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侯官人,俗姓刘。受石霜印记,化徒于筠州九峰。后住泐潭而终。吴杨溥时示寂,谥大觉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刘,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唐末禅僧。嗣石霜庆诸。住筠州九峰,世称九峰和尚。后住氻潭宝峰禅院。卒谥大觉禅师。《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并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道虔。刘氏。福州侯官人也。容姿开豁明济。气压丛林。至霜华。诸禅师见之。谓人曰。此道人从上宗门爪牙也。诸殁时。虔作侍者。众请堂中第一座。嗣诸住持。方议次。虔犯众曰。未可。须明先师意旨。乃可耳。众曰。先师何意。虔曰。只如道。古庙香炉。一条白鍊如何会。第一座曰。是明一色边事。虔曰。果不会先师意。于是第一座者。起炷香誓曰。我若会先师意。香烟灭则我脱去。不然烟灭不能脱。言卒而脱去。虔拊其背曰。坐脱立亡不无。首座会先师意。即未也。庐于普会塔之旁。三年而去。经行于末山之下。住崇福寺。僧问无间中人。行什么行。曰。畜生行。曰。畜生复行什么行。曰。无间行。曰。此犹是长生路上人。曰。汝须知有不共命者。曰不共什么命。曰长生气不常。复曰。大众还得命么。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起。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话月。从上宗门中事。如节度使符信。且如诸先德。未建许多名目。指陈已前。诸人约什么体格商量。这里不假三寸。试话会看。不假耳根试采听看。不假两眼试辨白看。所以道。声前抛不出。句后不藏形。尽乾坤都来。是汝当人个自体。向什么处。安眼耳鼻舌。莫向意根下。图度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歇分。所以古人道。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先是马大师。殁于豫章开元寺。门弟子怀海智藏辈。葬舍利于海昏石门。海亦庐塔十馀年。乃沿冯川上车轮峰。逢司马头陀劝海留止。因不复还石门。虔自九峰往游焉。遂成法席。为泐潭第一世。继海遗踪也。吴顺义初。告众安坐而化。塔于寺之西。号圆寂。谥大觉禅师。得法上首殷禅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时石霜庆诸禅师归寂。众请首座继席。九峰曰。须明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意。峰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馀即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祇是明一色边事。峰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峰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王峻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 【介绍】: 五代时相州安阳人,字秀峰。幼慧黠善歌,事后梁节度使张筠。后汉高祖时累迁宣徽北院使。郭威起兵,峻绸缪帷幄,居首功。威建后周为太祖,以峻为枢密使兼宰相。峻自谓有佐命功,奏对不逊。贬商州司马,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978 【介绍】: 五代时南唐国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李璟第六子。自太子冀以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宋太祖建隆二年,立为太子,旋嗣位,奉宋正朔,称江南国主。常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在位十五年。国亡后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为宋太宗鸩杀。煜为人仁孝,颇有慧性,善属文,工书画,能音乐,尤以词名。其词前期多写宫廷生活,风格绮靡;后期因遭亡国之痛,多故国之思,风格为之一变。后人辑其词与其父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978 字重光,初名重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继位,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国亡,为宋所俘,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有集30卷,已佚。生平见徐铉《大宋左千牛卫将军追封英王陇西公墓志铭》、《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南唐书》本传。近人夏承焘有《南唐二主年谱》。善诗文、音乐、绘画,尤工词。抒写离别之思,家国之痛,情真语挚。《全唐诗》存诗18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自称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嗣位。开宝八年(975),宋军陷金陵,煜被俘,次年至汴京,封违命侯,改封陇西公。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被毒死。追封吴王。李煜有多方面文学艺术才能,兼擅诗、词、文。善书,工画,知音律。其遭罹多故,好为凄苦之词。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十八首。
词学图录
李煜(937-978) 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后人将其词与其父李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嗣主景第六子。封安定郡公。进封郑王。徙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宋建隆二年。嗣主南迁。立为太子监国。嗣主殂。袭位。更今名。开宝七年。宋师南征。八年。金陵陷。肉袒降于军门。封违命侯。太平兴国初改封陇西郡公。三年七月薨。年四十二。赠太师。封吴王。

作品评论

宣和书谱
江南伪后主李煜,字重光。早慧精敏,审音律,善书画。其作大字,不事笔,卷帛而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复喜作颤掣势,人又目其状为金错刀。尤喜作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然殊乏姿媚,如穷谷道人、酸寒书生,鹑衣而鸢肩,略无富贵之气。要是当我祖宗应运之初,揭云汉奎壁,昭回在上,彼窃据方郡者皆奄奄无气,不复英伟,故见于书画者如此。方煜归本朝,我艺祖尝曰:“煜虽有文字,一翰林学士才耳!”乃知笔力纵或可尚,方之雄才大略之君,亦几何哉!
