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凛秋
寒冷的秋天。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 晋 潘岳 《闲居赋》:“凛秋暑退,熙春寒往。” 唐 张九龄 《九月九日登龙山》诗:“ 楚 客凛秋时, 桓公 旧臺上。”
分類:寒冷秋天
《國語辭典》:凄冷(淒冷)  拼音:qī lěng
凄凉寒冷。如:「独自漫步在大雪纷飞的夜晚,令人感到分外凄冷。」
《漢語大詞典》:冒寒
(1).冒着寒冷。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冬歌二:“涂涩无人行,冒寒往相觅。” 唐 耿湋 《早朝》诗:“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 宋 梅尧臣 《送子华》诗:“冒寒跃马来,且言行有期。”
(2).着凉,受寒。 清 褚人穫 《坚瓠五集·蓝尾酒》:“嫗自外挈酒壶至曰:‘以君冒寒,且进一杯。’” 苏曼殊 《碎簪记》:“ 庄湜 面色顿白,身颤如冒寒。”
分類:寒冷受寒
《漢語大詞典》:冻死
因寒冷而使生物死亡。例如: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毛泽东《七律·冬云》
《漢語大詞典》:犯寒
(1).御寒。韩非子·解老:“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 南朝 梁 沈约 《泛永康江》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2).冒着寒冷。 唐 鲍溶 《冬夜答客》诗:“幸君霜露里,车马犯寒过。” 宋 惠洪 《十月桃》诗:“雪中桃花夜来折,儿稚犯寒争欲摘。”
分類:御寒寒冷
《國語辭典》:懔懔(懍懍)  拼音:lǐn lǐn
1.危惧的样子。《书经。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文选。陆机。文赋》:「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2.劲烈严正的样子。《后汉书。卷七○。孔融传。论曰》:「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漢語大詞典》:寒节(寒節)
寒冷的季节;冬季。 晋 傅玄 《杂诗》:“常恐寒节至,凝气结为霜。” 晋 张华 《杂诗》:“东壁正昏中,固阴寒节升。”
《國語辭典》:寒冬  拼音:hán dōng
严冷的冬天。唐。韩愈〈赠张籍〉诗:「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
《國語辭典》:暄凉(暄涼)  拼音:xuān liáng
1.暖与凉。唐。韦应物〈端居感怀〉诗:「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2.见面时彼此问候起居,或泛谈气候寒暖之类的应酬话。宋。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诗:「暄凉书间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也作「寒暄」、「寒温」。
《漢語大詞典》:寒溜
指寒冷的水流。 唐 权德舆 《与沉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上方於亮上人院会宿》诗之二:“巖花点寒溜,石磴扫春云。” 宋 陆游 《自咏》:“夜踏乱云过略彴,晓分寒溜注军持。” 元 郝经 《乙卯秋月十九日登泰山太平顶》诗:“泓澄寒溜浸太古,翠壁细泻珠璣圆。”
分類:寒冷水流
《漢語大詞典》:严严(嚴嚴)
(1).惨烈貌。文选·鲍照〈舞鹤赋〉:“严严苦雾,皎皎悲泉。” 李周翰 注:“严严,惨烈貌。寒雾杀物,故云苦也。”
(2).紧密严实貌。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公子打开一瞧,只见里面是五寸来长一个铁筒儿,一头儿铸得严严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八:“风里雪里,小轿车围得严严的,一点不透风,在半道也象在家似的。”
(3).寒冷,凛冽。 宋 梅尧臣 《依韵和丁元珍见寄》:“不为煦煦妍,不为严严冰。”
威重貌;庄严貌。荀子·儒效:“严严兮其能敬己也。” 杨倞 注:“严严,有威重之貌……严,或作儼。” 宋 王安石 《寄曾子固》诗之一:“严严中天阁,蔼蔼层云树。”
《漢語大詞典》:冻笔(凍筆)
因寒冷而冻结的毛笔。 宋 范成大 《南塘冬夜倡和》:“寒釭欲暗吟方苦,冻笔难驱字更遒。”
《漢語大詞典》:暑寒
天气炎热与寒冷。《新民晚报》1987.4.28:“ 孟小冬 喜出望外,就在当月二十一日,拜 余 为师。自后,不论暑寒,不顾风雨,每日必到 范秀轩 。”
《國語辭典》:战慄(戰慄)  拼音:zhàn lì
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晋。羊祜 让开府表:「智力不可强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慄,以荣为忧。」《三国演义》第三回:「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慄不能言。」也作「颤慄」。
《漢語大詞典》:寒阴(寒陰)
(1).寒冷的阴气;寒气。后汉书·郎顗传:“政失其道,则寒阴反节。” 唐 李白 《登瓦官阁》诗:“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唐 姚合 《早春山居寄城中知己》诗:“阳和潜发荡寒阴,便使川原景象深。”
(2).指寒冷阴湿。 南朝 宋 鲍照 《山行见孤桐》诗:“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