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46,分8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舍人
郎中
通判
百户
文学
持节
外郎
下士
秘书
司空
仆射
议郎
点检
待制
检校
《國語辭典》:舍人  拼音:shè rén
1.旅店的主人。《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2.左右亲信或门客的通称。《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
3.宋、元时称显贵子弟为「舍人」。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教张千伏侍舍人,在一路上休教他胡行。」
4.明代称应袭卫所职位的武官子弟为「舍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小人姓贾,名石,是宣府卫一个舍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那舍人北边出身,从小晓得些弓马。」
《國語辭典》:郎中  拼音:láng zhōng
1.职官名。秦、汉时,掌宫廷侍卫。隋代以后,为六部内各司之主管。《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2.尊称他人的随从。《水浒传》第三○回:「兄长,这几位郎中是张都监相公处差来取你。他既著人牵马来,哥哥心下如何?」
3.医生的俗称。《董西厢》卷五:「奇妙!奇妙!郎中诊罢,嘻嘻的冷笑。」《儒林外史》第三回:「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跳驼子板凳上坐著。」
4.专门在赌场中以不法手段诈骗他人钱财的赌徒。
《國語辭典》:通判  拼音:tōng pàn
职官名。宋初,为制衡各地权势过大的藩镇,乃派朝臣通判府、州的军事,和地方主官共同管理政事或职掌兵民狱讼,但实际上亦负有考察知府或知州忠贞程度的任务。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小官王仲贤,洛阳人氏,见任眉州通判。」《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郡宰别驾,乃称『通判』。」
《國語辭典》:百户(百戶)  拼音:bǎi hù
1.百家。《淮南子。泛论》:「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
2.职官名。元、明时的武官,统兵一百人。
《國語辭典》:文学(文學)  拼音:wén xué
1.广义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现,而以文字记述的著作;狭义则专指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想像的作品。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持节(持節)  拼音:chí jié
1.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證,故称出使为「持节」。如:「持节守志」。唐。韩愈 送殷员外序:「丞相其选宗室四品一人,持节往赐君长,告之朕意。」
2.固守节操。
《國語辭典》:外郎  拼音:wài láng
1.职官名。汉中郎将分掌三署,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掌门户,出充车骑。而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为「外郎」。
2.衙门书吏。《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将玉堂春屈打成招,问了死罪,送在监里。若不是亏了一个外郎,几时便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却有严公儿子平日最爱的相识,一个外郎,叫做丘三。」
《國語辭典》:下士  拼音:xià shì
1.浅俗的人。《老子》第四一章:「下士闻道,大笑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2.屈尊以下交贤士。《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红楼梦》第一○回:「昨因冯大爷示知大人家第谦恭下士,又承呼唤,敢不奉命。」
3.军衔。军士的最后一级,在中士之下。
4.佛教用语。三士之一,指贪著世间快乐,对轮回还未生起自觉的人。
5.职官名。古代天子、诸侯皆设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地位在大夫之下。秦以后仍沿用。《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國語辭典》:秘书(祕書)  拼音:mì shū
1.古代图书集中帝室,如西汉藏于天禄阁,东汉藏于东观,故宫中所藏的图书秘记,称为「秘书」。《文选。班固。答宾戏》:「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
2.管理文书并协助主管管理事务的人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于时有个秘书卫随,最能广识天下奇人。」
《國語辭典》:司空  拼音:sī kōng
1.职官名。周时有冬官大司空,为六卿之一,掌水土营建之事。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汉初沿置,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多有更名,或称御史大夫,或称司空,至明始废。隋唐之世,设六部,后因通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
2.复姓。如唐有司空曙、司空图。
《國語辭典》:仆射(僕射)  拼音:pú yè
职官名。秦时设置,因古时重视武官,用善射的人掌理事物,汉以后各朝都据秦法而有此官。至唐时,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的职任。宋徽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小宰,此后仆射之名不复存在。《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仆射,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
《國語辭典》:议郎(議郎)  拼音:yì láng
职官名。秦代设置,掌论议,晋以后废除。
《國語辭典》:点检(點檢)  拼音:diǎn jiǎn
1.清点、检覈。宋。欧阳修〈玉楼春。池塘水绿〉词:「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人。」《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黄巢因下第了,点检行囊,没十日都使尽。」
2.反省检查。唐。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吏部侍郎孔温业白执政求外任,承相白敏中曰:『我辈亦须自点检。』」
3.职官名。职掌皇帝宿卫之事。也作「检点」。
《國語辭典》:待制  拼音:dài zhì
职官名。唐代始设,由六品以上的文官担任,为侍从顾问之职。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黑漫漫打出迷魂寨,愿待制位列三公,日转千阶。」
《國語辭典》:检校(檢校)  拼音:jiǎn jiào
1.查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于是至诸屯邸,检校诸顾、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重。」《喻世明言。卷二二。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那时贾涉适在他郡去检校一件公事,到九月方归。」
2.职官名。晋始设置,原为散官。唐宋有检校官,其官位高于正官。元以后为属官,元中书省有检校官,掌理检校公事文牍。明、清的检校官为低级办事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