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郑州人,字夷仲。毕士安曾孙。登进士第。调沈丘令。入为司农丞,改中书检正。奉使契丹,宴射连破的,众人惊异。又尽记契丹朝仪节奏,绘图归献。后以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为官制局检讨官,擢起居郎。卒年四十三。有《中书备对》。
全宋诗
毕仲衍(一○四○~一○八二),字夷仲,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从古子。以荫补太庙斋郎,调阳翟县主簿。与弟仲游同举进士,补沈丘县令,签书大名府节度判官,入为司农寺主簿。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检正中书户房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三)。元丰二年(一○七九)为使辽正旦副使(同上书卷二九九)。以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官制局检讨官。五年,卒,年四十三。有《中书备对》三十卷,已佚。事见《西台集》卷一六《毕公夷仲行状》。《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全宋文·卷二一○七
毕仲衍(一○四○——一○八二),字夷仲,郑州(治今河南郑州)人。毕士安曾孙,毕仲游之兄。以恩荫补太庙斋郎,调许州阳翟主簿。熙宁三年,与弟仲游同登进士第,补颍州沈丘县令。入为司农寺主簿,迁丞,吴充引为中书刑房检正。改太常丞。王圭与吴充不和,以仲衍为充所用,留滞不迁。置局定官制,为检讨官。官制行,擢起居郎。暴得疾,卒年四十三。著有《中书备对》十卷(一作三十卷)。见毕仲游《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西台集》卷一六)及《宋史》卷二八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宣州人,字正夫。仁宗皇祐进士。嘉祐四年授旌德县尉。应制科入等,被论罢。神宗元丰二年,任河北东路转运判官。尝密劾文彦博不治事,被神宗斥为无礼。三年,权提点河北东路刑狱。后自太常丞除广东转运副使,乞分司致仕,五年,罢知虔州。
全宋文·卷一六四七
汪辅之,字正夫,宣州(治今安徽宣城)人。嘉祐四年,以旌德县尉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入等,而论者言其无士行,遂罢。熙宁初,尝为京兆府法曹参军。熙宁末,历官大理寺丞、知司农寺丞、淮南西路转运判官,改河北东路、西路。元丰三年,以太子中允权发遣河北东路提点刑狱,改开封府推官,除广东转运副使,遂乞分司致仕。元丰五年,知虔州,论者言其狂悖,遂罢。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三三一及《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四、《全宋词》第二一二页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3—1122 【介绍】: 宋蜀州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张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进士。调通川主簿。熙宁中以章惇荐,权检正中书礼房公事,擢监察御史里行。坐事责监荆南税。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屡诣执政求进,反对稍更新法,出提点河东刑狱,连徙数路。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力攻元祐大臣司马光、吕公著等。徽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崇宁初为翰林学士,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与蔡京议政不合,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大观四年拜尚书右仆射,变更蔡京所为,为政持平。为台臣疏击出贬。后还故官职卒。谥文忠。有《神宗正典》、《无尽居士集》等。
全宋诗
张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六《张少保商英传》),调通川县主簿,知南川县。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权检正中书礼房公事。五年,权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二三一)。贬监荆南税。元丰初,除馆阁校勘。三年(一○八○),检正中书刑房,寻责监江陵县税(同上书卷三○三、三○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为开封府推官。二年,出提点河东刑狱,连使河北、江南、淮南路(同上书卷三七五、四○三、四五○、四八一)。绍圣中,召为右正言、左司谏,因事责监江宁酒税。起知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同上书卷五○四)。召为工部侍郎,迁中书舍人。徽宗立,出为河北路都转运使,降知随州。崇宁初,为翰林学士,拜尚书右丞转左丞。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大观四年(一一一○),除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乾道临安志》卷三),顷除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出知河南府,寻落职知邓州,再谪汝州团练副使,衡州安置。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赠少保。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两宋名贤小集》辑有《友松阁遗稿》一卷。《宋史》卷三五一、《东都事略》卷一○二有传。张商英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为底本,从《新刊古今岁时杂咏》(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抄本为底本)等书中辑得之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二二二八
