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如来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空三昧也。大日经一曰:「正觉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从异缘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故说为大空,圆满萨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来定者。如大般若经说: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亦名般若波罗蜜多。佛佛道同,更无异路。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是正观心佛性者,亦即名入如来定。」
一切如来必定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提心之德名也。以发一切如来菩提心,而为必定成佛,称此谓之一切如来必定印。」大疏五曰:「次一偈,赞叹行人,发菩提心功德。即以一切如来必定印,为授大菩提记。」
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毗卢遮那之真言乃至天龙八部之真言,皆为使众生入于法界而得决定智之法印。义释八曰:「欲令此中普皆成就悉地果故,更说一切法界决定智印。」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菩萨欲證圆觉而修禅定有二十五种之差别。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其禅定有三种之别,一、奢摩他,此译作止,静行也(安于无为也)。二、三摩钵提,此译作观,幻行也(修有为之幻行也)。三、禅那,此译作思惟,寂行也(静幻皆亡也)。于此三行,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谓之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曰:「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八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空定也。四禅定者,第一初禅定(新译云初静虑次下同),得生于初禅天之禅定也,此定具寻与伺之二心所,喜与乐之二受。第二第二禅定,得第二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无寻伺,但有喜乐之二受。第三第三禅定,得第三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但有乐受。第四第四禅定,得第四禅天生果之禅定也。此定离寻伺喜乐,最为寂静。四空定者,第一空无边处定,可生无色界空无边处之禅定也。此乃作空为无边解,破一切色相之禅定,故名无边。第二识无边处定,可生无色界识无边处之禅定也。此乃作识为无边解,破第一空无边能观心相之禅定,故名识无边。第三无所有处定,可生无色界无所有处之禅定也。此乃作所观能观皆为无所有解之禅定,故名无所有。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可生无色界有顶天即非想非非想处之禅定也,此禅定极为寂静,心想虽有如无,故名非想非非想。见俱舍论二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佛学次第统编】
禅波罗密云八定: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 谓人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 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 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泥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 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 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谷,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 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 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
定即摄散归静之义。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定,故云八定也。
〔一、初禅天定〕,谓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之时,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如云如影;又觉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名初禅天定。
〔二、二禅天定〕,谓既得初禅天定已,心厌初禅觉观动散,因摄心在定,澹然澄静;觉观即灭,乃发胜定之喜,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是名二禅天定。(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三、三禅天定〕,谓既得二禅天定已,而又厌二禅喜心涌动,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心发;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于世间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天定。
〔四、四禅天定〕,谓既得三禅天定已,又觉三禅乐法扰心,令不清净,一心厌离,加功不止,即得安隐,出入息断,空明寂静,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是名四禅天定。
〔五、空处天定〕,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六、识处天定〕,识,即心也。谓既得空处天定已,即以识心遍缘虚空,而虚空无边;以无边故,定心复散。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悉现定中,与定相应,心不分散。此定安隐,清净寂静,是名识处天定。
〔七、无所有处天定〕,谓离上空处、识处,故名无所有处。得识处天定已,以心缘现在过去未来之识,无量无边,能坏于定。惟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为安隐。于是即舍识处,专系心于无所有处,精勤不懈,一心内净,怡然寂静,诸想不起,是名无所有处天定。
〔八、非想非非想处天定〕,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八定根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禅四无色之八定各有根本与近分二种,根本定者,如离欲界之修惑,得色界之初禅定,乃至断无所有处地之修惑,得非想非非想处之禅定。总为离下地之修惑,而得上地之禅定也。若但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禅定,则谓之近分定,是有近似根本之功能,故曰近分。而得之之顺序,先近分定,后根本定也。七十五法名目曰:「根本定离下地烦恼得之,近分定伏下地烦恼得之。(中略)上二界合八根本八近分也。」
九次第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禅,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云灭尽定),九种之禅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智度论三十一曰:「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馀心得入,如是乃至灭受想定。问曰:馀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答曰:馀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同八十一曰:「入初禅,乃至过非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次第定。」又见大乘义章十三,三藏法数三十四等。
【佛学常见辞汇】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
〔二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无觉无观者,既入二禅,即离初禅觉观动散也。定生喜乐者,既无觉观,摄心在定,则生喜乐,此即二禅之定相也。)
〔三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离喜行舍者,谓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也。受身乐者,既离二禅之喜,而身受三禅之乐也。圣人能说者,此乐极胜,超过一切之乐,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乐者,谓能舍二禅之喜念,而行三禅之乐也。)
〔四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断喜乐者,谓断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也。不喜不乐者,谓心无善恶,寂然平等,即是四禅之定相也。)
〔五、虚空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灭一切色相者,谓灭根境可见、可对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禅定已,犹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离,灭一切色相,而修虚空处定,心与虚空之法相应,则不念种种异相也。)
〔六、识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既得虚空处定已,心缘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过一切无边虚空处者,既入识处,则超过虚空处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已,三世心识,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内外境者,内即识处,外即虚空处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已,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如痴者,譬无心想也;如痈如疮者,有痛即觉,譬有心想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證阿罗汉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十千日光三昧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之异名。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般舟三昧经之异名。
十遍处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一切处同。(参见:八背舍)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十一切处同。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处为成就。谓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遍一切处者,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證、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八灭受想背舍也。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也。)
〔一、青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故名青遍一切处定。
〔二、黄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故名黄遍一切处定。
〔三、赤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赤色,使遍一切处皆赤,故名赤遍一切处定。
〔四、白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白色,使遍一切处皆白,故名白遍一切处定。
〔五、地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地遍一切处定。
〔六、水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水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水遍一切处定。
〔七、火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火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火遍一切处定。
〔八、风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风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风遍一切处定。
〔九、空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空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空遍一切处定。
〔十、识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识色,使一切处无不周遍,故名识遍一切处定。
入正定聚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生十种益之一。
入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入于禅定也。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曰入定。观无量寿经曰:「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佛学常见辞汇】
入于禅定之中。
【俗语佛源】
罗汉入定,与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同属佛门的美谈。宋·黄庭坚《十六罗汉赞》谓:「一身入定多身出,屈申臂顷四天下。」「定」是佛家「戒定慧」三学之一。因「戒」可以成「定」,因「定」可以发「慧」,「定」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定」梵语三昧的意译,谓心专注一境而无散乱、昏沉。「入定」功力深,不但能显发特异功能,而且能开发智慧。「入定」的一般过程为:先调身,使身体安稳;次调息,使呼吸细缓;再调心,使心由粗入细。详见隋·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古印度人善于「入定」。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曲女城》中记载的传说,有「仙人」「栖神入定,经数万岁,形如枯木」。又如《西游记》第二回:「或睡功、或立功,开入定、坐关之类。」 (李明权)
入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有三部之入定印,佛部为法界定印,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定印,金刚部为缚定印。说见胎藏曼陀罗大钞一。
入定瑞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六瑞之一。为佛说法华经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也。出法华经序品。
【三藏法数】
谓佛将说法华,而欲会多归一,故先入此无量义处定。经云:入于无量义处三昧。是也。且入定亦佛之常仪,何得为瑞?盖佛虽入开定,意在合定,与常入定有异,故名入定瑞。(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开定者,即无量义处定也。合定者,即法华会多归一之定也。)
入定不定印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妙吉祥问菩萨之退行不退行。佛言:有五种之行:一羊车行,二象车行,三日月神力行,四声闻神力行,五如来神力行。前二种有退,名为不定。后三种不退,名为入定。即入定与不定之法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