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85,分126页显示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8 79 80 81 下一页
显净土真实教行證文类
显实宗
揽实成权
四如实智
如实道
圆成实性
实乘菩萨
真实四相
唯识实性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实体
一实谛
四种真实义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
佛类词典(续上)
权实不二门显净土真实教行證文类
显实宗
揽实成权
四如实智
如实道
圆成实性
实乘菩萨
真实四相
唯识实性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实体
一实谛
四种真实义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
权实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明三乘权教即一乘实教之不二之理。法华文句三下曰:「若双照,则权即是实,实即是权,虽二而不二。」又见十不二门指要钞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权谓权谋,即九界七方便之法也;实谓真实,即佛界圆乘之法也。盖法华已前,四时未会,权实不融。至法华开显九界七方便之权,即是佛界圆乘之实。实即是权,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皆称秘妙,故云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七方便者,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谓藏通两教二乘为四,及藏通别三教菩萨共为七,以其同修方便之道故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明三乘权教即一乘实教之不二之理。法华文句三下曰:「若双照,则权即是实,实即是权,虽二而不二。」又见十不二门指要钞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权谓权谋,即九界七方便之法也;实谓真实,即佛界圆乘之法也。盖法华已前,四时未会,权实不融。至法华开显九界七方便之权,即是佛界圆乘之实。实即是权,权即是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皆称秘妙,故云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七方便者,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谓藏通两教二乘为四,及藏通别三教菩萨共为七,以其同修方便之道故也。)
显净土真实教行證文类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建立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之六科,广明净土真宗之教相,每科各一卷,但信卷与化身土卷并分两卷,故总为八卷。日本亲鸾撰。后世略曰教行證。教行信證,净土文类,教行證文类,显净土教行證文类等。
(书名)六卷。建立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之六科,广明净土真宗之教相,每科各一卷,但信卷与化身土卷并分两卷,故总为八卷。日本亲鸾撰。后世略曰教行證。教行信證,净土文类,教行證文类,显净土教行證文类等。
显实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影所立四宗之第四。
(术语)净影所立四宗之第四。
揽实成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持真实教作方便权化之教也。
(术语)持真实教作方便权化之教也。
四如实智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如实观)
(参见:四如实观)
如实道
【佛学常见辞汇】
真如实相的道理。
真如实相的道理。
圆成实性
【佛学常见辞汇】
三性之一。(参见:三性)
三性之一。(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实乘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指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的菩萨。
指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的菩萨。
真实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流转,故成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诸虚伪相。圣者解脱,因得常、乐、我、净,四真实相。
一、常 是究竟之真常,非凡夫所执虚伪之常也。
二、乐 是究竟之真乐,非凡夫所执虚伪之乐也。
三、我 是究竟之真我,非凡夫所执虚伪之我也。
四、净 是究竟之真净,非凡夫所执虚伪之净也。
是四之德。惟佛究竟所證,二乘尚不能知。然就对世间凡夫相说,则出世诸圣,皆具此四者之德相也。
凡夫流转,故成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诸虚伪相。圣者解脱,因得常、乐、我、净,四真实相。
一、常 是究竟之真常,非凡夫所执虚伪之常也。
二、乐 是究竟之真乐,非凡夫所执虚伪之乐也。
三、我 是究竟之真我,非凡夫所执虚伪之我也。
四、净 是究竟之真净,非凡夫所执虚伪之净也。
是四之德。惟佛究竟所證,二乘尚不能知。然就对世间凡夫相说,则出世诸圣,皆具此四者之德相也。
唯识实性
【佛学次第统编】
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圆成实性,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圆成实性,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俗语佛源】
俗语中以谓本无其事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此语源自佛教《景德传灯录·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又《五灯会元·临济玄禅师法嗣》:「僧问:『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李君冈)
俗语中以谓本无其事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此语源自佛教《景德传灯录·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又《五灯会元·临济玄禅师法嗣》:「僧问:『多子塔前,共谈何事?』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李君冈)
实体
【俗语佛源】
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的《起信论》中说:「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以来,色心无二。」明代智旭(1599-1655)著的《裂网疏》中对此作过解释:「法身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实体,故即是色实体。既即是色实体,何难现种种色?」佛教哲学把物质称为色法,精神称为心法。真如是一切法的实体,也就是色法和心法的共同实体,所以说「色心无二」。真如能出现种种色法,也能出现种种心法。清·王夫之在所著《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中,认为一切「对立之象」,「皆取给于太和之实体」,也就是太和之气出生一切万物。近代学者把实体用作希腊文Ousia和拉丁文Substantia的意译。现代广泛用于其它方面,如「经济实体」等。(禹振声)
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的《起信论》中说:「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以来,色心无二。」明代智旭(1599-1655)著的《裂网疏》中对此作过解释:「法身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实体,故即是色实体。既即是色实体,何难现种种色?」佛教哲学把物质称为色法,精神称为心法。真如是一切法的实体,也就是色法和心法的共同实体,所以说「色心无二」。真如能出现种种色法,也能出现种种心法。清·王夫之在所著《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中,认为一切「对立之象」,「皆取给于太和之实体」,也就是太和之气出生一切万物。近代学者把实体用作希腊文Ousia和拉丁文Substantia的意译。现代广泛用于其它方面,如「经济实体」等。(禹振声)
一实谛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谓一实相中道之理也。无有虚妄,无有颠倒,若圣若凡,性本不二,故名一实谛也。
(出涅槃经)
谓一实相中道之理也。无有虚妄,无有颠倒,若圣若凡,性本不二,故名一实谛也。
四种真实义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
〔一、世流布真实义〕,谓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见火,终不言是水、是风;至于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虽假名立相,而称认皆同,是为世流布真实义。
〔二、方便流布真实义〕,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是为方便流布真实义。
〔三、净烦恼障真实义〕,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是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四、净智慧障真实义〕,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出菩萨善戒经)
〔一、世流布真实义〕,谓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见火,终不言是水、是风;至于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虽假名立相,而称认皆同,是为世流布真实义。
〔二、方便流布真实义〕,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是为方便流布真实义。
〔三、净烦恼障真实义〕,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是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四、净智慧障真实义〕,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三界之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恒起大悲,乐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巧施方便〕,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施方便,不住涅槃,仍复出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四、施不求报〕,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悯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三界之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恒起大悲,乐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巧施方便〕,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施方便,不住涅槃,仍复出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四、施不求报〕,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悯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