张商英(一○四三——一一二一),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唐英弟。治平二年进士,调达州通川主簿,辟知南川县,以检正中书礼房擢监察御史里行,责监荆南税。更十年,得馆阁校勘、检正刑房,责监赤岸盐税。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反对变更新法,出提点河东刑狱,连使河北、江西、淮南。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左司谏,力攻元祐大臣。又以事责监江宁酒。起知洪州,入为工部侍郎,迁中书舍人,出为河北都转运使,降知随州。崇宁初,历吏部、刑部侍郎、翰林学士。雅善蔡京,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复攻京,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削籍知鄂州。大观四年,除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变更蔡京之政。政和元年,为臣僚所攻,罢知河南府,旋贬衡州安置,继复还故官职。宣和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九。绍兴中赐谥文忠。有《无尽居士集》一百卷,久佚。《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程之才,字正辅,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进士。官广南东路提刑(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五一)。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程之才,字正辅,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中进士及第。熙宁七年知司农寺丞,八年,为中书丞,元丰初,以太常博士为利州路转运判官。二年,改夔州路、梓州路。累官广南东路提刑。之才初娶苏洵幼女,抑郁早卒,两家遂不和。后释憾,与轼兄弟笃中外之谊,周旋甚至。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二六四、三三一,《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第四册第三七七四页),《宋诗纪事补遗》卷一六,《宋蜀文辑存作者考》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登州蓬莱人,字寿明。第进士。神宗时累官京东转运使,青州城河贯其中,常泛滥成灾,乃即城立飞梁,设楼橹,下建门,以时启闭,人诵其智。徙河北路,会河决曹村,立软横二埽以遏激流而平水患。朝廷赏其功,建以为都水法。官至河北都转运使,知秦州、太原府。卒年六十二。
全宋文·卷一五一三
王居卿,字寿明,登州蓬莱(今山东蓬莱)人。以进士至知齐州。熙宁四年权发遣京东路提点刑狱,历知扬、青、瀛州。十年,权京东转运使,徙河北路。立软横二埽堵河决,建以为都水法,朝廷赏其功,元丰二年召拜户部副使、都提举市易。擢河北转运使,知秦州、太原府。卒,年六十二。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九、二九二、二九八、三一六、三一九,《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三之五、职官六六之七,《北宋经抚年表》卷二、三、四,《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7—1121 【介绍】: 宋郑州人,字公叔。毕仲衍弟。与仲衍同登进士第。哲宗元祐初,任军器卫尉丞。召试学士院,为苏轼所重,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出为河东路提点刑狱,为官清廉。徽宗时,历知郑、郓州,入为吏部郎中。后入党籍,坎□散秩而终。为文雄健博辨,多切事理。有《西台集》。
全宋诗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与兄仲衍同举进士。历霍丘、柘城主簿,知罗山、长水县。哲宗元祐初,除军器监丞,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同试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除开封府推官,出为河北西路、河东路提点刑狱。召权礼部郎中,又出为秦凤路、永兴路提点刑狱,改知耀州,因苏轼党狱调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改知郑州、郓州。在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入元祐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台,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有《西台集》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以为“亦几几乎还其旧矣”。事见宋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传。毕仲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殿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三八九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士安曾孙。