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下一页
杜惟序(字 舜功 )
王拱辰(字 君贶 拱寿 懿恪 )
王贻永(名 克明 字 季长 康靖 贻永 )
吕公著(字 晦叔 正献 )
李昭亮(字 晦之 良僖 )
胡宗愈(字 完夫 简修 )
蔡延庆(字 仲远 )
吕惠卿(世称 护法善神 字 吉甫 )
韩忠彦(字 师朴 仪国公 )
刘奉世(字 仲冯 )
管师仁(字 元善 )
王汉之(字 彦昭 )
路昌衡(字 持正 )
张舜民(字 芸叟 号 浮休居士、碇斋 )
其它辞典(续上)
李肃之(字 公仪 )杜惟序(字 舜功 )
王拱辰(字 君贶 拱寿 懿恪 )
王贻永(名 克明 字 季长 康靖 贻永 )
吕公著(字 晦叔 正献 )
李昭亮(字 晦之 良僖 )
胡宗愈(字 完夫 简修 )
蔡延庆(字 仲远 )
吕惠卿(世称 护法善神 字 吉甫 )
韩忠彦(字 师朴 仪国公 )
刘奉世(字 仲冯 )
管师仁(字 元善 )
王汉之(字 彦昭 )
路昌衡(字 持正 )
张舜民(字 芸叟 号 浮休居士、碇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89 【介绍】: 宋濮州鄄城人,字公仪。李迪从子。以荫为将作监主簿。累擢知德州,提点开封府界内县镇及夔路、湖南刑狱。徙湖北转运使,讨平彭仕羲之叛。神宗立,以右谏议大夫知庆州,徙瀛州,会大雨地震,启廪赈给,严儆盗窃。迁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仕至龙图阁直学士、知郓州。全宋文·卷六三九
李肃之(一○○六——一○八九),字公仪,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迪弟子,以迪推恩补官。通判澶州,知德州,提点夔路、湖南刑狱。历湖北、江东、两浙、河北诸路转运使,进度支副使、江淮发运使。神宗时官右谏议大夫、知庆州,徙瀛州、拜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出知定州,还,权三司使,又出知永兴军。元丰元年,加龙图阁直学士、知郓州。四年致仕。元祐四年卒,年八十四。见苏颂《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李公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六一),《宋史》卷三○一《李迪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定州安喜人,字舜功。杜审琦曾孙。自三班奉职累迁知惠、莫二州。徙知邻州、庆州。破贼三砦,以功领忠州刺史,为泾原路钤辖,敕巡警边州。后知沧州、定州、泾州、瀛州、恩州等,徙大名府路总管,改乾州团练使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85 【介绍】: 宋开封咸平人,字君贶,原名拱寿。仁宗天圣八年登进士第一。庆历间,累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迁御史中丞。反对庆历新政。新政罢,出知郑、澶等州。至和三年,拜三司使,使契丹。坐事被劾,出任外官多年。神宗熙宁元年召还,王安石言其旧过,复出知应天府。元丰间上言反对保甲法。仕终彰德军节度使。卒谥懿恪。有《治平改鉴》及文集。全宋诗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贶,旧名拱寿,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庆历元年(一○四一)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皇祐间出知郑州,徙澶、瀛、并三州。四年(一○五二),为学士承旨兼侍读。至和三年(一○五六),拜三司使,旋出知永兴军,移泰、定二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大名府。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判河阳。哲宗即位,徙彰德。元丰八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王懿恪公拱辰传》,《宋史》卷三一八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一○二七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贶,原名拱寿,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开封)人。天圣八年举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入直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后以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出知郑、澶、瀛、并州。使契丹还,除宣徽北院使。元丰初,转南院使,再判大名,改武安军节度使。元丰八年徙彰德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是年卒,年七十四。有《治平政鉴》十篇,内、外制集各五卷,奏议十卷,文集七十卷。见刘敞撰《王开府行状》(载《公是集》卷五),《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6 【介绍】: 宋并州祁县人,初名克明,字季长。王溥孙。真宗咸平中尚太宗女郑国公主,除驸马都尉。为徐州团练使时,筑堤城南,以御水患。历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枢密使,后加使相。时无外戚辅政者,而贻永在枢府十五年,迄无过失,人称其谦静。卒谥康靖。全宋诗
王贻永,字季长,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王溥孙。真宗咸平中娶太宗女郑国公主,授驸马都尉。历知单州、徐州。仁宗即位,改知澶、定、天雄、郓等州军。康定元年(一○四○)擢同知枢密院事,迁枢密使。庆历六年(一○四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和初卒。谥康靖。《宋史》卷四六四有传。全宋文·卷三六○
王贻永(九八六——一○五六),字季长,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王溥之孙,初名克明,咸平中尚太宗女郑国公主,乃改名贻永。授右卫将军、驸马都尉,历知单州、澶州、定州、天雄军、郓州、成德军。皇祐中,擢枢密院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兼侍中。至和初,出领彰德军节度使,以疾辞,拜尚书右仆射、检校太师兼侍中,充景灵宫使。嘉祐元年五月卒,年七十一,谥康靖。《宋史》卷四六四有传,又见《东都事略》卷一八,《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8—1089 【介绍】: 宋寿州人,字晦叔。吕公弼弟。仁宗时登进士第。英宗时知蔡州。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初,知开封府,为御史中丞。反对行青苗法,言吕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颍州。起知河阳,召还知审官院,寻同知枢密院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辅政,废除新法。三年,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卒谥正献。全宋诗
