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雕陵
栗林名。庄子·山木:“ 庄周 游乎 雕陵 之樊。” 成玄英 疏:“ 雕陵 ,栗园名也。”一说山陵名。 王先谦 集解引 司马彪 曰:“ 雕陵 ,陵名。”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食举歌五:“ 阳华 之菜 雕陵 栗,鼎俎芬芳豆籩溢。”
分類:说山山陵
《漢語大詞典》:陵阿
(1).丘陵,山陵。 汉 蔡邕 《述行赋》:“率陵阿以登降兮,赴 偃师 而释勤。” 元 戴表元 《容容斋赋》:“丰狐之择燠,乾鹊之违风,知陵阿丛薄之功,而不知託气於太空。”
(2).登山,进山。后汉书·申屠蟠传赞:“悽悽硕人,陵阿穷退。” 李贤 注:“言贤者退而穷处。诗·国风曰:‘考槃在阿,硕人之薖。’曲陵曰阿;陵,升也。”
《漢語大詞典》:中陵
(1).山陵之中。《诗·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毛 传:“中陵,陵中也。” 晋 陆云 《南征赋》:“临川屯於广陆,武骑被乎中陵。”
(2).中等高度的丘陵。管子·地员:“中陵十五施,百五尺而至於泉。” 尹知章 注:“施者,大尺之名也,其长七尺。”
《漢語大詞典》:陵陆(陵陸)
山陵与平地。管子·地图:“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
分類:山陵平地
《漢語大詞典》:陵气(陵氣)
山陵之气。《隶释·汉济阴太守孟郁脩尧庙碑》:“ 赤精 之胄,为 汉 始别,陵气炎煴,上交仓玄。”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至於衍气多仁,陵气多贪,云气多痺,谷气多寿,恐亦未尽然也。”
分類:山陵
《漢語大詞典》:陵薮(陵藪)
山陵和湖泽。泛指山野。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藪,大隐隐朝市。”
《漢語大詞典》:曾阿
重迭的山陵。《文选·谢混〈游西池〉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 吕向 注:“曾,重也;阿,大陵也。”
分類:重迭山陵
《漢語大詞典》:陵壑
山陵丘壑。 元 陈樵 《东阳县学晖映楼赋》:“俯市列之闤闠兮,见陵壑之葱蘢。”
分類:山陵
《漢語大詞典》:秀蔚
谓山陵秀美草木繁茂。 明 宋濂 《元故秘书郎萧府君阡表》:“所居谿山秀蔚,高阁崇榭,连冈跨陌,丛错如画。”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
《漢語大詞典》:陵海
山陵和沧海。比喻世事巨变。 明 徐渭 《蒋扶沟公诗》序:“陵海尚变,人寿几何!”
《漢語大詞典》:松阿
生长松树的山陵。泛指山林。南史·张充传:“长羣鱼鸟,毕景松阿。”
《漢語大詞典》:陵隰
山陵和低湿之地。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崎嶇交错,陵隰相望。”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陵隰繁緑杞,墟囿粲红桃。”
分類:山陵低湿
《漢語大詞典》:乳台(乳臺)
古代帝王、皇后山陵法物之一。宋史·礼志二六:“司天监详定山陵制度……乳臺高一丈九尺,至南神门四十五步。”宋史·礼志二六:“大行皇后太后山陵一行法物,宜依 元丰 二年慈圣 光献皇后 故事……乳臺二,各高二丈七尺。”
《国语辞典》:掌上河山  拼音:zhǎng shàng hé shān
形容视野广阔清晰,河川山陵有如缩小在手掌之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如:「看这卫星缩影地图,小小一张却是尺寸千里,掌上河山。」
《國語辭典》:怀山襄陵(懷山襄陵)  拼音:huái shān xiāng líng
怀,包。襄,上。怀山襄陵指洪水漫漫,汹涌奔腾直上山陵。《书经。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唐。杜光庭 皇太子为皇帝修金箓斋词:「虽流金烁石,汤德弥光。怀山襄陵,尧风益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