共26,分2页显示 2 下一页
通印子鱼
通应子鱼
白子鱼
华歆
史䲡
孔鲋
通印子鱼
鲓子
史䲡(世称 卫鱼 字 子鱼 别称 史鱼 )
庾公差(字 子鱼、庾公之斯 )
祝佗(字 子鱼 )
典故
惠子鱼
词典
子鱼通印子鱼
通应子鱼
白子鱼
分类词汇
颂鲁华歆
史䲡
孔鲋
通印子鱼
鲓子
其它辞典
子鱼(别称 目夷 字 子鱼 )史䲡(世称 卫鱼 字 子鱼 别称 史鱼 )
庾公差(字 子鱼、庾公之斯 )
祝佗(字 子鱼 )
典故
相关人物
知鱼乐
鯈鱼
临濠
濠上鱼
我知鱼
观濠
濠梁鱼
濠上观鱼
鯈鱼乐
观鱼濠上
惠子鱼
子知鱼
安见我非鱼
濠上之意
濠上知鱼
观鱼惠子
濠梁招
为鯈鱼
知我知鱼
非鱼濠上
濠梁遗意
窥鱼
游鯈
知鱼
子非我,安知我
相关人物
惠施
庄子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606~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简释
观鱼:咏山水之乐。唐孟浩然《寻梅道士》:“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
例句
南华在濠上,谁辩魏王瓠。 储光羲 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
但乐濠梁鱼,岂怨钟山鹄。 吴融 绵竹山西四十韵
已息汉阴诮,且同濠上观。 奚贾 严陵滩下寄常建
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 张文琮 咏水
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 李白 书情题蔡舍人雄
正作庄生蝶,谁知惠子鱼。 李群玉 昼寐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杜甫 白露
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一
鹿鸣验食野,鱼乐知观濠。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入鸟不乱行,观鱼还自乐。 权德舆 奉和李大夫题郑评事江楼
归时自负花前醉,笑向鲦鱼问乐无。 独孤及 垂花坞醉后戏题
濠梁庄惠谩相争,未必人情知物情。 白居易 池上寓兴二绝之一
海边曾狎鸟,濠上正观鱼。 皇甫冉 和郑少尹祭中岳寺北访萧居士越上方
不无濠上思,唯食圃中蔬。 贾岛 寄令狐绹相公
濠梁时一访,庄叟亦吾徒。 钱起 山斋读书寄时校书杜叟
肯想观鱼处,寒泉照发斑。 钱起 蓝溪休沐寄赵八给事
故山期采菊,秋水忆观鱼。 韩翃 赠张五諲归濠州别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目夷。春秋时宋国人,字子鱼。宋桓公子,襄公兹父庶兄。桓公有疾,兹父请立子鱼,辞不肯。襄公即位,任为相。襄公十三年攻郑,与援郑之楚战于泓水。子鱼劝襄公俟其半渡而击之,襄公不听。及楚军已渡,尚未列阵,又劝击之,襄公又不听。结果宋军大败,襄公受伤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卫国人,字子鱼,亦称史鱼。史官。灵公宠弥子瑕,数谏不听。将卒,命其子陈尸牖下弗殓,灵公往吊,怪而问之。其子以“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对。公悟,乃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谓“尸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卫国人,字子鱼,亦作庾公之斯。卫献公时大夫。学射于公孙丁,又教尹公佗射。卫献公奔齐,公孙丁为御。与尹公佗二人追公,将及,以为射公孙丁则为背师,不射将为戮,乃两射车轭而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佗一作鮀。春秋时卫国人。字子鱼。大夫,官太祝,有口才。鲁定公四年,周臣刘文公会合诸侯于召陵,祝佗随卫灵公与会。初,安排蔡国在卫国之前歃血结盟,祝佗列举周朝文王、武王法度,说服刘文公和周臣苌弘,卒让卫先于蔡。
《漢語大詞典》:通印子鱼(通印子魚)
亦称“ 通应子鱼 ”。 即子鱼。 宋 王安石 《送福建张比部》有“长鱼俎上通三印”之句, 福州 濒海多鱼,初不专指子鱼而言。至 苏轼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始以“通印子鱼”对“披绵黄雀”。亦有称“通应子鱼”者,或以为出于 通应江 水,或以为其地有 通应侯庙 。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证误》:“ 蒲阳 通应子鱼名著天下。盖其地有 通应侯庙 ,庙前有港,港中鱼最佳。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谓之通印子鱼。故 荆公 有诗云:‘长鱼俎上通三印’,此传闻之讹者。”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兴化军 莆田县 去城六十里有 通应侯庙 ,江水在其下,亦曰 通应 ……子鱼出其间者,味最珍美。上下数十里,鱼味即异,颇难多得,故通应子鱼,名传天下。”参见“ 子鱼 ”。
《漢語大詞典》:通应子鱼(通應子魚)
见“ 通印子鱼 ”。
《漢語大詞典》:通印子鱼(通印子魚)
亦称“ 通应子鱼 ”。 即子鱼。 宋 王安石 《送福建张比部》有“长鱼俎上通三印”之句, 福州 濒海多鱼,初不专指子鱼而言。至 苏轼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始以“通印子鱼”对“披绵黄雀”。亦有称“通应子鱼”者,或以为出于 通应江 水,或以为其地有 通应侯庙 。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证误》:“ 蒲阳 通应子鱼名著天下。盖其地有 通应侯庙 ,庙前有港,港中鱼最佳。今人必求其大可容印者,谓之通印子鱼。故 荆公 有诗云:‘长鱼俎上通三印’,此传闻之讹者。”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兴化军 莆田县 去城六十里有 通应侯庙 ,江水在其下,亦曰 通应 ……子鱼出其间者,味最珍美。上下数十里,鱼味即异,颇难多得,故通应子鱼,名传天下。”参见“ 子鱼 ”。
《漢語大詞典》:观鱼(觀魚)
见“ 观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