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绵山(綿山)  拼音:mián shān
山名:(1)在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春秋时介之推即隐于此。也称为「介山」。(2)在山西省平定县东,旧亦传介之推隐处,上有介子庙。(3)在四川省绵阳县北。(4)在河北省昌平县东。
《國語辭典》:雁门关(雁門關)  拼音:yàn mén guān
地名。位于山西省代县西北,据雁门山上,两山夹峙,形势雄险,自古为军事重地。也称为「西陉关」。
《漢語大詞典》:句注
山名。在今 山西 代县 北,为古代九塞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荆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高诱 注:“ 句注 在 雁门 。”史记·张仪列传:“﹝ 赵襄子 ﹞欲并 代 ,约与 代王 遇於 句注 之塞。” 张守节 正义:“ 句注山 在 代州 也。” 唐 薛思渔 《河东记》:“ 句注 以山形句转,水势注流而名,亦曰 陘岭 。” 清 赵进美 《太原》诗:“天清 句注 连云起,木落 汾河 抱郭流。”
《國語辭典》:有娀  拼音:yǒu sōng
早期社会的部落,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传说有娀氏女简狄,为帝喾次妃,生契,契后为商朝祖先。见《史记。卷三。殷本纪》。
《國語辭典》:白居易  拼音:bái jū yì
人名。(西元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国语辞典》:解县(解县)  拼音:xiè xiàn
县名。属山西省。在省境西南。姚渠河斜贯其间,东南与安邑县接界处有大盐池。有同浦铁路通过。
《国语辞典》:云冈(云冈)  拼音:yún gāng
地名。位于山西省大同县西武周山上,以北魏昙曜所建的石窟著称。石窟开凿在云冈堡断崖,内有大小佛像无数,建构奇伟,雕饰工致,在中国历史、宗教以及东方艺术上,具有极大的价值。
《漢語大詞典》:雷首
古山名。即今 山西省 的 中条山脉 西南端,介于 黄河 和 涑水 间,主峰在 山西 芮城 西北。书·禹贡:“ 壶口 、 雷首 ,至于 太岳 。” 孔 传:“三山在 冀州 太岳 上党 西。” 孔颖达 疏:“《地理志》云…… 雷首 在 河东 蒲坂县 南。”穆天子传卷四:“天子南还,升于 长松 之隥;孟冬壬戌,至于 雷首 。”按,此山绵亘数百里,随地异名。水经注·河水载俗称 尧山 。《括地志》通典各载九名。略有差异,有 历山 、 首阳山 、 蒲山 、 襄山 、 甘枣山 、 猪山 、 渠猪山 、 独头山 、 薄山 、 吴山 、 中条山 等称。
《國語辭典》:解池  拼音:xiè chí
湖泊名。位于山西省解县和安邑之间,池东西长约三十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为大陆地区著名盐池。所产的盐称为「解盐」。
《漢語大詞典》:风山(風山)
(1).谓如风吹山。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扬袂风山,举袖阴泽。” 张铣 注:“言侍从众,扬其衣袂,动山上草木,如风吹山也。举袖则蔽川泽,乃成其阴矣。”
(2).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有穴,风从中出,故名。 晋 张华博物志卷九:“ 风山 之首方高三百里,风穴如电突深三十里,春风自此出也。”
(3).山名。在今 山西省 吉县 附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水 南逕 北屈县 故城西,西四十里有 风山 ,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漢語大詞典》:清凉山
(1).又称 石头山 。在 江苏省 南京市 西。 战国 楚威王 灭 越 ,于此置 金陵邑 。 三国 吴 筑 石头城 ,故又称 石城山 。山上有 清凉寺 、 扫叶楼 、 翠微亭 及六朝、 南唐 遗井等古迹。其支脉 小仓山 即 清 袁枚 随园 所在地。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二·江宁府》
(2). 山西省 五台山 别称。参阅 唐 澄观 《华严经疏钞》
《漢語大詞典》:黑壤
(1).肥沃而呈黑色的土壤。 前蜀 贯休 《春山行》:“黑壤生红黍,黄猿领白儿。” 宋 范成大 《劳畬耕》诗:“ 吴 田黑壤腴, 吴 米玉粒鲜。”
(2).古地名。即今 山西省 沁水县 西北与 翼城县 接界处的 乌岭 。春秋·宣公七年:“冬,公会 晋侯 、 宋公 、 衞侯 、 郑伯 、 曹伯 于 黑壤 。”
《国语辞典》:法显(法显)  拼音:fǎ xiǎn
人名。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襄丘县)人。俗姓龚,三岁为沙弥,二十岁受比丘戒。因感于当时律典的缺乏。乃于晋安帝隆安三年前往印度求法。至义熙八年才返国,前后共历十五年,携回了《摩诃僧祗众律》、《十诵律》、《杂阿毗昙心》、《大般泥洹经》、《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等,都是当时中土所无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并和佛驮跋陀罗共译出《摩诃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经》等,此外法显还将他西行求法的经历写成《历游天竺记传》,保存许多宝贵的西域古代史地资料,极为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所重视。
《漢語大詞典》:风陵(風陵)
地名。亦名“风陵堆”。在 山西省 永济县 南。传说谓因有 风后 之陵而为名。一说该处有 女娲 之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关 之直北,隔 河 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 河 阳,世谓之 风陵 。”新唐书·五行志二:“ 天宝 十一载六月, 虢州 閺乡 黄河 中 女媧 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 乾元 二年六月乙未夜,濒 河 人闻有风雷声,晓见其墓踊出,下有巨石,上有双柳,各长丈餘,时号 风陵堆 。”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不见 风陵 之堆高突兀,没入 河 中寻復出,天迴地转无多日。”
分類:地名山西
《国语辞典》:蒲关(蒲关)  拼音:pú guān
地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黄河东岸。为蒲津关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