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92,分507页显示  上一页  396  397  398  399  400  402  403  404  40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银圆(孤山 李 )
霍锳(中明 韵衢、洪涛山人 )
周文焕(宪章 闇然 司署员外郎、山西典试 )
孙枝芳(恩绍 姚山 )
崔淐(震水 鹤汀 周府京山、汤溪、原武三王 )
吕维宁(肖山 )
夏之令(绍武、伯宣、伯先 濮山 )
张京元(思德、无始 钟山 )
朴弘中(子建、卓尔 秋山 )
胡震亨(孝辕 遁叟、赤城山人 )
钱谦益(受之 尚湖、牧斋、蒙叟、东涧遗老、虞山蒙叟、绛云楼主人、东涧老人 )
鲍应鳌(山甫、山父 中素 )
僧德清(别称 憨山 澄印 世称 憨山大师 )
魏应嘉(示周 宾吾、易山 )
柯昶(季和 和山 )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银圆,字孤山。姓李氏,武清人也。少待内庭给事银局工作,公馀多暇,留意内典,眈味久之,思出尘諠,乃乞退。遍游名山,远航南海,还至少林,遇无言师为之披剃,具道从来。因以银圆名之,取其精坚不磨,流通无碍。即谢曰:银则无须此,但期圆满足矣。居数岁,复事游参,迈迹上方,构朝阳庵,息静山阿,将从此终焉。顾上方地接皇都,山势绵邈,云水幽胜,甲于寰区,游侣日众。自孤山口至兜率寺,二十馀里,马不能行,故来僧至孤山已饥疲交困,无休憩处,或望而郤步。圆独发愿,欲于孤山创建十方丛院,以利行者。早夜殷殷,默祷显叩,卒达所志,殿宇既成,额曰“普济禅寺”。遂为始祖,人称“孤山长老”,以地名之,嘉其志也。以万历庚申正月十一日示寂,其徒通祥、通昱,依浮屠法,葬其骨于寺西北隅。
霍锳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霍锳(1580年—1632年),字中明,别号韵衢,山西大同府朔州马邑县民籍,父朝重,号南峰,有四子:录、钱、矿、锳。霍锳中万历癸卯科山西乡试举人,四十四年丙辰科进士,初授任丘县知县,升江西道监察御史,出按甘肃,奉敕监督学政。魏忠贤用事,以忤其意削职归里,隐居洪涛山,自号洪涛山人。崇祯嗣位,起补广东道御史。崇祯元年八月,提督北直隶学政,升顺天府府丞,擢通政使司右通政,崇祯五年壬申(1632)卒于官,得年五十有三。元配陆氏,四子:钟芳、毓芳、瑶芳、漱芳。孙霍之琯,顺治进士。

人物简介

维基
周文焕(1581年—?),字宪章,号闇然,原姓唐,陕西西安府富平县人,民籍。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陕西乡试第五十名举人,三十八年(1610年)中式庚戌科会试第九十二名,三甲第八十二名进士。工部观政,初授山东青州府诸城县知县,以俸赈饥,四十年山东乡试分考,四十四年行取,拟升礼部主事,本年升吏部稽勋司主事,四十五年调验封司主事,再调考功司主事,四十六年调文选司主事,升吏部验封司署员外郎、山西典试,十月调考功司署员外郎,四十七年给假回乡营葬。累升吏部考功司郎中,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调文选司郎中。当时魏忠贤秉政,欲提拔崔呈秀,周文焕置之不理。魏忠贤之婿阎青雷欲超选,也未成。魏忠贤大怒,周文焕称病罢归,忧愤而卒。

人物简介

维基
孙枝芳(1583年—?年),字恩绍,号姚山,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丙午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二十名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会试三十八名,第二甲第四十名进士。兵部观政,四十年授山东胶州知州,四十三年调繁曹州,四十四年升工部营缮司员外。历官浙江金华府知府。
崔淐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崔淐,字震水,号鹤汀,南直隶太平府芜湖县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联捷辛丑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三十八年为副使,奉命册封周府京山、汤溪、原武三王。迁铨曹(吏部稽勋司郎中),两掌选政,谢绝请属,人多服其清介。天启元年为河南道御史袁化中参劾贪贿等状,三年吏科给事中章允儒又疏言崔淐殴母,而为母所告,仍居吏部高官,鱼肉乡民。
