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蹭窝(蹭窩)
犹安身。 明 张凤翼 冯梦龙 《新灌园·计遣反间》:“大将军高居戎幕,小健儿在水草蹭窝。”
分類:安身
《國語辭典》:取容  拼音:qǔ róng
讨好他人以求容身。《汉书。卷五十。张释之传》:「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如此矣。」
《國語辭典》:寄托(寄託)  拼音:jì tuō
1.委托、付托。《三国志。卷四○。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李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身责重,思得良伴。」
2.依托、安身。《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托。」
3.文学家寄情托兴,借题发挥。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学词途径》:「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
4.法律上指当事人一方以物交付他方,他方允为保管之契约行为。
《國語辭典》:栖托(棲託)  拼音:qī tuō
栖身、安身。《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企山阳之游践,迟鸾鹥之栖托。」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吾放游,获受知于右相武成侯段公,因以栖托。」
分類:寄托安身
《國語辭典》:依栖(依棲)  拼音:yī qī
居住、安身。《三国演义》第三三回:「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明。沈鲸《双珠记》第三○出:「今被王嗣宗恁般欺殴,其实难忍,目下勉强依栖。」
《漢語大詞典》:立脚
(1).犹安身,立身。《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到后觉道声息不好,立脚不住,就悄地桃之夭夭。”
(2).指根基;基础。 清 姚鼐 《程养斋暨子心之家传》:“士入世立脚不坚,任事不巨,则庸人耳。”
《漢語大詞典》:依投
(1).谓投靠别人,以求帮助。 唐 郑谷 《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诗:“小生诚浅拙,早岁便依投。” 唐 黄滔 《投刑部裴郎中》诗:“数行泪里依投志,直比沧溟未是深。”
(2).指投奔某一处所,以求安身。 唐 韩愈 《枯树》诗:“寄託惟朝菌,依投絶暮禽。”
《漢語大詞典》:养安(養安)
(1).保持安全;保持安稳。荀子·正论:“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史记·礼书:“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 宋 苏轼 《策略五》:“天下之患,非经营祸乱之足忧,而养安无事之可畏。”
(2).养体安身。谓生活在平安逸豫之中。史记·礼书:“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 张守节 正义:“言审知恭敬辞让所以养体安身。”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上之宅忧,公让太宰,养安 蒲坂 ,万邦絶等。”
《國語辭典》:立足  拼音:lì zú
1.站得住脚,生存下去。如:「想要立足在这个科学文明神速的时代里,唯有不断努力,不断研究,不断革新,才能达到。」
2.站在某种立场。如:「立足泰山之巅而小天下。」
《漢語大詞典》:容迹(容跡)
亦作“容蹟”。 犹存身;安身。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甘茂 曰:‘臣得罪於 秦 ,惧而遯逃,无所容跡。’”文选·潘岳〈秋兴赋〉:“行投趾於容跡兮,殆不践而获底。” 李善 注:“言人之行,投趾在乎容跡之地。” 宋 王安石 《谢范资政启》:“某容迹海滨,被光臺照,童 乌 署第,夙荷于揄扬;立 鲤 联荣,復深于契眷,幸当栖芘,以处钧成。”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四:“此方容迹便,止为过来稀。一自人争避,溪山客易知。”
见“ 容跡 ”。
《漢語大詞典》:容居
容身,安身。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漢語大詞典》:栖寄(棲寄)
亦作“栖寄”。 安身,寄住。 南朝 梁武帝 《与何胤书》:“君清襟素託,栖寄不近,中居人老,殆同隐沦。” 清 陈维嵩 《双头莲·夏日过叔岱水墅铺田诸子观荷用放翁词韵》:“老树空村,借风幔斜张,儘堪栖寄。”
分類:安身寄住
《国语辞典》:巢窝(巢窝)  拼音:cháo wō
1.安身、居住的地方。通常有轻贱的意味。《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谅你有多大的个巢窝!不彀我一顿饭食,都拆成平地。」
2.妓院、酒家。《金瓶梅》第九九回:「昨日见我在河下开酒店来,一径使小舅子坐地虎刘二,专一倚逞他在姐夫麾下,在那里开巢窝,放私债。」
《漢語大詞典》:栖凭(棲憑)
居住安身。 南朝 梁 任昉 《求为刘瓛立馆启》:“贫不陨穫其心,穷不二三其操,而困无居止,浮寓亲游,垣栋倾替,窐衢垫侧,有朋自远,无用栖凭,皆负笈担簦,櫛风沐露。”
分類:居住安身
《漢語大詞典》:养世(養世)
谓安身处世。晏子春秋·问下三十:“ 婴 闻养世之君子,从轻不为进,从重不为退。”《孔子家语·三恕》:“又尝闻养世之君子矣,从轻勿为先,从重勿为后。” 王肃 注:“赴忧患,从劳苦,轻者宜为后,重者宜为先,养世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