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两粤(兩粵)  拼音:liǎng yuè
因广东与广西为古百粤地,故称为「两粤」。
《漢語大詞典》:邾莒
春秋 二小国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正觉寺:“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 齐 鲁 大邦,鱼比 邾 莒 小国。”
分類:二小小国
《漢語大詞典》:男邦
古代王城外六百至七百里地区内的男爵小国。书·禹贡:“﹝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蔡沉 集传:“男邦,男爵小国也。” 陈经 详解:“男,小国也。又其外三百里为诸侯。自此以往,皆诸侯大国,次小国也。必先采地,次男邦乃及诸侯,先小后大。”
《國語辭典》:两越(兩越)  拼音:liǎng yuè
福建与浙江的合称。古亦称两广为「两越」,后以此名专称闽、浙,乃以两粤专指两广。
《國語辭典》:两粤(兩粵)  拼音:liǎng yuè
因广东与广西为古百粤地,故称为「两粤」。
《漢語大詞典》:且兰(且蘭)
本为 汉 代西南地区小国之名。 武帝 于其地置 故且兰县 ,属 牂柯郡 。见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上。地约在今 贵州 福泉县 。 清 顾炎武 《李生符自南中归檇李三年矣追惟壮游兼示旧作》诗:“文飞 鹤拓 云,墨染 且兰 树。”
《漢語大詞典》:众小(衆小)
(1).众多小国。韩非子·说林上:“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
(2).一群小人。汉书·刘向传:“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
(3).百姓。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尔众小放胆,不妨同心踊跃,立志顶天,我自有主张也。”
《漢語大詞典》:收小
(1).容纳小国。管子·霸言:“彊国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彊。”
(2).缩小。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阅读的范围反而收小了。”
《漢語大詞典》:触氏(觸氏)
庄子寓言中的蜗角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参见“ 触蛮 ”。
《國語辭典》:触蛮(觸蠻)  拼音:chù mán
庄子则阳篇中所假设的两个小国。比喻细微的地方。参见「蛮触相争」条。清。程先贞〈还山春事〉诗三○首之七:「触蛮俄诧三军勇,雉犊频惊一注孤。」
《漢語大詞典》:鳀海(鯷海)
古称 会稽 之外海。因其间有 东鯷 人所建二十馀小国而名。 南朝 齐 谢朓 《永明乐》之五:“化洽 鯷海 君,思变龙庭长。” 南朝 梁 沈约 《从军行》:“浮天出 鯷海 ,束马渡 交河 。” 唐 王维 《苗公德政碑》:“ 鯷海 楼船,连漕絶域。”
《漢語大詞典》:偏邦
边远小国。《三国演义》第六六回:“方逞兇谋欺弱主,又驱劲卒扫偏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 武侯 扶弱主,籍偏邦。”
分類:边远小国
《国语辞典》:偪阳(偪阳)  拼音:fú yáng
1.国名。春秋时的小国,位于今山东省峄县。《左传。襄公十年》:「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晋。杜预。注:「偪阳,妘姓国,今彭城传阳县也。」
2.复姓。
《漢語大詞典》:蛮氏(蠻氏)
(1).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 汝阳县 东南。左传·成公六年:“ 晋 伯宗 、 夏阳説 、 卫 孙良夫 、 宁相 、 郑 人、 伊雒之戎 、 陆浑 、 蛮氏 侵 宋 ,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 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 ,袭 聊阮 、 梁 、 蛮氏 ,灭三国焉。”
(2).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参见“ 蛮触 ”。
《國語辭典》:蛮触(蠻觸)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篇》中假设的两小国。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九日次定国韵〉诗:「不知蛮触氏,自有两国忧。」
分類:小事争斗
《漢語大詞典》:琐里(瑣里)
古代 南洋群岛 上的一个小国名。明史·外国传六·琐里:“ 琐里 ,近 西洋琐里 而差小。”续文献通考·士贡二:“ 正德 五年 吕宋 遣使偕 琐里 诸国来贡。”
《漢語大詞典》:邾郐(邾鄶)
春秋 两小国名。亦以比喻成就不大的人。 清 赵翼 《长夏曝书有作》诗:“高函大帙充栋隆,多少精血藏此中……由来兹事非倖致, 邾 鄶 敢长 黄池 雄?”
《漢語大詞典》:触民(觸民)
庄子寓言中的蜗角小国 触国 的百姓。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命曰》:“ 触 民居蜗而争地,龙伯钓鼇而诉天。”参见“ 触蛮 ”。
《國語辭典》:触蛮(觸蠻)  拼音:chù mán
庄子则阳篇中所假设的两个小国。比喻细微的地方。参见「蛮触相争」条。清。程先贞〈还山春事〉诗三○首之七:「触蛮俄诧三军勇,雉犊频惊一注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