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17,分6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文字
一字
名字
五字
二字
姓字
问字
锦字
两字
识字
抚字
大字
小字
七字
奇字
《國語辭典》:文字  拼音:wén zì
1.人类用来表示观念、记录语言的符号。
2.文书。《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您去攻破宋州,为我夺取张节使归娘。才得,便发文字来报我。」《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有甚事烦恼?想是县里有甚文字不了。」
3.文章、书籍。《董西厢》卷三:「早收拾琴囊,打叠文字。」《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青邱文字,虽其中并无毁谤朝廷的言语,既然太祖恶其为人,且现在又是禁书,先生就不看他的著作也罢。」
《漢語大詞典》:一字
(1).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國語辭典》:名字  拼音:míng zi
1.姓与名。《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后来这几位宗师,不知怎的,看见门生这个名字,就要取做一等第一,补了廪。」《老残游记》第二回:「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
2.人的称号,不包含姓氏。《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目连变文》:「贫道少生,名字号曰罗卜。父母并遭衰丧,我自投佛出家。」《西游记》第一回:「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
《國語辭典》:名字  拼音:míng zì
1.名与字号。古代男子出生三月而后命名,二十岁成人,行冠礼又加字,合称「名字」。后来在字之外,又有号,自称用「名」,别人为表示礼敬,以字或号相称。
2.事物的名称。唐。韩愈〈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
3.名誉、声望。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伯通以名字典郡,有佐命之功。」
《漢語大詞典》:五字
(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汉书·艺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2). 晋 郭颁 《魏晋世语》:“ 司马景王 命中书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忧色…… 会 ( 钟会 )取草视,为定五字。 松 悦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当尔耶?’ 松 曰:‘ 钟会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沈佺期 《同韦舍人早朝》诗:“一经传旧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衮 《谢除知制诰表》:“得以文墨侍於轩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诗。 五代 齐己 《秋夕书怀》诗:“平生乐道心常切,五字逢人价合高。”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九:“池塘春草 谢 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夺天工。”
《骈字类编》:二字
毛诗国风音义毛者传诗人姓既有齐鲁韩三家故题姓以别之或云小毛公加毛诗二字 春秋序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疏年有四时不可遍举四字以为书号故交错互举取春秋二字以为所记之名也封唐书颜杲卿传乾元初赠杲卿太子太保谥曰忠莭 其妻崔清河郡夫人初博士裴郁以杲卿不执政但谥曰忠议者不平故以二字谥焉
又郑潜曜传母代国长公主开元中主寝疾潜曜侍左右造次不去累三月不靧面主疾侵刺血为书请诸神丐以身代火书而神许二字独不化翌日主愈仆宋史范纯仁传见一生下见又张商英传拜尚书右 射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 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相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
又杨万里传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给元史食货志僧道入粟三百石上赐六字师号都省之二百石之上四字师号一百石之上二字师号礼部给之
分类:二字
《漢語大詞典》:姓字
姓氏和名字,犹姓名。墨子·经说上:“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字。”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铭誌教, 杨志 在万马丛中闻姓字,千军队里夺头功。”《水浒传》第六回:“不因这番比试,有分教, 杨志 在万马丛中闻姓字,千军队里夺头功。”
《國語辭典》:问字(問字)  拼音:wèn zì
汉朝时,刘棻尝从扬雄学作奇字。见《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后以问字比喻向人请教学问。宋。陆游 小园诗:「客因问字来携酒,僧趁分题就赋诗。」
《國語辭典》:锦字(錦字)  拼音:jǐn zì
织在锦上的字句。参见「璇玑图」条。后泛指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锦字回文欲赠君,剑壁层峰自纠纷。」唐。李白〈秋浦寄内〉诗:「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亦指优美的诗句。唐。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霜台有暇,文律动于京师,绣服无私,锦字飞于天下。」
分類:华美文辞
《國語辭典》:锦字书(錦字書)  拼音:jǐn zì shū
织在锦上的文书。参见「璇玑图」条。后泛指妻子写给丈夫的书信。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三出:「手帕儿包,头绳儿绕,抵过锦字书多少。」
《骈字类编》:两字(两字)
唐 任华 怀素上人草书歌 挥毫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
分类:两字
《國語辭典》:识字(識字)  拼音:shì zì
认识字。《儒林外史》第四○回:「只是这班小孩子,一个个好模好样,也还觉得聪俊,怎得有个先生教他识字便好!」《红楼梦》第四九回:「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今在贾府住了两日,大概人物已知。」
《國語辭典》:抚字(撫字)  拼音:fǔ zì
抚育爱养子女,亦指良吏爱护人民。《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程文矩妻》:「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北齐书。卷二一。封隆之传》:「隆之素得乡里人情,频为本州,留心抚字,吏民追思,立碑颂德。」
《國語辭典》:大字  拼音:dà zì
1.通常指一方寸以上的字。相对于小字而言。《宋书。卷四二。列传。刘穆之》:「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
2.泛指普通文字。如:「他因为从小失学,所以大字识不得几个。」
《國語辭典》:小字  拼音:xiǎo zì
1.小名、乳名。如魏武帝小字阿瞒,蜀后主小字阿斗。《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燮慨然而叹,呼干小字曰:『别成,汝知吾必死邪?』」
2.小楷。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顾于韩蔡内,辨眼工小字。」宋。米芾 海岳名言:「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
《漢語大詞典》:七字
指七言诗。 唐 元稹 《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诗:“七字排 居敬 ,千词敌 乐天 。” 唐 陆龟蒙 《和袭美病后春思韵》:“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开。”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引 清 许可觐 《叙事解疑》:“ 仇长文 闈战后,忽忆 青青柳 ‘有信欲传’之句,题七字於扇头,以赠 许丹忱 云:‘谁将十万快腰缠,漫道 扬州 好著鞭,不谓秋来多客思,梦魂已到玉臺前。’”
《國語辭典》:奇字  拼音:qí zì
王莽六书之一。据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改变而成。汉。许慎 说文解字叙:「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