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走吏
供奔走的小吏。 唐 司空曙 《寄卫明府》诗:“高僧静望山僮逐,走吏喧来水鸭沉。”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中丞使府,自有宾僚,某走吏也,安得同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元年:“有 郑昌嗣 者,亦起三司走吏。”
分類:奔走小吏
《国语辞典》:署吏  拼音:shù lì
任用为小吏。《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
分类:小吏
《漢語大詞典》:山吏
偏僻地区的小吏。 唐 项斯 《送顾少府》诗:“渔舟县前泊,山吏日高衙。” 宋 梅尧臣 《代书寄欧阳永叔四十韵》:“出饯陪双旆,方 蘄 歷广鄽,始生山吏敬,颇释利途邅。”
《漢語大詞典》:邮人(郵人)
(1).传递公文书信的人。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先师古语,到今具存,虽带徒百人以上,位博士文学,邮人门者之类也。”
(2).驿站的小吏。新唐书·藩镇传·李载义:“时大酋 李畅 者,晓华人语,尤凶黠。既就馆,横须索,抶疻邮人。”旧唐书作“驛吏”。
(3).指集邮的人。《人民邮电报》1991.1.19:“去年首套‘庚午年’邮票一出,即引起邮人议论纷纷。”
(4).归咎别人。邮,通“ 尤 ”。怨恨。荀子·成相:“己无邮人,我独自美岂独无故。” 杨倞 注:“不可尤责於人,自美其身。”
《漢語大詞典》:闾胥(閭胥)
周 代乡官名。掌管一闾政事的小吏。周礼·地官·闾胥:“閭胥,各掌其閭之徵令。以岁时各数其閭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灋,书其敬敏任恤者。凡事,掌其比觵挞罚之事。”隋书·经籍志二:“而又閭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卹者。”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 周 官乡大夫之属,比长、閭胥、族师、党正,乡官也。”
《漢語大詞典》:阍吏(閽吏)
守门的小吏。 唐 马总 《大唐奇事·管子文》:“閽吏谓曰:‘朝廷新命相国,大僚尚未敢及门,何布衣容易謁之邪!’”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执政既日接客,至休日,则皆杜门不復通。閽吏亦以牓揭於门曰:‘假日不见客。’”
分類:守门小吏
《漢語大詞典》:闾史(閭史)
古代闾巷的小吏。礼记·内则:“夫告宰名,宰辩告诸男名,书曰‘某年、某月、某日某生’而藏之。宰告閭史,閭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閭府,其一献诸州史。” 孔颖达 疏:“閭之属吏则有閭史也。”朱子语类卷八三:“古人生子,则閭史书之。”
分類:闾巷小吏
《漢語大詞典》:庄头(莊頭)
(1). 中国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所设田庄的管理人。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其党 祝现 者,本 豫王 包衣人,居 桑垡村 充 豫王 庄头。”清史稿·食货志一:“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其后编第各庄头田土分四等,十年一编定。”
(2).旧时乡村小吏,约相当于村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每保所管乡长某人,保长某人,某镇集村长庄头某人,共若干名。”
(3).村头;村庄。 唐 王建 《初冬旅游》诗:“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王安友 《协作》:“一会儿, 大凤 也领着本社的社员们迎出来了,两下的锣鼓一齐响,立刻把一个庄头闹得简直比过新年还热闹。”
《漢語大詞典》:牙吏
衙门小吏。 宋 苏舜钦 《并州新修永济桥记》:“欲兴远谋,默有成算,遣牙吏 秦谦 ,助浮屠辈以諭郡中,命行众悉。”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 赵元昊 每遣使奉表入贡,不过称教练使,衣服礼容,皆如牙吏。”
《漢語大詞典》:史胥
掌管文书的小吏。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纯出史胥,则语犹质直。”
《漢語大詞典》:后薪(後薪)
汉 汲黯 为九卿, 公孙弘 、 张汤 为小吏,后 弘 、 汤 与 黯 同列,又尊用过之。 黯 因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事见史记·汲郑列传。后因以“后薪”比喻得宠而后来居上的人。 南朝 梁 刘孝威 《怨诗》:“后薪随復积,前鱼谁更怜。” 唐 骆宾王 《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诗:“谈器非先木,图荣异后薪。”
《漢語大詞典》:坊正
管理街坊的小吏。 前蜀 牛希济 《妖妄传·张和》:“或言坊正 张和 ,大侠也,幽房闺稚,无不知之。”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时,太白昼见,民有仰观者,为坊正所拘,立断其腰领。”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二折:“一壁厢説与厢长,一壁厢报与坊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冯勰》:“岂意其行如鬼蜮,毒甚蜂躉,买嘱坊正,执送官司。”
《國語辭典》:堠吏  拼音:hòu lì
道旁职司迎候的小吏。宋。梅尧臣〈送李殿丞通判处州〉诗:「沙头有堠吏,惴立板方敛。」
《漢語大詞典》:胥隶(胥隸)
封建官府中的小吏和差役。 明 顾养谦 《赠温陵李先生致仕去滇序》:“自僚属、士民、胥隶、夷酋,无不化先生者,而先生无有也。”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呆官》:“某令持有护符,益逞贪墨,论案情之鉅细,索价值之重轻,激胥隶之狂狺,良有以也。”
《漢語大詞典》:帖写(帖寫)
清 时衙门中抄写小吏。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部胥:“今六部书吏, 汉 之都令史也……书令史者,即今之帖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