吕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凤台)人。仁宗时以父荫补奉礼郎。举进士,通判颍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开封府。二年,为御史中丞,出知颍州。八年,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改知审官院,同知枢密院事。元丰五年(一○八二),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徙扬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四年卒,年七十二。谥正献。《东都事略》卷八八、《宋史》卷三三六有传。今录诗十八首。全宋文·卷一○九二
吕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夷简子,寿州(治今安徽寿县)人。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通判颍州,与郡守欧阳修为讲学友。判吏部南曹,除同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英宗亲政,加龙图阁直学士,出知蔡州。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熙宁初,知开封府。二年为御史中丞。以与王安石意见不合,出知颍州、河阳。召还提举中太一宫,迁翰林学士承旨,改端明殿学士,知审刑院,同知枢密院事。元丰五年乞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徙扬州。哲宗即位,还朝为侍读,拜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四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 【介绍】: 宋潞州上党人,字晦之。太宗李皇后侄。幼补东头供奉官。仁宗时累拜武宁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禁兵顿肃。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昭德军节度使。敏通吏治,善委任僚佐。卒谥良僖。全宋文·卷三九三
李昭亮(?——一○六三),字晦之,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明德太后兄继隆之子。仁宗时累拜武宁军节度使,历殿前副都指挥使。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后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终昭德军节度使。嘉祐八年卒,赠中书令,谥良僖。见《宋史》卷四六四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094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完夫。胡宿侄。仁宗嘉祐四年进士。神宗时累官同知谏院,反对王安石用李定为御史,出通判真州。哲宗元祐初,累进给事中、御史中丞,进《君子无党论》,拜尚书右丞。刘安世等合攻之,出知陈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卒谥简修,一曰修简。全宋诗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宿从子。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七)。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神宗立,迁同知谏院。熙宁三年(一○七○)落职通判真州(同上书卷二一二),一说商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五之三二)。七年,通判苏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元丰三年(一○八○)为开封府推官,改知蔡州(同上书卷三○五)。哲宗元祐初拜给事中,进御史中丞。四年(一○八九),出知陈州。五年,徙成都府(同上书卷四二三、四三八)。六年,还为吏部尚书。绍圣元年,知定州(《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未行,卒,年六十六。事见《东都事略》卷七一《胡宿传》,《宋史》卷三一八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一六五○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胡宿从子,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嘉祐中举进士甲科,历光禄丞、集贤校理、史馆检讨、同知谏院。因反对王安石用人,出通判真州。后提点河东刑狱,复为开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元祐初,进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史中丞。具《君子无党论》以进,拜尚书右丞。后罢为资政殿学士、知陈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乃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卒,年六十六。《宋史》卷三一八《胡宿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090 【介绍】: 宋莱州胶水人,字仲远。蔡齐侄。第进士。历官拜天章阁待制、秦凤等路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王韶进师河州被困,延庆檄兵赴救,除摄熙帅。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再徙渭州。以通兵法为神宗所善,召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官终工部、吏部侍郎。全宋诗
蔡延庆(一○二九~一○九○),字仲远,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齐从子。举进士,通判明州。英宗治平中提点陕西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神宗熙宁中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三九)。为秦凤等路转运使,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历知渭州、戎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二九四)。元丰二年(一○七九)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出知滁、瀛、洪、定等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工部侍郎。五年,卒(同上书卷三九五、四三九),年六十二。《宋史》卷二八六有传。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蔡延庆(一○二九——一○九○),字仲远,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人,蔡齐弟褒之子。中进士第,通判明州。熙宁初,历开封府推官,知河中府,直舍人院、判流内铨。五年,拜天章阁待制、秦凤等路都转运使,以应办熙河军须功,进龙图阁直学士。七年,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坐区处茂州蛮事失宜,徙知渭州。