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熙宁三年与兄仲衍同科进士及第,声名籍甚,调寿州霍丘主簿。哲宗继位,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提点河东刑狱。上书司马光,谓新法废而可复;上书苏轼,劝其以诗文为戒,均如其虑。徽宗时历知郑、邓二州,京东、淮南转运副使。入元祐党籍,坎𡒄散秩而终。卒于宣和三年,年七十五。见陈恬《毕公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及《宋史》卷二八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祁州蒲阳人,字平叔,一字平反。中明法科,为大理详断官,校试殿帷,仁宗赐以“尽美”二字。神宗熙宁中,以附王安石入判大理寺。拜右谏议大夫,为大理卿。迎伺中官石得一意,以锻炼笞掠为事,数年间,受伤害者且万人。官至刑部侍郎、光禄大夫。哲宗元祐初出知潞州,又贬秩徙相州。后兼监牧使卒,年六十四。
全宋文·卷一五一一
崔台符(一○二四——一○八七),字平反,一字平叔,蒲阴(今河北安国)人。中明法科,为大理详断官。校试殿帷,仁宗赐以「尽美」二字,除比部员外郎。熙宁元年,以文彦博荐为群牧判官、河北监牧使,改司勋员外郎。三年,入判大理寺,四年,知审刑院,判少府监。元丰元年,拜右谏议大夫、知大理卿事。台符治狱以锻炼笞掠为事,数年间,丽文法者且万人。五年,守刑部侍郎,官至光禄大夫。元祐元年,御史上官均等发其恶,降知潞州,寻贬秩徙相州。二年七月卒,年六十四。绍圣中赠右银青光禄大夫。所著有《元丰编敕令格式并赦书、德音、申明》八十一卷。见《宋史》卷三五五本传,《宋史》卷二○四《艺文志》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18 【介绍】: 宋邛州临邛人,字希古。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知长洲县,有政声。擢大理、鸿胪丞。累拜监察御史,极论章惇、蔡京朋党之奸,疏前后至数十百上。哲宗绍圣二年,贬监滁州酒税。历通判温州、提点永兴军路刑狱。蔡京用事,入元祐党籍,流落二十年。
全宋诗
常安民(一○四九?~一一一八?),字希古,邛州(今四川邛崃)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应天府军巡判官。历成都府教授,知长洲县。哲宗元祐间除开封府推官。绍圣初拜监察御史。谪监滁州酒税,改通判温州。徽宗立,提点永兴路刑狱公事,改通判郓州。入元祐党籍,流落二十年。政和末卒,年七十。《东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六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五六三
常安民(一○四九——一一一八),字希古,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年十四,入太学。熙宁六年第进士,选成都府教授。知长洲县,有政声。元祐初,擢大理、鸿胪丞,历太常博士、宗正丞、开封府推官等职。绍圣初,拜监察御史。二年,贬监滁州酒税。历温州通判、提点永兴军路刑狱。蔡京用事,入元祐党籍,流落二十年。政和末卒,年七十,谥敏节。著有《常谏议长洲政事录》一卷。《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石麟之,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神宗元丰中,通判寿州(《续会稽掇英集》卷四)。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海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六年,为开封府推官(同上书卷四五四)。
宋登科记考
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仕至太常博士、寿州通判。
宋登科记考
字南叔。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仕至太常丞、知兖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伯固。仁宗皇祐五年进士。为将作监丞。蔡确尝从其学赋,及为相,处厚通笺乞怜,确无汲引意。哲宗元祐中,确知安州,作《车盖亭诗》,为处厚所得,乃笺释奏上,诬其攻击太后,确遂遭贬逐。擢知卫州,为士大夫所畏恶,未几卒。有《青箱杂记》。
全宋诗
吴处厚,字伯固,邵武(今属福建)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授汀州司理参军。神宗熙宁中,为定武军管勾机宜文字(《青箱杂记》卷二)。元丰四年(一○八一),为将作监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迁大理寺丞。出知通利军,改汉阳。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知卫州(同上书卷四二四),未几卒。有《青箱杂记》十卷。《宋史》卷四七一有传。今录诗二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一八
吴处厚,字伯固,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皇祐五年进士及第,授临汀狱掾。曾为诸暨县主簿。熙宁中,任定武管勾机宜文字。元丰四年,擢将作监丞。王圭荐,用为大理丞。元祐四年知汉阳军,上蔡确《车盖亭诗》,诬以「讥讪朝廷,上及君亲」。确贬,处厚得擢知卫州。未几卒。绍圣中,以元祐党,追贬歙州别驾。著有《赋评》一卷、《青箱杂记》十卷(存)。见《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 【介绍】: 宋濮州人,原籍赵郡,字奉世。李肃之弟。英宗时登进士第。官明州司法参军,郡守骫法,承之毅然力争。神宗熙宁初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又任检正中书刑房。受命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又察访陕西,裁正敛羡余之数。八年,任河东察访使,受诏参定蕃兵法。官至枢密直学士。后知青州,徙应天府,历阿阳、陈、郓、扬州而卒。有《礼房条例并目录》、《江湖淮浙盐敕令赏格》及文集、奏议等。