石林燕语
江南李煜既降,太祖尝因曲燕,问:“闻卿在国中好作诗”,因使举其得意者一联。煜沉吟久之,诵其咏扇云:“揖让巧在手,动摇风满怀。”上曰:“满怀之风,却有多少?”他日复燕煜,顾近臣曰;“好一个翰林学士!”
瀛奎律髓
李后主号能诗,偶承先业,据有江南,亦僭称帝,数十州之主也。集中多有病诗,五言律云:“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真所谓衰飒憔悴,岂“大风”、“横汾”之比乎?宜其亡也。或谓此乃已至大兴之后,即不然矣。七言有云:“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又云:“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盖君临之时也,
马峰 朝代:五代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4 【介绍】: 五代末宋初并州太原人。仕北汉刘钧父子,官宣徽使。刘继元广运初,契丹传令通好于宋,无妄侵伐。继元谋出兵攻契丹,峰切谏以为不可。俄迁枢密副使、左仆射。宋师围太原,峰说继元出降。太原平,被宋太宗任为将作监,转太府卿,分司西京。卒年八十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漳州龙溪人,字秀峰。太宗端拱中居西都老子观为道士。六十四岁始遇异人得道,因号朗然子。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胡衍,号云峰,其先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后梁。宋初,行医至博罗(今属广东),遂家其地。师白玉蟾。事见《罗浮山志会编》卷五。今录诗二首。
全粤诗·卷四三
胡衍,号云峰。其先庐陵人,宋初行医至博罗,遂居焉。衍自少仰慕仙道,性喜施与,炼药捣三千杵,成八百丸,号胡氏宝丹,治病疫,全活者众。常居罗浮山水帘洞,师白玉蟾,行九九六六之法,得道衍行六世,称胡六真人,即玉蟾所称胎仙也。雅能诗。卒之日,举尸如空衣,火之,得舍利三十六颗,大如绿豆,色黄紫。事载胡氏家谱。清康熙五十六年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卷五、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三二九有传。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洪英(一○一二~一○七○),俗姓陈,号宝峰英禅师,邵武(今属福建)人。初依曹山雅禅师,后为黄龙南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南岳下十三世。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居庐山圆通寺。二年,开法于石门。迁隆兴府泐潭(同上书)。三年卒,年五十九。《禅林僧宝宝传》卷三○有传。今录偈五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洪英。出于陈氏。邵武人。幼警敏读书。五行俱下。父母钟爱之。使为书生。英不食。自誓恳。求出家。及成大僧。即行访道。东游至曹山。依止耆年雅公。久之辞去。登云居。眷岩壑胜绝。为终焉之计。阅华严十明论。至为真智慧无体性。不能自知无性。故为无性之性。不能自知无性。故名曰无明。华严第六地。曰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将知真智慧本无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缘而了。则无明灭矣。是谓成佛要门。愿以此。法绍隆佛种。然今诸方。谁可语此。良久喜曰。有积翠老在。即日造黄檗。谒南禅师于积翠。夜语达旦。南公加敬而已。时座下龙象杂还。而英议论。尝倾四座。声名籍甚。尝游西山。遇南昌潘居士。同宿双岭。居士曰。龙潭见天皇时节。冥合孔子。英惊问何以验之。曰。孔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师以为如何。英笑曰。楚人以山鸡为凤。世传以为笑。不意居士。此语相类。汝擎茶来。我为汝接。汝行益来。我为汝受。汝问讯。我起手。若言是说。说个什么。若言不说。龙潭何以便悟。此所谓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以世尊之辩。亦不能加此两句耳。学者但求解会。譬如以五色。图𦘕虚空。