吕维宁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吕维宁(16世纪—17世纪),或作吕惟宁,号肖山,山西平阳府翼城县吴砦村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壬子科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成癸丑科进士,初授中书科中书舍人,升吏部文选司主事,清介自持,苞苴不染。转考功司郎中,黜陟惟公,朝论以服。终太仆寺少卿。居乡坦怀示人,无骄矜色,人雅重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4 【介绍】: 明河南光山人,字绍武。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知攸、歙二县,征为御史。以论边事诋毛文龙,劾治内使冯忠等,为魏忠贤所恨。属御史连劾,下狱死。
维基
夏之令(1582年—1625年),字伯宣、伯先,号濮山,河南光州人。晚明官员。万历丁未进士,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天启年间,因直言得罪魏忠贤阉党,下狱迫害而死。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举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进士,兵部观政,三十六年授湖广攸县知县,三十八年丁忧。四十二年起补歙县,天启元年(1621年)考选,拜四川道监察御史。因直言得罪崔呈秀、魏广微等阉党。夏之令与周朝瑞、袁化中三人为同榜进士,为莫逆之交,见朝政日益败坏,阉党势力猖獗,痛心疾首,叹息落泪。不久,魏忠贤等矫诏兴起大狱,三人皆先后下镇抚司狱,严刑拷打。之令大呼高皇帝而死。崇祯初年,追赠太仆寺少卿。

人物简介

维基
张京元,字思德,别字无始,号钟山,南直隶扬州府泰兴县人。同进士出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举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都察院观政,初授户部主事,三十三年崇崇文门税课,三十五年浙江监兑,三十六年通州管仓,本年升江西司员外,三十七年养病,三十九年京察,四十一年补长芦运判,四十四年升南户部主事,四十五年升员外,四十六年淮安钞关,本年升浙江司郎中,泰昌元年升江西佥事,天启元年升本省提学参议,三年升四川副使,分巡上川东道,十月改守川东,本年降职。
朴弘中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庆州人。字子建、卓尔。号秋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海盐人,字孝辕,号遁叟。万历间举人。官至兵部员外郎。有《海盐图经》、《唐音统签》、《读书杂记》、《赤城山人稿》。
槜李诗系·卷十六
震亨,字孝辕,别号赤城山人,海盐人。为诸生时,黄洪宪、冯梦祯即以经济推之。中万历丁酉浙副榜,名著海内。时辽沈徵发遍天下,慨然思以功名见,乃就固城谕升合肥令。凤阳解米累民,悉改官解,大兴水利,百姓赖焉。刘铤援辽渡淮,震亨抗手与谈,老将心折。时议举震亨边才,监援辽兵,不果。升德州知州,州吏持牍来迎,震亨以诗题牍尾曰: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遂不赴。崇祯末,流寇扰中原,诏群臣举用才能,侍郎朱大启举震亨可任知府,补定州。南北师行,供亿有法,以城守功,擢职方员外。时陈新甲在中枢,震亨与不协,乞归。尝裒辑唐人诗集,旁抄法苑、云笈及名山之志而胪列之,为唐音统签一千卷,搜罗大备,真属巨观。又有秘册汇函、海盐图经、续文选、文献通考、纂靖康盗鉴录,今海虞毛氏书皆所编定者也。震亨才识奥博,家多藏书,三百年来,吾郡学者屈一指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2—1664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字受之,号尚湖,又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遗老。