元丰二年,召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以言者罢,出知滁、瀛、洪州,帅高阳、定武,复龙图阁直学士。元祐中,为工部、吏部侍郎。五年卒,年六十二。《宋史》卷二八六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112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吉甫。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与王安石论经义多合,遂定交。神宗熙宁初,累迁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参与制订新法。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熙宁七年,任参知政事,坚行新法。后与王安石交恶,出知陈州、延州、太原府。哲宗绍圣中,历知延安府,筑米脂诸寨以备西夏侵扰。徽宗时,因事安置宣州,移庐州。有《庄子解》及文集。全宋诗
吕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晋江(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调真州推官。神宗熙宁初,历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熙宁七年(一○七四),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安石复相,出知陈州。十年,知延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扬州,寻贬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贬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绍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提举杭州洞霄宫(《乾道临安志》卷三)。崇宁初,以武昌军节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观元年(一一○七),责授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庐州。四年,以观文殿学士为醴泉观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东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吕参政惠卿传》,《东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一七一九
吕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熙宁初,安石当政,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必与谋,凡所建请,章奏皆出其手。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后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熙宁七年,安石罢相,荐为参知政事,遂叛安石。八年,安石复相,出知陈州、延州。元丰五年知单州,六年知太原。哲宗即位,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责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绍圣中,复资政殿大学士,知延州,加银青光禄大夫,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徽宗立,移知杭州,徙大名。崇宁五年,复知杭州。坐其子闻妖人言不告,责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庐州。政和元年卒,年八十。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议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经传》四卷(存)、《孝经传》一卷、《论语议》十卷、《庄子解》十卷等。见《吕参政惠卿传》(《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四)。《宋史》卷四七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8—1109 【介绍】: 宋相州安阳人,字师朴。韩琦子。少以父任补官,复第进士。历开封府判官,知瀛州。神宗元丰四年,以给事中奉使辽贺生辰。还拜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哲宗元祐中,召为户部尚书,擢尚书左丞,改同知枢密院事,进知院事。徽宗即位,拜门下侍郎,陈予仁恩、开言路、去疑似,戒用兵四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旋进左仆射。因与右相曾布不合,出知大名府,继论劾不已,遭谪,以宣奉大夫致仕。名入元祐党籍。有文集、奏议等。全宋诗
韩忠彦(一○三八~一一○九),字师朴,安阳(今属河南)人。琦长子。以父荫为将作监簿,复举进士。以秘书丞召试馆职,为开封府判官、三司盐铁判官,出通判永宁军。召为户部判官。神宗元丰中父丧,服除,擢天章阁待制、知瀛州。拜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哲宗元祐中,召为户部尚书,迁知枢密院事。哲宗亲政,以观文殿学士知真定府,移知定州。降资政殿学士,改知大名府。徽宗即位,以吏部尚书召拜门下侍郎。踰月,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仪国公。与右相曾布不协,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大名府。累贬磁州团练副使,以宣奉大夫致仕。大观三年卒,年七十二。事见《西台集》卷一五《丞相仪国公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一六
韩忠彦(一○三八——一一○九),字师朴,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琦长子。少以父任补官,复举进士。神宗初,以秘书丞召试,除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元丰中,历户部副使,知瀛州,拜给事中、礼部尚书。元祐四年,自户部尚书擢尚书左丞,改同知枢密院事,迁知院事。哲宗亲政,以观文殿学士知真定府、定州;降资政殿学士,改知大名府。徽宗即位,以吏部尚书召拜门下侍郎,进左仆射,封仪国公。崇宁中,四谪至磁州团练副使,入元祐党籍。大观三年卒,年七十二。《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113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仲冯。刘敞子。举进士。神宗时历官集贤校理、国史院编修官,坐事谪监陈州粮料院。久之为吏部员外郎。哲宗元祐中官至签书枢密院事。绍圣初罢知成德军,改定州,徙成都府。入元祐党,责郴州居住,再贬隰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徽宗立,复职。崇宁初再夺职,贬居沂、兖州,以赦得归。有《自省集》。全宋诗