鸟窠无佛法可传授。不可默坐。闲拈布毛吹之。侍者便悟。学者乃曰。拈起布毛。全体发露。似此见解。未出教乘。其可称祖师门下客。哉九峰被人问。深山里有佛法也无。不得已曰有。及被穷诘无可有。乃曰。石头大者大。小者小。学者卜度曰。刹说众生说。三世炽然说。审如是教乘自足。何必更问祖师意旨耶。要得脱体明去。譬如眼病人。求医治之。医者但能去翳膜。不曾以光明与之。居士推床惊曰。吾忧积翠法道。未有继者。今知尽在子躬厚自爱。双岭顺禅师问。庵中老师。好问学者。并却咽喉唇吻。道取一句。首座曾道得么。英乾笑已。而有偈曰。阿家尝醋三赤喙。新妇洗面摸著鼻。道吾答话得腰裈。玄沙开书是白纸。于是顺公屈服。以为名下无虚士。有同参在石门。分座接纳。英作偈寄之曰。万锻炉中铁蒺藜。直须高价莫饶伊。横来竖去呵呵笑。一任傍人鼓是非。熙宁元年。首众僧于卢山圆通寺。学者归之如南公。明年春。南公下世。冬十月英开法于石门。又明年六月。知事纷争。止之不可。初九日谓众曰。领众不肃。正坐无德。吾有愧黄龙。呼维那。鸣钟众集。叙行脚始末曰。吾灭后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离清众也。言卒而逝。阅世五十有九。坐四十三夏。 赞曰。英厌纷争之众。而趋死。又诫以骨石藏普通塔。其以死生为儿戏乎。晋魏舒丧其室。一恸而止。曰。吾不及庄周远甚。桓温殷浩儿时戏。温弃鞭。而浩取之。温后喜曰。吾固知浩出吾下。古人哭泣戏剧之间。自验其材如此。英叹领众不肃。而愧黄龙。自鞭不赦。可以为法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虔州兴国人,字君行。师事刘师正。笃行自守,不交当世。英宗治平间进士。历太学博士、校书郎。哲宗绍圣中知蕲州,请老致仕。后召对,管勾宗学,寻引疾归。
全宋诗
李潜,字君行,兴国(今属江西)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一○),授新淦令(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五)。范纯礼荐除太学博士、校书郎。哲宗绍圣中,知蕲州,以朝奉郎、秘阁校理致仕(《道乡集》卷二○《举李潜自代状》)。元符三年(一一○○)召对,管勾宗学,寻引疾归。事见《宋元学案》卷一九。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三
李潜,字几道,号庐峰隐者,哲宗时在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县(今广东南雄)人。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黄龙,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号草堂,俗姓何。南雄保昌(今南雄)人。宋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谒大沩哲禅师,无所得。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谒黄龙,豁然契悟。依止七年,乃辞。遍访丛林,后出世黄龙,终于隆兴府泐潭草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祖心禅师法嗣。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六、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诗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怀清,号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广东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参黄龙祖心禅师得法。闻见淹博,机辩绝伦。辅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迁泐潭山,学侣云集,推诸山之冠。绍兴十二年卒,寿八十六。见《嘉泰普灯录》卷六。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讳善清。生何氏。南雄保昌人也。依香林寺法恩。试所习。得度具戒。年三十。始游方。依黄龙晦堂禅师。久之有悟献颂。晦堂曰。得道易。守道难。守道犹在己。说法为人难。吾宗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有玄有要。