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编修、詹事,崇祯初为礼部侍郎,因事罢归。以文学冠东南,为东林巨子。娶名妓柳如是,筑绛云楼,藏书极富。南明弘光帝时,起为礼部尚书。清兵渡江,出城迎降。顺治三年,授礼部侍郎,任职五月而归。后两次以大案牵连入狱,均得幸免。七年,绛云楼毁于火,藏书悉成灰烬,晚境颇颓唐。诗文极有造诣,入清后所作多抑塞愤张之语。有《初学集》、《有学集》、《国初群雄事略》,又编《列朝诗集》。清高宗列谦益入《贰臣传》,焚其书,虽屡禁不绝。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九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明万历庚戌一甲三名进士,历官礼部侍郎。福王时,为礼部尚书。入国朝,以礼部侍郎署秘书院学士。有《初学集》、《有学集》。
词学图录
【钱谦益】(1582-1664) 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虞山蒙叟。常熟人。崇祯初官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官礼部尚书。降清官礼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总裁,旋告归。与郑成功等秘密抗清。明清之际文坛宗主,学殖宏博。其诗博大闳肆,以杜为宗而出入韩、苏,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词作仅数首。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杜诗笺注》。编有《列朝诗集》。词在《有学集》中。
清诗别裁集
字受之,江南常熟人。成历庚戌,赐进士第三人。国朝官至礼部尚书。著《初学》、《有学》二集。○尚书天资过人,学殖鸿博。论诗称扬乐天、东坡、放翁诸公。而明代如李、何、王、李,概挥斥之;馀如二袁、钟、谭,在不足比数之列。一时帖耳推服,百年以后,流风馀韵,犹足詟人也。生平著述,大约轻经籍而重内典,弃正史而取稗官,金银铜铁,不妨合为一炉。至六十以后,颓然自放矣。向尊之者,几谓上掩古人;而近日薄之者,又谓澌灭唐风,贬之太甚,均非公论。兹录其推激气节,感慨兴亡,多有关风教者,馀靡曼噍杀之音略焉。见《初学》、《有学》二集中,有焯然可传者也。至前为党魁,后逃禅悦,读其诗者应共悲之。○牧斋诗,如“吾道非欤何至此,臣今老矣不如人”、“屋如韩愈诗中句,身似王维画里人”,“工致有馀,易开浅薄,非正声也。五言平直少蕴,故不录。
维基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初号尚湖,又号牧斋,晚号绛云楼主人、蒙叟、东涧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称虞山、因其职位而称宗伯,直隶常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作为明末清初时期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钱谦益引领文坛长达五十年之久。在政治上钱被视为东林党或复社人士钱谦益与东林党或复社皆有密切来往,但却遭周延儒排挤,入南明又依附马士英、阮大铖。。明朝时四次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在南京降清,任礼部侍郎五个月,有“贰臣”之目。辞官后投入反清复明运动,为遗民义士接纳,更成为联络东南与西南抗清复明势力的总枢纽。后钱谦益的诗文被乾隆帝下诏禁毁。陈寅恪认为其是“复国之英雄”,“应恕其前此失节之愆,而嘉其后来赎罪之意,始可称为平心之论”,并称钱与其妻柳如是的诗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山甫,一作山父。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有清操。历官礼部郎中。以与李三才及东林诸人善,遭忌被劾归。天启初,复故官,官至太常少卿。有《明臣谥汇考》。
维基