刘奉世(一○四一~一一一三),字仲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敞子。第进士。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同编修《经武要略》,兼删定诸房例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四年,检详枢密院吏房文字,改刑房(同上书卷二二七、二四一)。元丰元年(一○七八),直史馆,为国史院编修官,以事谪监陈州粮料院(同上书卷二八七)。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权枢密都承旨。四年,为户部侍郎(同上书卷四三○)。五年,改吏部侍郎,权户部尚书(同上书卷四四三、四五三)。七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绍圣元年(一○九四),出知成德军,改定州,逾年,知成都府(本集《过都》诗序)。明年,以元祐党人责分司南京,居郴州(本集《郴州》诗序)。四年,贬隰州团练副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三)。徽宗立,尽还官职,知定州、大名府、郓州。崇宁初,再夺职,责居沂衮,以赦得归。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三。事《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刘奉世诗,以清乾隆十五年水西刘氏刻本《新喻三刘文集·自省集》为底本。另辑得集外诗二首,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5—1109 【介绍】: 宋处州龙泉人,字元善。神宗熙宁间进士。为广亲、睦亲宅教授。通制澧州,知建昌军,皆有善政。进右正言、左司谏,论苏轼、苏辙深毁熙宁之政,奏逐其门下士晁补之等。时滨、棣等州岁被水患,建议减免租赋,以绥流民。累迁工部侍郎,进刑部尚书。以枢密院直学士知扬州,徙定州,缮葺甲胄,加强边备。召为吏部尚书。仕至同知枢密院事,以病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4—1123 【介绍】: 宋衢州常山人,居丹徒,字彦昭。王介子。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知真州,时诏诸道经画财用,汉之请先置都籍,从之。入为开封府推官。历知瀛、苏、潭、洪等州,又连徙五州,入为工部侍郎。加龙图阁直学士,进延康殿学士卒。全宋诗
王汉之(一○五四~一一二三),字彦昭,衢州常山(今属浙江)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调汝州教授。迁和州防御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金华、渑池二县。绍圣四年(一○九七)知颍州、真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提举河东路常平,入为开封府推官。崇宁二年(一一○三)始,历知州府。宣和五年卒,年七十。有文集三十卷,已佚。事见《北山小集》卷三四《王公行状》,《宋史》卷三四七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二六七四
王汉之(一○五四——一一二三),字彦昭,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熙宁六年登进士甲科,调秀州司户参军。累迁太常少卿。蔡京引为讲议司参详官。历礼、户、兵、工诸部侍郎,知瀛、苏、潭、洪、定诸州,徙江宁。以平方腊之功迁龙图阁直学士,进延康殿学士。宣和五年卒,年七十。其子集其文得三十卷。见程俱《王汉之行状》(《北山集》卷三四),《京口耆旧传》卷二,《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字持正。第进士。累官太常博士,治狱苛峻。迁江淮发运、陕西转运副使,知广、潭、庆州。哲宗绍圣中,召为卫尉、大理卿,迁工部侍郎。俄知开封府、瀛州、成都府。徽宗立,上书颇诋时政。后为南京留守,坐上书言事落职。入党籍,卒。全宋文·卷二五七一
路昌衡,字持正,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起进士,元丰二年为太常博士,四年为开封府司录参军。八年为江淮发运。元祐元年为陕西转运副使,继知广州,徙荆南、潭州、庆州。绍圣中召为卫尉、大理卿,迁工部侍郎。元符元年以宝文阁待制知开封府。出知瀛州,徙永兴军,进直学士、知成都。徽宗朝,坐李清臣狱事,责居郢州。起知滁州、定州、复知开封府,徙南京留守。又坐前上书事,落职入党籍,卒。见《宋史》卷三五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邠州人,字芸叟,号浮休居士、碇斋。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为襄乐令。尝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神宗元丰四年,从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诗述及宋军久屯失利情形,谪监郴州酒税。哲宗元祐初,以司马光荐,召为监察御史。进秘书少监,使辽,加直秘阁、陕西转运使,知陕、潭、青三州。徽宗立,擢右谏议大夫。徙吏部侍郎,寻以龙图阁待制知同州。崇宁初坐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性慷慨,以敢言称。嗜画,题评精确,亦能自作山水。为文豪迈有理致,尤长于诗。有《画墁集》等。全宋诗
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为襄乐令。神宗元丰中,应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元丰六年(一○八三),因作《西征回途中》诗,贬监邕州盐米仓,改监郴州酒税。哲宗元祐初,以司马光荐,为监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一○九四),以秘书少监出使辽国,使回为陕西转运使,历知陕、潭、青三州,元符中罢。徽宗即位,召为右谏议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卒于政和中。著有《画墁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八卷。《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张舜民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画墁集》(其中诗四卷)为底本。校以鲍廷博刊《知不足斋丛书》本(简称鲍本)。四库所辑张舜民诗较草率,今又从《永乐大典》残本中辑得二十九题三十三首,编为第五卷。又《画墁集》卷七、卷八为《郴行录》,中有记行诗十二首,再益以自《全芳备祖》等书中所辑集外诗及断句,合编为第六卷。全宋文·卷一八一三
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碇斋,邠州(治今陕西彬县)人。治平二年进士,为襄乐令。元丰四年,从高遵裕征西夏,因作诗述及宋军久屯失利之情,坐谪监邕州盐米仓,又改监郴州酒税。元祐初,以司马光荐,召为监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宁初,坐元祐党,谪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舜民慷慨喜论事,以刚直敢言称。见《宋史》卷三四七本传、卷二○三、二○六、二○八、《艺文志》二、六、七。著有《使辽录》一卷、《郴行录》一卷、《南迁录》一卷、《画墁录》一卷、《画墁集》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