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佩铜(佩銅)
佩带铜质官印。 唐 制诸司皆用铜印,故以“佩铜”借指官员。 唐 黄滔 《贻宋评事》诗:“ 河阳 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
《漢語大詞典》:花绶(花綬)
系官印用的织有花彩的丝带。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彫材滥杞梓,花綬接鵷鸿。” 隋 江总 《赋得谒帝承明庐》:“香貂拜黻衮,花綬拂玄除。” 唐 张说 《恩赐乐游园宴》诗:“花綬光连榻,朱颜畅饮醇。”
《漢語大詞典》:黻佩
佩系官印的丝带。借指达官贵人。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敢告黻佩,作配 宋 姬,述列女传,凡人物列女四十三传。”
《國語辭典》:白契  拼音:bái qì
尚未经官署盖印的房地、买卖、典当等契约。相对于红契而言。清。徐珂《清稗类钞。度支类。粤东税契》:「州县税契由于民间买卖田产,然不能一定,其置产之人,多因省费,匿不投税过割,白契管业。」
《國語辭典》:铜虎符(銅虎符)  拼音:tóng hǔ fú
汉代用于军事徵发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符留在京师,左符分给郡守。《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南朝宋。裴骃。集解:「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國語辭典》:重印  拼音:chóng yìn
重新印刷。如:「这本书是海内孤本,十分珍贵,出版社准备重印。」
《國語辭典》:朱记(朱記)  拼音:zhū jì
1.红色的印记。古代以胶泥封公文、书简,隋唐后改用红色颜料来钤印封口,称为「朱记」。
2.一种宋代官印。《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志六》:「景德初,别铸两京奉使印。又有朱记,以给京城及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其制长一寸七分,广一寸六分。」
《漢語大詞典》:蜜印
用蜂蜡刻的官印。古时贵官死后追赠爵位、职位时所用。晋书·山涛传:“﹝ 涛 ﹞薨……策赠司徒,蜜印紫綬,侍中貂蝉, 新沓伯 蜜印青朱綬。” 唐 刘禹锡 《为人谢追赠表》:“紫书忽降於九霄,蜜印加荣於后夜。”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三:“ 权德舆 《哭刘尚书》诗:‘命赐龙泉重,追荣蜜印陈。’蜜印者,谓赠官刻蜡为印,悬綬以赐也。”
《漢語大詞典》:左顾龟(左顧龜)
晋书·孔愉传:“ 愉 尝行经 餘不亭 ,见笼龟於路者, 愉 买而放之溪中,龟中流左顾者数四。及是,铸侯印,而印龟左顾,三铸如初。印工以告, 愉 乃悟,遂佩焉。”后以“左顾龟”指官印。 唐 刘禹锡 《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韵》:“朱轮尚忆羣飞雉,青綬初县左顾龟。”
分類:官印
《國語辭典》:铜牌(銅牌)  拼音:tóng pái
1.铜质的牌子。经常用来制成各种形状的奖牌,上面刻字,可作奖品或纪念品,便于保存陈列。
2.比赛中的第三名。竞赛时,通常颁发铜质的纪念牌给第三名,故以铜牌称第三名。
《漢語大詞典》:纡绂(紆紱)
谓佩印作官。绂,系官印的丝带。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论:“虽怀璽紆紱,跨陵州县,殊名诡号,千队为羣,尚未足以为比功上烈也。” 南朝 齐 谢朓 《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下车遽暄席,紆紱始黔灶。”
《漢語大詞典》:印号(印號)
(1).官印和官号。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梁 、 郟 、 陆浑 羣盗或遥受 羽 印号,为之支党。”
(2).犹今之商标。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买烟印号:“ 黄山 张处厚 、 高景修 皆起灶作煤,製墨为世业,其用远烟鱼胶所製,佳者不减 沈珪 、 常和 。 沈珪 、 汪通 辈或不自入山,亦多即就二人买烟,令渠用胶,止各用印号耳。”
《漢語大詞典》:朱韨
红色的系印带子。借指仕途。 明 汤显祖 《紫箫记·留镇》:“舞楼人去落花过,歌梁燕蹴香泥堕。朱袚蹉跎,朱袚蹉跎,倚红莲幕府,从军差乐。”
《漢語大詞典》:夺印(奪印)
(1).夺去官印,谓将付予臣下的权力收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郭昌 ﹞为拔胡将军,屯 朔方 ,还繫 昆明 ,毋功夺印。” 唐 韩愈 《永贞行》:“一朝夺印付私党,懔懔朝士何能为。”
(2).谓在竞争中获得代表某种权力的官印。白雪遗音·马头调·古人名:“ 杨金花 比武夺印在演武厅。”
《漢語大詞典》:印券
指盖有官印的凭证。元史·铁木儿塔识传:“细民糴於官仓,出印券,月给之者,其直三百文,谓之红贴米。”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人赴 回疆 领地,皆官给印券,自齎以行。”
分類:官印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