鲍应鳌(?—1622年),字山甫,号中素,直隶徽州府歙县人。万历十三年乙酉科应天府乡试一百一十六名举人,万历十六年丁父忧。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初授户部河南司主事,榷崇文税,以清操闻。二十八年七月任山东考试官。改兵部武选司主事,三十一年四月差往江西等处催徵马价,三十二年二月又改礼部仪制司主事,教习驸马杨春元,坐事禠职为民。起复原官,历礼部郎中,皇太子朱常洛生母孝靖太后薨,诏丧礼视世庙沈贵妃,应鳌以为太简,乃考穆宗生母孝恪太后为康妃时故事,上之,得允行。天启元年,以御史方震孺荐起为礼部祠祭司郎中,寻改尚宝司少卿。二年(1622年),升太仆寺少卿,寻卒。应鳌端亮有学识,守正不阿,群小忌之。著有《瑞芝山房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3 【介绍】: 明僧。滁州全椒人,字澄印,俗姓蔡。十二岁出家。万历中,在五台山为李太后主持祈储道场,李太后为造寺于崂山。后坐“私造寺院”戍雷阳,遇赦归。人称憨山大师。有《楞伽笔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澄印,全椒蔡氏子,出家应天报恩寺,寻入五台栖牢山,坐事,戍雷阳,终于曹溪,有憨山梦游东游诸集。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金陵全椒蔡氏子。母感异梦而生。年十二礼京之报恩西林师薙发。十九受具。听讲华严十玄门。至海印森罗常住处有得。遂游方。与妙峰为友。初参遍融乞指示。融默然直视以接之。寻阅肇论。至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忽悟。乃曰。今日始知鼻孔向下。时妙峰见之喜曰。何所得耶。师曰。夜来两个铁牛斗入水中去也。至今绝消息。峰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又参笑岩。岩问。你从何处来。曰南方。岩曰。记得来时路否。曰一过便休。岩曰。子却来处分明。师便礼拜。住东海牢山。闻望籍甚。皇太后李。特礼殷重焉。后遭无妄之谤。假道士奏论于神宗皇帝。朝中宰辅。多深惜。师遂蒙圣旨衿察。坐以私创寺院。遣戌雷州。至韶阳礼祖。偈曰。曹溪滴水自灵源。流入沧溟浪拍天。多少鱼龙争变化。源头一脉尚冷然。越十有一年丙午。皇长孙生。恩赦免戌。复留曹溪。往来端州。九载始还僧服。丙辰冬。过江右之双径。为达大师秉炬。缁索骈集。山谷为之喧动。后抵匡山。韶阳郡守。力请居曹溪。师曰。曹溪是吾昔日所欲修缉也。遂杖锡遄行。度岭。吟曰。五云一望入南安。万叠千洄六六滩。行到水穷山尽处。梅花无数岭头看。越明年癸亥。忽告众曰。缘与时违。化将焉托。一期事毕。吾将归矣。索浴更衣端坐而逝。塔全身于韶之南华寺。南二里天子岗。迎归匡山。历二十馀载。地湿虫蚁。半蚀其龛。请归曹溪。途中弟子辈。因龛缝睹师。状貌如生。发爪俱长。以金漆其身。造寺供养。称肉祖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德清,字澄印,晚号憨山。姓蔡氏,全椒人也。父彦高,母洪氏。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抱之遂娠。及诞,白胞重裹,生性颖异。方七岁,叔父死,陈尸于床,便问“死从何处去?”及见人举子,又问:“生从何处来?”若已抱生死去来之疑者。九岁能诵《普门品》。才及舞勺,辞亲入江宁报恩寺,依西林染剃。内江赵文肃公摩其顶曰:“儿他日人天师也。”逾年受《法华》,四月而成诵。遂以次讲习,通贯内外典籍。年十九,祝发受戒具于无极,听讲《华严玄谭》,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从云谷结禅于天界寺,发愤参究。疽发于背,祷于伽蓝神,愿诵《华严》十部,乞假三月以毕禅期。祷已熟寐,晨起而病良已。三月之中恍在梦中,出行市上俨如禅坐。嘉靖丙寅,寺燬于火,有司以本寺官住,头首执事下司法者十五人。寺为皇室造建,所费皆出内帑,事干重典,法当论死。僧众惧逃,独清奔走法庭看点。盐菜饘粥,荷担往来,多方调护,设法解救,竟从末减,坐罚囚粮。先是西林临化,抚清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立我像前,听此儿主张,庶几可保无虞。”由是一寺僧众,皆服其知人。然清与雪浪恩誓志兴复,相与畜德俟时。远出参方,大德檀越 ,庶或旦夕遇之。故尝听讲天界,厕溷清除,了无人迹。每早起见后院脩洁,意主东净者非常人也。访之,一黄面病僧,目光射激,遂与定参访之约,质明则已行矣。