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客家  拼音:kè jiā
1.为主人做事的工人。《谈徵。名部下。客家》:「焦光饥则出为人客作,饱食而已,今人谓客家者本此。」
2.在外行走做生意的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八出》:「纵饶挑贩客家,独自个担来做己有。」
3.客家人的简称。参见「客家人」条。
《国语辞典》:客家八音  拼音:kè jiā bā yīn
古人将乐器依制成特质,分金、石、竹、丝、匏、土、革、木八类,如钟、磐、筝、管、笙、埙、鼓、敔等,称为「八音」。客家人将八音列入乐团演奏,称为「客家八音」。又加入唢呐、胡琴、秦琴、三弦等乐器,成为拉、弹、吹、打,四结合的乐队演奏基础。
分类:将乐特质
《国语辞典》:客家山歌戏(客家山歌戏)  拼音:kè jiā shān gē xì
流行于广东兴宁、梅县一带客家人居住地区的山歌。后吸取广东汉剧音乐和梅县民间音乐,再配合剧情,可以在舞台上表演。
《国语辞典》:行政院客家委员会(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拼音:xíng zhèng yuàn kè jiā wěi yuán huì
中央政府行政院所属的机关。成立于民国九十年六月十四日。职掌为统筹处理有关客家事务,并对中央处理或地方政府执行相关主管事务,有协调及监督之责。
《国语辞典》:客家人  拼音:kè jiā rén
东晋五胡乱华之际,原居山西、陕西、河南、安徽一带的居民,因女真人、蒙古人的入侵,集体向南迁移,在开垦江南的过程中,常和土著发生冲突,于是地方政府将原先居住的畬、徭等土著称为「主籍」,从北方迁来的汉人通称为「客籍」,这种主、客的区别,就是现在客家名称的由来。客家人多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交界的地区,以及广西、四川若干县,今台湾屏东、高雄、新竹、苗栗等县居民由广东迁来的,也称为「客家人」。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的习俗传统,勤劳积极,山歌别具风格,语言中保留大量汉语音韵。
《國語辭典》:客家话(客家話)  拼音:kè jiā huà
为客家人所使用的语言,是汉语中的一支。分布于江西南部、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及湖南、广西、四川、台湾。台湾地区大部分为四县或海陆,少数为饶平、诏安、永定等。客家话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主要特徵为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字,不论平仄,大都变为送气清声母;古晓、匣母的合口字声母,多变读为f;古鼻音韵尾-m、-n、-ng和塞音韵尾-p、-t、-k在客家方言中不同程度保留下来,其中以广东、广西及台湾等地保留得较为完整。客家方言的声调大都为六个,调类的分合与声母的清浊有关,古平声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浊声母今读阳平、入声也按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类,部分上声次浊念阴平,如「马」、「野」、「冷」…字。而如「么介」(什么)、「今晡日」(今天)等,皆为具有客语特色的词汇。简称为「客话」。
《國語辭典》:客家  拼音:kè jiā
1.为主人做事的工人。《谈徵。名部下。客家》:「焦光饥则出为人客作,饱食而已,今人谓客家者本此。」
2.在外行走做生意的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八出》:「纵饶挑贩客家,独自个担来做己有。」
3.客家人的简称。参见「客家人」条。
《國語辭典》:客人  拼音:kè rén
1.出外游旅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只见隔壁园亭上歇著一个远来客人,带著家眷也来游湖。」
2.出外经商的生意人。《三国演义》第一回:「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夥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石点头。卷八。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前日有个客人,一只小船,装了些布匹,一时贪小,不去投税,径从张家桥转关。」
3.顾客。上门做交易的人。《文明小史》第三○回:「妓女虽然奉承客人,然而有些相貌好的,无论客人多叫人多吃酒,总还要拿点身分出来。」
4.宾客。接受邀请、受到招待的人。《老残游记》第八回:「赶紧做饭,客人饿了。」
5.客家人的别称。参见「客家人」条。清。黄遵宪〈送女弟〉诗:「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
《國語辭典》:客家  拼音:kè jiā
1.为主人做事的工人。《谈徵。名部下。客家》:「焦光饥则出为人客作,饱食而已,今人谓客家者本此。」
2.在外行走做生意的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八出》:「纵饶挑贩客家,独自个担来做己有。」
3.客家人的简称。参见「客家人」条。
《漢語大詞典》:送货上门(送貨上門)
(1).把货物送到顾客家里,以方便用户。《新华月报》1965年第2期:“在送货上门、送货下乡工作中,很多单位实行了三固定,就是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
(2).比喻女子主动接近男子。多用于贬义。 老鬼 《血色黄昏》五九:“团部学校一女教师看上了他,常往连里跑,送货上门。”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九:“这些小玩艺,放在一个碰也没有碰过一下女人的四十六岁的跑腿子的炕上,引得他整宿没有睡…… 侯长腿 骂起来了:‘操她小妈的,送上门来了,什么玩艺?’”《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2期:“好呀,你这破货!原来你早跟 秋寡公 勾搭,一起害 牯苟 。骚到家了!送上门了。”
《国语辞典》:车大炮(车大炮)  拼音:chē dà pào
广东、客家方言。即说大话、吹牛。如:「他专会车大炮,小心不要被他骗了。」
《国语辞典》:攻炮城  拼音:gōng pào chéng
台湾客家村落的民俗活动。也称为「尖炮城」,已有百年的历史。以一株青竹作中间支干,上以细绳系上一青竹枝,竹枝上悬挂一个红纸扎成的炮城,内置鞭炮,高度离地面约五至六公尺。再由地面上攻炮城的人手执鞭炮,点燃引线猛往炮城投掷,谁先点燃炮城内的鞭炮,谁就得胜。
《国语辞典》:客菜  拼音:kè cài
指客家菜。如:「客菜经过长期改良,烹调技术不断提升,不仅适合客家人的饮食习惯,也颇受一般大众的欢迎。」
分类:客家
《国语辞典》:竹板歌  拼音:zhú bǎn gē
一种流行于闽西、广东一带客家地区的民间曲艺。演唱时手持竹板,边敲边唱,称为「竹板歌」。旧时乞丐多以此卖艺乞食,故也称为「乞食歌」。
《国语辞典》:地区方言(地区方言)  拼音:dì qū fāng yán
一种较大区域内所有的方言。如现代汉语中的客家语、闽南话、闽北话、粤语、湘语、吴语等。地区方言包括了许多大体上相近似的各地点方言。如闽南话此一地区方言包括了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福州话等地点方言。
《国语辞典》:相褒戏(相褒戏)  拼音:xiāng bāo xì
一种台湾地方戏。原由客家山歌发展出来,后来部分亦用闽南语表演。剧情简单,专重对唱,属于即兴性的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