全宋诗
李承之,字奉世,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迪子。举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神宗熙宁初,为条例司检详文字。累官至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知州府,卒于扬州任。《宋史》卷三一○有传。
全宋文·卷一○二八
李承之(?——一○九一),字奉世,其先赵郡人,徙濮州(今河南濮阳)。迪从子。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改京官,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四年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检三司使。元祐初官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徙应天府,历河阳、陈、郓、扬州,元祐六年十一月卒。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二五二、四六八,《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卷三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归安人,字和中。少从胡瑗学。仁宗嘉祐间进士。神宗熙宁中新置大法科,中首选,甚为王安石所重。有《月河所闻集》。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彦若,字元考,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师民子。以荫入仕,为秘阁校勘,迁集贤校理,通判淄州。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除国史编修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修起居注。五年,召试中书舍人(同上书卷三二五)。六年,改右谏议大夫(同上书卷三四○)。七年,降秘书监(同上书卷三四二)。八年,出知亳州(同上书卷三五七),移陈州。召还,提举万寿观。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兵部侍郎(同上书卷三七○)。五年,权礼部尚书兼刑部侍郎(同上书卷四四五)。六年,拜翰林学士(同上书卷四五五)。绍圣初以元祐党人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事见《东都事略》卷六○《趟师民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三
赵彦若,字元考,青州临淄(今山东益都西北)人。以荫入仕,历将作监主簿,通判淄州,被诬谪监酒税。嘉祐四年为秘阁校理,熙宁中迁知宗正丞。元丰二年除国史院编修官,撰《百官公卿表》、《宗室世系表》,四年迁修起居注,五年试中书舍人。元祐中累官至兵部侍郎、礼部尚书,七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初以预修《神宗实录》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有文集五十卷。事详《东都事略》卷六○及《宋史翼》卷三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 【介绍】: 宋宿州符离人,字子居。以荫为宁陵县主簿,疏导县中久堙古河以溉田,人称“苗公河”。神宗熙宁中,历广西、梓州路转运副使。元丰中,从林广攻泸州蛮乞弟,创摺运法,道虽远而军食不乏。后为河东转运使,移知桂州,官终户部侍郎。
全宋诗
苗时中(?~一○九二,字子居,其先壶关(今属山西)人,徙宿州(今安徽宿县)、以荫为宁陵主簿。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以司农寺丞为太子中舍,权发遣梓州路转运判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四)。九年,为广西转运副使(同上书卷二七九)。一作湘南转运使(《金石萃编》卷一三四)。元丰三年(一○八○)。权梓州路转运副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迁河东转运使。七年,以直龙图阁知桂州(同上书卷三四六)。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进宝文阁待制,兼管勾广南西路经略司(同上书卷四○二)。四年,为江淮荆浙等路发运副使(同上书卷四三五)。五年,迁陕西都转运使,入为户部诗郎(同上书卷四四五)。六年,卒于官(同上书卷四五五)。《宋史》卷三三一有傅。
全宋文·卷一六六○
苗时中(?——一○九一),字子居,宿州(治今安徽宿州)人。以荫主宁陵簿,调潞州司法参军。熙宁元丰间,历广西、梓州转运副使、河东转运使。元丰七年,加直龙图阁、知桂州。元祐中进宝文阁待制,再任。复为江淮荆浙发运副使、陜西都转运使,终户部侍郎。元祐六年卒。《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五、四四四、四四五、四五五。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六三一
赵仲御(一○五二——一一二二),嗣濮王宗晟子。通经史,多识朝廷典故。累迁镇宁、保宁、昭信、武安节度使。封汝南、华原郡王。政和中,以泰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嗣封濮王。宣和四年五月卒,年七十一。追封郇王,谥康孝。见《宋会要辑稿》帝系三之一三、礼四一之二,《宋史》卷二四五《濮王允让传》有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