清以江南习气柔暖,宜入苦寒之地以自摩厉,遂飘然北迈。天大雪,乞食广陵市中,曰:“一钵足轻万钟矣。”抵京师,妙峰衣褐来访,须发毵毵如河朔估客,望其眸子,相视哑然。参编融,融无语,唯张目直视。又参笑岩,岩问:“何方来?记得来时路否?”曰:“一过便休。”岩曰:“子却来处分明。”游盘山至千像峰石室,见不语僧,遂相与樵汲度夏,时明万历元年癸酉也。明年偕妙峰结冬蒲坂,阅《物不迁论》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遂豁然省悟,顿了“旋岚掩 岳”之旨,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峰一见,遽问何所得。清曰:“夜来见河中两铁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峰曰:“且喜有住山钱矣。”遇牛山法光禅师,坐参请益,法光发音如天鼓,清深契之。清游五台,居北台之龙门,老屋数椽,在万山冰雪中。春夏之交,流澌冲击,静中如万马驰骤之声,以问妙峰。峰举古人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證观音圆通语。清然之。日寻缘溪横彴,危坐其上。初则水声苑然,久之,忽然忘身世,众籁阒寂,水声不复聒耳。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光明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见其中。既觉身心湛然了不可得,因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游雁门,兵使胡君请赋诗,甫搆思,诗句逼凑喉嗌,从前记诵见闻一瞬见前,浑身是口,不能尽吐。清默念此法光所谓禅病也,唯睡熟可以消之。拥衲跏趺,一坐五昼夜,胡君撼之不动。鸣磬数声,乃出定。默坐却观,知出入动息,住山行脚,皆梦中事,其乐无以喻也。还山,刺血书《华严经》。点笔念佛,不废应对。口诵手书,历然分明。邻僧异之,众相诘难,已皆赞叹而去。尝梦登弥勒楼阁,闻说法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清尝与妙峰,登建祈储道场于五台,光宗既应期而生,清遂远遁东海之牢山。慈圣命龙华寺僧瑞庵,行求得之,遣使再徵不能致,赐内帑三千金。复固辞,使者不敢复命。清曰:“古有矫诏赈饥之事,山东岁凶,以此广圣慈于饥民,不亦可乎?”使者持赈籍还报,慈圣感叹,率阖宫布金造寺,赐额曰:“海印”。因诣京谢恩,为报恩寺请藏,遂奉命赍送。寺塔有光,照曜累夕。迎经之日,光如浮桥北度,经在光中行也。清还,以报恩本末具奏,曰:“愿日减膳羞百金,十年工可举也。”慈圣许之。而黄冠之难作。清住山十三年,方便说法,东海弥离车地,咸向三宝。而黄冠以侵占道院,飞章诬奏,有旨逮赴诏狱。先是,慈圣崇信佛乘,敕使四出。中人谗搆,动以烦费为言,上弗问也。而其语颇闻于外庭,所司遂欲中清以法,因以株连慈圣左右,并按前后施舍帑金以数十万计。拷掠备至,清一无所言。已乃从容仰对曰:“公等欲诬服,易耳。狱成,将置圣母何地?公所按数十万,在县官锱铢耳。主上纯孝,度不以锱铢故,伤圣母心。狱成之后,惧无以谢圣母,公穷竟此狱,将安归乎?”主者舌吐不能收,乃具狱。上所列惟赈饥三千金,有内库籍可考,慈圣及上皆大喜。然犹坐私造寺院,遣戍雷州,非上意也。达观真可闻之,将走都门,为之申救。遇于江上,清曰:“君命也,其可违乎!”为作《逐客说》而别。清度五岭,入曹溪,抵五羊,赭衣见粤帅,就编伍于雷州。岁大疫,死者相枕籍,率众掩薶,作广荐法会,大雨平地三尺,疠气立解。参政周君鼎石,率学子来叩击,举“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发问。清曰:“此圣人示指人,要悟不属生死一着耳。”周君击节叹赏。粤之文秀冯昌历辈,闻风来归。清搆禅室于壁垒,间说《法华》,至宝塔示见娑婆华藏涌见目前,开悟者甚众。居粤五年,乃克住锡曹溪,归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蔚为宝坊。缁白分集,摄折互用。大鉴之道,勃然中兴。盖丙午始遇赦,癸丑至衡阳。游南岳,礼八十八祖道影。甲寅夏,至湖东。慈圣上宾,诏至,恸哭,披剃返僧服。又二年,念达观法门生死之谊,赴葬于双径,为作荼毗佛事。箴吴越禅人之病,作担版歌。吊莲池宏于云栖,发挥其密行以示学者。自吴门返庐山,结庵五乳峰下,效远公六时刻漏,专脩净业。示人偈曰:“但观一句弥陀佛,念念心中尝不断。