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行地
(1).行于地上。《淮南子·人间训》:“今人待冠而饰首,待履而行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蜀郡 有 万里桥 , 玄宗 至而喜曰:‘吾常自知,行地万里则归。’”
(2).易·坤:“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王弼 注:“地之所以得无疆者,以卑顺行之故也。乾以龙御天,坤以马行地。” 孔颖达 疏:“以柔顺为体,终无祸患,顺行地无疆,不復穷已。”后以“行地”比喻坤德柔顺。后汉书·皇后纪赞:“乘刚多阻,行地必顺。”
(3).比喻威德之行。管子·小匡:“是故天下之於 桓公 ,远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流水。故行地滋远,得人弥众,是何也?怀其文而畏其武。”
(4).比喻处世实践。庄子·人间世:“絶迹易,无行地难。”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云:“人之处世,不行易,行而不著迹难。”
(5).经行的地方。 宋 杨万里 《见澹庵胡先生舍人》诗:“补天老手何须石,行地新堤早著沙。”
《國語辭典》:亲知(親知)  拼音:qīn zhī
亲戚与知己。《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唐。白居易〈山中问月〉诗:「如归旧乡国,似对好亲知。」
《國語辭典》:修道  拼音:xiū dào
1.修习道德学问。《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宗教信徒虔诚地学习教义,并将教义贯彻于自己的行动中。
《國語辭典》:文化  拼音:wén huà
1.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总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汉。刘向《说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束晰。补亡诗六首之六》:「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漢語大詞典》:道风(道風)
(1).道德风操。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序》:“於昔 安公 ,道风允被。” 南朝 梁武帝 《罢凤凰御书诏》:“朕君临南面,道风盖闕,嘉祥时至,为媿已多。” 宋 宋祁 《赐皇弟允迪让恩命不允批答》:“朝涣既颁,何执常谦,欲遂素守,道风虽亮,允令难稽。”
(2).谓超凡脱俗的风貌。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三·慧持:“ 远 , 持 兄弟也。绰绰焉,信有道风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予坐客未识司直者,见其蓬髩电目,面作松鳞,癭处頷左……已而道风披扬,绪论亹出。”
(3).谓诸凡道家之教义及其生活实践等。 南朝 宋 朱广之 《谘顾道士〈夷夏论〉书》:“僕夙渐法化,晚味道风,常以崇空贵无,宗趣一也。”
《國語辭典》:反观(反觀)  拼音:fǎn guān
以另一个角度来观看、观察。如:「当我们看见别人的优点时,应同时反观自己,并见贤思齐。」
《國語辭典》:公理  拼音:gōng lǐ
1.世人所公认的道理。《文明小史》第二○回:「婚姻可以自由,乃是世界上的公理。」
2.科学上推理的基本,无须證明者。如:「几何公理」。
《国语辞典》:重然诺(重然诺)  拼音:zhòng rán nuò
不轻率允诺人的托付,既已允诺,则必实践诺言。如:「我是一个重然诺的人,你所托付的事,尽可放心。」
《國語辭典》:灵感(靈感)  拼音:líng gǎn
1.灵验有感应。《西游记》第六回:「话表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自王母娘娘请赴蟠桃大会,与大徒弟惠岸行者,同登宝阁瑶池。」《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弟子有恨在心,望菩萨灵感报应则个。」
2.思考活动中,忽然出现且超越平时思考层面的想法。如:「作文不能只靠灵感,要多方面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修辞技巧,才会有进步。」
《漢語大詞典》:履践(履踐)
(1).谓身处(某种境地)。 汉 焦赣 《易林·泰之革》:“履践危难,脱执去患。入福喜门,见诲大君。”
(2).实践,躬行。 汉 班固 《白虎通·礼乐》:“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
《漢語大詞典》:行知
(1).实践其所得到的认识。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博求万物之理,以尊闻而行知。”
(2).公文术语。行文通知。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海防事宜疏》:“拟请旨敕下该衙门申明旧例,行知各省。”
(3).指通知事项的文书。《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且説 黄知府 有一天上院回来,正在家里喫夜饭,忽然院上有人送来一角文书;拆开一看,正是保准过班的行知。”
《國語辭典》:学习(學習)  拼音:xué xí
研习、钻研。《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士则学习法令辟禁。」《红楼梦》第四八回:「如今要成人立事,学习著买卖,又不准我了。」
《國語辭典》:学习(學習)  拼音:xué xi
1.效法。如:「我们应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2.受教研习。如:「我在王老师门下学习。」
《漢語大詞典》:更练(更練)
(1).因经历、实践而使练达。《晋书·石苞传》:“若宜有所循行者,其增置掾属十人,听取王官更练事业。”
(2).旧时农村中的地方武装。亦指其负责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三星旗》:“这一支曾经飘扬在抗 英 斗争战场上的三星旗,后来成为更练出队沿用的旗式。” 彭湃 《海丰农民运动》:“等过了一个星期又无消息,乃又召集四十馀家的农民,并请了该城里的约正和地保、更练等到地主的家里去。”
《國語辭典》:体验(體驗)  拼音:tǐ yàn
1.察验。宋。苏轼 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臣体验得每年颍河涨溢水痕,直至城门脚下,公私危惧。」
2.体会、感受。如:「他下矿坑去挖矿,好体验矿工生涯的甘苦。」
《漢語大詞典》:践迹(踐跡)
亦作“ 践跡 ”。
(1).踩着前人的足迹。犹蹈袭,因袭。论语·先进:“ 子张 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明 李贽 《〈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儒臣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造其域,卒为名臣所嗤笑。” 明 袁宏道 《钦叔阳秀才》:“善人不践跡,彼却步步学 尧 舜 ,有恒踽踽凉凉,彼却与物无忤。”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不践迹:“服 尧 之服,诵 尧 之言,行 尧 之行,所谓践迹也。” 王闿运 《江陵书院记》:“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远慕古圣,未若践迹循涂之易为功也。”
(2).实践,实行。 晋 郗超 《答傅郎》诗:“奇趣感心,虚飇流芳。始自践跡,遂登慧场。”
(3).行迹;行为。 金 王若虚 《复之纯交说》:“慵夫因人而寄声曰:‘子之病果革矣。已寔行行,谓人之亢;悯我将颠,而子则先。是何其言之近似而践跡之乖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