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博雅  拼音:bó yǎ
1.学识渊博,品行雅正。汉。孔安国〈书经序〉:「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序》:「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
2.书名。魏张揖所撰之广雅,因避隋炀帝杨广之讳,故改称为「博雅」。
《漢語大詞典》:器业(器業)
(1).指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 汉 王充 论衡·齐世:“夫器业变易,性行不异。”
(2).功名事业。 唐 李商隐 《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白社幽闲君暂居,青云器业我全疎。” 宋 陆游 《贺叶提刑启》:“窃惟大任之降,将启非常之元,必使备歷於阻难,所以终成其器业。”
(3).才能学识。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夫器业不异而有抑有扬者,无知己也。”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又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使之直祕庭览羣书,以待顾问,以养器业,为大用之备。”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委中书门下先加考试,如器业可观,具名闻奏。”
《國語辭典》:通人  拼音:tōng rén
学识渊博又能融会贯通且晓达事理的人。汉。王充《论衡。超奇》:「通书四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言,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
《國語辭典》:浅薄(淺薄)  拼音:qiǎn bó
1.知识学力不深厚、肤浅。《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愚臣浅薄,安敢比材于周公!」
2.鄙薄、轻视。《韩非子。亡徵》:「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
3.风俗浇薄。《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时俗浅薄,巧伪滋生。」
4.微薄。《三国演义》第三七回:「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
《國語辭典》:通儒  拼音:tōng rú
博学多闻,言行可资效法的读书人。《后汉书。卷三六。贾逵传》:「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馀万言,……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儒林外史》第八回:「俗语说得好:『与其出一个斲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
《漢語大詞典》:无学(無學)
(1).没有学问或学识。史记·汲郑列传:“人果不可以无学,观 黯 之言也日益甚。”北史·齐上党王涣传:“人不可无学,但要不为博士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乙卯闯宫:“此皆比时大老及两衙门无学无识,以致张皇如此。”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我并不觉得你浅薄和无学。”
(2).佛教语。小乘四果的最后一果,即阿罗汉果。谓学道圆满,不需再行修学。 唐 窥基 《法华玄赞》卷一:“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
《漢語大詞典》:奥学(奥學)
(1).高深的学问。 唐 岑参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诗:“高文出《骚》,奥学穷讨賾。”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雄词冠於一时,奥学穷乎千古,图书兼蓄,精博两全。”宋史·田锡王禹偁等传论:“ 禹偁 制戎之策,厥后果符其言,而醇文奥学,为世宗仰。”
(2).指学识渊深的人。旧唐书·郑覃传:“经籍错讹,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準 后汉 故事,勒石於太学。”
《國語辭典》:大才  拼音:dà cái
很有才干的人。《三国演义》第三七回:「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文明小史》第二一回:「像你这样大才,倒会没有人请教,真正奇怪。」
《國語辭典》:孤陋  拼音:gū lòu
学识浅薄鄙陋。《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漢語大詞典》:庸虚
(1).才能低下,学识浅薄。自谦之词。陈书·高祖纪上:“ 高祖 泣谓 休悦 曰:‘僕本庸虚,蒙国成造。’”北史·儒林传下·刘炫:“以此庸虚,屡动宸眷;以此卑贱,每升天府。”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吾以庸虚,受兹顾命。” 胡三省 注:“庸,言身无所能,虚,言胸中无所有;谦词也。”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虽僕庸虚,其敢復顾时人讥笑,畏忌衔忍,不一吐所怀,以答高义,塞厚望耶?”
(2).指学识浅陋、才能低下的人。自谦之词。 宋 苏轼 《贺提刑马宣德启》:“畴咨明哲,宣布厚恩。匪惟凋瘵之获苏,抑亦庸虚之知勉。”
《國語辭典》:博洽  拼音:bó qià
学识通博。《后汉书。卷二七。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杜林》:「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卷五七。列传。沈约》:「而约以高才博洽,名亚董、迁,末迹为踬,亦凤德衰乎。」
《國語辭典》:通才  拼音:tōng cái
1.学识广博,兼具多种才能的人。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元史。卷一三。世祖本纪十》:「阿合马专政时所用大小官员,例皆奏罢,其间岂无通才?宜择可用者仍用之。」
2.博通多种才能。如:「通才教育」。《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韦彪》:「又谏议之职,应用公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补益于朝者。」《宋书。卷八四。列传。孔觊》:「夫以记室之要,宜须通才敏思,加性情勤密者。」
《國語辭典》:曲学(曲學)  拼音:qū xué
1.邪曲的学术。《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穷乡多异,曲学多辨。」
2.囿于一隅的学说。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虽湘川曲学,亦有心典谟。」
《國語辭典》:曲学(曲學)  拼音:qǔ xué
专门研究曲的起源、流变、格律、派别、评论、作法等的学问。如吴梅所著《曲学通论》、韩非木《曲学入门》等。
《國語辭典》:曲学阿世(曲學阿世)  拼音:qū xué ē shì
语本《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辕固生传》:「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指歪曲或违背自己的学识以投世俗的喜好。《明史。卷二○六。陆粲传》:「南京礼部尚书黄绾曲学阿世,虚谈眩人。」
《國語辭典》:皮毛  拼音:pí máo
1.泛指带毛的兽皮,可用来禦寒。《庄子。让王》:「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2.皮肤的毛孔。《黄帝内经素问。卷一○。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3.比喻事物的外表或粗浅的知识。《文明小史》第四八回:「金道台道:『这不过皮毛上的议论,至于如何办法,断非我们台面上数语所能了结。』」
《漢語大詞典》:积学(積學)
(1).谓积累学问。《韩诗外传》卷五:“虽庶民之子孙也,积学而正身,行能礼仪,则归之士大夫。”三国志·蜀志·刘焉传:“居 阳城山 ,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元史·董俊传:“射,百日事耳;,非积学不通。” 清 陆陇其 《答嘉定李生玉如书》:“方期贤者积学奋飞,为时羽仪,不谓亦罹此大故,何天之降罔,一至於斯。”
(2).犹博学;饱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给事中 陆质 、中书舍人 崔枢 积学懿文,守经据古,夙夜讲习,庶协于中。” 清 戴名世 《张贡五文集序》:“ 张君 贡五 , 三湘 间积学能文之士也。”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初到南京》:“我的谱弟 戴梦鹤 ,他年纪虽轻,却是一个多才积学之士。”
(3).渊博的学识。 明 杨慎 丹铅续录·论语:“譬今有二士,一有文名,一素无积学。有闻而登高科,闻者以为固其所也;素无积学而登高科,人必曰:不意至於如此也。”明史·隐逸传序:“其抱瓌材,藴积学,槁形泉石,絶意当世者,靡得而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