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只想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异方便。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居四年,复往曹溪。以天启三年癸亥十月十一日,妙峰登也,清示寂。曹溪水忽涸,百鸟哀鸣,夜有光烛天。三日入龛,面色如生,须发皆长,鼻端微汗,手足如绵。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所著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楞严悬镜》、《法华击节》、《楞岩法华通义》,《起信唯识解》,及《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大学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梦游集》各若干卷,行于世。清身体魁梧,气宇轩朗,所至及物利生,如日暄雨润,加被而人不知。山东再饥,清尽发其囷,亲泛舟至辽东,运籴以赈,旁山之民咸免捐瘠。税使与粤帅有隙,嗾使市民以白艚作难,群噪围帅府,清缓颊谕税使解园,不动声色。会城以宁珠船千艘罢采不归,剽掠海上,而开矿之役,绎骚尤甚。采使谒曹溪,清以佛法摄受,徐为言开采利害,由是珠船罢采,不入海,而矿额令有司岁解。制府戴公遗书谢曰:“吾今乃知佛祖慈悲之广大也。”尝言居北台时,大雪高于屋,昏夜可鉴毛发。坚坐待尽,身心莹然。迟明,塔院僧穴雪以入,相携行雪洞中里许,乃出。当诏狱拷治时,忽入禅定,榜箠刺爇,若陷木石。逾年在雷阳,闻侍者趣呼,逮系毒楚卒发,几无完肤,此《楞伽笔记》所由作也。前后得度弟子甚众,从之于狱,职纳橐饘者,福善也。始终依于粤者,善与、通炯、超逸、通岸也。归肉身于五乳,留爪发于曹溪,为之塔铭者,弟子皖舒吴应宾、常熟钱谦益也。为之传与碑记者,会稽陆梦龙也。为述灵龛还曹溪供奉始末者,刘起相也。俱详《梦游集》。

人物简介

维基
魏应嘉,字示周,号宾吾,又号易山,南直隶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市)人,祖籍湖州乌程县,明朝官员、学者、书法家。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1604)进士,授汝宁府推官,官至兵部左侍郎。曾代祠孟庙,条陈三大案事。魏应嘉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三十三年八月授河南汝宁府推官。当地土豪祸害百姓,魏应嘉到任后立除之。三十七年十月回乡守制。四十年三月复除山东莱州府推官。升任兵科给事中,上书请立太子,又屡次上疏说明时务及辅臣失职状。改任刑科给事中,上疏请求放还宫女。天启初年,商议保留泰昌年号来继承大统,在明末三案中侃侃言无所顾畏。不久升任吏科都给事中(“小天官”),负责京察事宜。履职期满,升任太常寺少卿,作为钦差代祠孟庙,又历任大理寺右少卿、太仆寺卿、兵部左侍郎,不久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明思宗朱由检列举魏应嘉在边疆方面的功劳,有所恩赐,但是不再起用。魏应嘉在家乡闲居三十年,精研理学。岁饥,赴南京为乡人请命,变卖财产买进粮食赈济灾民。相传去世那天提前沐浴更衣,端坐而卒,当天仍然读诗作赋饮酒谈笑如常时。《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福建莆田人,字季和。柯维祺曾孙。万历进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边备整练,以母老致仕归养。
维基
柯昶,字季和,号和山,福建莆田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授鄞县知县,有政声,擢南户部主事,榷扬州钞关,恤商捐羡,除回空漕船陋规,历官直隶河间府知府,治行称三辅最。升易州道、山东济宁副使,有神明之誉。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任内整备边练。在任二年,天启五年十一月以母老归养致仕。养母殁,哀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