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1,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大决
一比
庙见
监寺
监学
庭参
监事
封典
受俘
户邑
起用
庄园
耕织图
一棚
公衙
《漢語大詞典》:大决
即“秋决”,封建时代,判以死刑立即执行叫“立决”,延至秋天执行叫“秋决”。秋决人数很多,故又叫大决。例如:每岁大决。——·方苞《狱中杂记》
《漢語大詞典》:一比
(1). 周 代地方的基层组织,五家为一比。《周礼·夏官·序官》“五人为伍” 汉 郑玄 注:“伍一比……家所出一人”。
(2).封建时代的刑名,指一次拷打追比。《醒世姻缘传》第六三回:“这 素姐 又甚是恶毒,一日一比,也就打得身无完肤。”儒林外史第八回:“三日五日一比。用的是头号板子,把两根板子拿到内衙上秤,较了一轻一重,都写了暗号在上面。”
《國語辭典》:庙见(廟見)  拼音:miào jiàn
旧式结婚,新娘到庙中参拜其夫已死的父母,称为「庙见」。《礼记。曾子问》:「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
《國語辭典》:监寺(監寺)  拼音:jiān sì
寺院中掌管事务工作的僧侣。《水浒传》第四回:「到得寺前,早有寺中都寺、监寺出来迎接。」
《漢語大詞典》:监学(監學)
清 末在中等以上学堂设立的学官。也称学监。主管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居和日常行为。 鲁迅 《呐喊·头发的故事》:“ 宣统 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七:“﹝ 秦公 ﹞来函以监学相委,以为整理本校非鄙人之力不能。”
指国子监。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宋史·职官志五:“﹝ 建炎 ﹞十三年,太学成,增置博士、正、録。参用 元祐 、 绍圣 监学法,修立监学新法。” 元 虞集 《请吴先生书》:“先生抱道怀德,经明行脩,係乎监学者匪轻。”
《漢語大詞典》:庭参(庭參)
封建时代下级官员趋步至官厅,按礼谒见长官。文职北面跪拜,长官立受;武职北面跪叩,自宣衔名,长官坐受。 宋 沈括 《梦溪续笔谈》:“ 成都府 知録,虽京官,例皆庭参。”宋史·郑刚中传:“都统每入謁,必庭参然后就坐。”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垂老得这一个教官,又要去递手本,行庭参,自学得腰胯硬了,做不来这样的事。”
《國語辭典》:监事(監事)  拼音:jiān shì
在团体中负责监督工作的人。如:「他在工会担任监事的职务。」
《國語辭典》:封典  拼音:fēng diǎn
封建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始于晋宋。清制,诸臣有功受封,在本身称为「授」,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在世的称为「封」,已逝的称为「赠」。如:「古时一人居官,则全家皆受封典,真所谓『一人得道,举家升天』。」南朝宋。颜延之〈自陈表〉:「臣班叨首卿,位尸封典。」
《國語辭典》:受俘  拼音:shòu fú
古代的一种礼仪。在战争胜利后,先把战俘献于宗庙社稷,再由皇帝接受战俘。《清史稿。卷九○。礼志九》:「翼日,帝御午门楼受俘。」
《漢語大詞典》:户邑
户口与县邑。 汉 代开始以户口或县邑为封建单位。史记·三王世家:“使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户邑。”后汉书·黄琼传:“今诸侯以户邑为制,不以里数为限。”
《國語辭典》:起用  拼音:qǐ yòng
1.重新任用已经退休或革职的人员。《文明小史》第三七回:「又因他近来上条陈,说什么借外兵以平内乱,颇有起用的意思。」
2.提拔、任用。如:「总经理一上台,就锐意革新,不断起用年轻人。」
《國語辭典》:起复(起復)  拼音:qǐ fù
1.古时官吏遭父母之丧,服未满而起用,称为「起复」。清制则称服满而起用,为「起复」。与旧制不同。《北史。卷七二。李德林传》:「裁百日,夺情起复,固辞不起。」《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冯主事三年孝满,为有沈公子在家,也不去起复做官。」
2.官吏再度被起用。《宋史。卷三七七。向子諲传》:「子諲乞致仕避之,坐诸降三官,起复知潭州。」《红楼梦》第三回:「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
《國語辭典》:庄园(莊園)  拼音:zhuāng yuán
1.田宅、家园。
2.封建制度下,领主所拥有的田园土地。参见「庄园制度」条。
《漢語大詞典》:耕织图(耕織圖)
描绘封建时代水稻耕种和丝麻纺织生产过程的图画。 南宋 刘松年 曾画过《耕织图》; 楼璹 亦画《耕图》《织图》,有刻本流传。 清 康熙 曾命 焦秉贞 绘《耕织图》。 乾隆 亦曾命 冷枚 、 陈枚 各绘《耕织图》。 焦秉贞 所作《耕图》《织图》,曾雕板印行。 宋 楼钥 《跋扬州伯父耕织图》:“伯父( 楼璹 )时为 临安 於潜 令,篤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事为之图,繫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
《漢語大詞典》:一棚
(1).犹言一场。棚,指考棚,封建时代考试场所。儒林外史第三二回:“目今宗师考 庐州 ,下一棚就是我们。”
(2).犹一架。用于花果。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凌云翰 《题温日观墨葡萄》诗:“风飘露洒一棚秋,路入 沧江 忆旧游。”
(3). 清 末陆军编制单位,十四人为一棚。约相当于今之一班。
《漢語大詞典》:公衙
亦作“ 公牙 ”。 封建时代的衙门。旧唐书·舆服志:“京文官五品已上,六品已下,七品清官,每日入朝,常服絝褶,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公牙:“近代通谓府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或云:‘公门外刻木为牙,立子门侧,以象兽牙。军将之行,置牙竿首,悬旗于上。’其义一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近代通谓府庭为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是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 元 施惠《幽闺记·图形追捕》:“讼简公衙静,民安士庶称。”
分類:封建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