向后自看。师复立成一颂。有刹刹尘尘。奉此身之句。晦堂可之。去游江浙。遍叩宗匠。退归庐山。见真净禅师问。甚处来。曰。下江。净曰。将得什么来。曰。和尚要什么。净曰。一切要。师提起坐具。净曰。闲家具。曰。莫要急切底么。净曰。试拈出看。师摵一坐具。净骇异之。会死心出世。灵源走书。招之俾辅佐。死心师奇。厖福艾刚。严有识度。凡死心由翠岩。再住云岩。迁黄龙。师皆在焉。率居第一座。分席接衲。与死心周旋。垂二十年。闻见淹博。机辩绝伦。政和五年。死心去世。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开法唱晦堂之道。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师上堂曰。昨日林间为野客。今朝堂上住持人。放开捏聚全由我。万像之中独露身。越明年谢院事。结茅寺侧。自号草堂。久之再住。上堂曰。掩息茅堂过六冬。心忘境寂万缘空。不知幻业从何起。依旧令教振祖风。建炎末。避地临川。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迁疏山。绍兴五年。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乃遂闲居。然接物无勌。学者奔趋。之唯恐后。道价遂为天下第一。南昌帅张参政闻风而悦。患不能致。会枢密徐山过洪。相与虚泐潭以起。师时年八十有三。辞避甚力。而敦请之。礼有加。不获已而赴。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之东山。倾城拥观。叹未曾有。及居泐潭。学者不约而自治。不化而自行。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至自远方者五千指。军兴之后。丛林未有若此之盛。十二年正月晦日。出衣盂唱之。付以后事。明日端坐而化。住世八十有六。坐六十夏。烬馀目睛不坏。灵骨舍利。塔于黄龙。每对重客。或语以世故。则张目直视。久乃厉声曰。老僧耳重。及受参入室。应机酬酢。电击星驰。虽初机学者。且莫咨扣。未始有厌色。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其弘道力法。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号湛堂,俗姓梁,兴元(今陕西汉中)人。初住豫章云岩寺,移居隆兴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五十五。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准(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兴元府唐固(今陕西南郑)人。八岁辞亲从沙门虚普游,后师真净。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见《石门文字禅》卷三○《泐潭准禅师行状》。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文准。兴元府唐固梁氏子。生始幼见佛像辄笑。童牙不喜闻酒胾。金仙寺沙门虚普乞食至其家。师膺门酬酢。始老成。时年八岁。即辞父母。愿从普。归授以法华经。伊吾即上口。元丰僧检童子较所习。以籍名失后度。师艺精。坐年少。不得奏名。陕西经略范公过普庐。普腊高。应对领略。师侍其傍。伸辩详明。进止可喜。范公欲携与俱西。师辞曰。登山求玉。入海求珠。人各有志。本行学道。世好非素心。范公阴奇其语。度以为僧。剔发。既往依梁山乘禅师。呵曰。驱乌未受戒。敢学佛乘乎。师捧手曰坛场是戒邪。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乘大惊。师笑曰。虽然敢不受教。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师。遍游成都讲肆。唱诸部纲目。即弃去曰。吾不求甚解去。师昙演佳其英特。抚之曰。汝法船也。南方有大开士。若沩山真如九峰真净者。可往求之。师拜受教。与同学志恭。诣大沩。久之不契。乃造九峰见真净。问曰。甚处来。曰。兴元府。问。近离甚处。曰。大仰。问。夏在甚处。曰沩山。真净展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师罔然。真净呵曰。适来句句。无丝毫差错。灵明天真。才说个佛手。便成隔碍。病在什么处。师曰不会。净曰。一切见成。更教谁会。师服膺。就弟子之列馀十年。所至必随。真净晚居泐潭。师一日举杖决渠。水溅衣。因大悟。走叙其事。真净骂曰。此中乃敢用藞苴邪。自是迹愈晦。而名愈著。待制李景直守豫章。仰其风。请开法于云岩。未几。殿中监范公帅南昌。移居泐潭。师辞辩注射。迅机电扫。衲子畏而慕之。槌拂之下。常数千指。自号湛堂。每曰。我只畜一条拄杖。佛来也打。祖来也打。不将元字脚涴汝枯肠。如此临济一宗不致冷落。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师云。未得人事。上座近离甚处。曰。庐山归宗。师云。宗归何处。僧曰。嗄。师云。虾蟆窟里作活计。僧云。和尚何不领话。师曰。是你岂不是从归宗来。僧云。是。师曰。驴前马后汉。问。第二上座近离甚处。僧曰。袁州。师云。夏在甚处。曰。仰山。师曰。还见小释迦么。僧云。见。师曰。鼻孔长多少。僧拟议。师云。话堕阿师。问。僧你来作么。曰。特来问讯和尚。师云。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僧云。和尚莫暪人好。师曰。马大师为什么从阇黎。脚跟下走过。僧无语。师云。却是阇梨谩老僧。僧云。有口道不得时如何。师云。洞庭湖里倒撑船。云居先驰到。师问。未离欧阜。文彩已彰。既到宝峰。如何吐露。驰云。目前有路。师举起书云。既是云居底。为甚在宝峰手中。驰云。兵随印转。将逐符行。师云。下坡不走拍一拍。驰拟议。师曰。想先驰只有先锋。且无殿后。一日法堂上逢首座。便问。自甚么处去。座云。拟与和尚商量一事。师云便请。座曰。东家杯柄长。西家杓柄短。师云。为甚拈起。巩县茶瓶。却是饶州瓷碗。座云。临崖看浒眼。特地一场愁。师云。达磨大师叶屈。座吐舌而退。师在分宁。遇死心和尚。问。你此回到山里么。师云。须去礼拜师兄。心云。你来时善看方便。师曰何故。心云。我黄龙路滑。师云。曾跶倒几人来。心云。你未到黄龙。早脚涩也。师云。和尚何得闭门相待。死心又问。准老你安许多僧。只是聚头打閧了噇饭。你毕竟将何为人。师云。因风吹火。心云。乱糺作么。师云。从来有些子。师却问。和尚山中安多少众。心云。四百人尽是精峭衲子。师云。师子窟中无异兽。心云。你来时也须照顾。师云。也待临时。心云。临时作么生。师云。唤来洗脚。心云。你川僧家开许大口。师云。准上座从来如此。心云。三十年弄马骑。问僧。乡里甚处。云青州。师云。近离甚处。云云居。师云安乐树下道将一句来。僧无语。师却问傍僧云。你道得么。僧云。某甲道不得。却请和尚道。师云。向北驴似马大。僧云。与么那。云。你鼻孔为甚在宝峰手里。僧便喝。师云。水里火发。 见僧看经。问。看什么经。曰。金刚经。师云。经中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否。僧云。是。师云。为什么云居山高。宝峰山低。僧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师曰。你却做得个座主使下。僧云。和尚又作么生。师云。且放你鼻孔出气。 一日廊下见僧。问。你还会也未。僧云。不会。师曰。左青龙右白虎。僧云。久向宝峰。元来只是个卖卜巡官。师乃点指云。上座今日不好。僧云。老汉败阙也。师云。路逢剑客须呈剑。师问僧。安乐么。僧云。无事。师云。你大有事在。曰。未审某甲有甚事。师云。近日上蓝金刚兴。天宁土地相打。僧无语。师云。元来无事。问僧。如何是上座得力处。僧便喝。师云。好好相借问。何得恶发。僧又喝。师云。元来是作家。僧以坐具便打。师低头。嘘一声。僧云。放过一著。师云。遮里不可放过。随后便打。 师普说次。众欲散。忽问僧。明来明打。暗来暗打。你作么生会。僧便喝。师云。点即不到。僧又喝。师云。到即不点。僧云。忽遇不明不暗来时。又作么生。师云。今日天寒。且归堂向火。随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宝峰一夜睡不著计较。今日上堂揣腹搜胸。总思量不就。而今临时逼节。事出急家门。遂拈起拂子云。准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且权将供养大众。乃掷下云。竹根棕叶麻绳击。样度天然别一家。政和五年夏六月。𥨊疾。首座问。和尚近日尊位如何。师云。跛驴上壁。座云。和尚也好吃一服药。师云。朽木搭桥。座云。也知和尚不解忌口。师云。你作么生。座拟进语。师云。你也好吃一服药。以七月二十二日。更衣说偈而化。阅世五十五。坐三十五夏。灵骨舍利塔于石门之南原。丞相张无尽制其碑。谏议洪驹父叙语录。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同门弟德洪觉范纪师行实。其高道硕德。可想见矣。 赞曰。云居真牧和尚谓人曰。出关走江淮。阅三十年。参一十八人善知识。于中无出佛果佛眼死心灵源湛堂五大士而已。诚哉斯言。盖真正宗师。考其全才。如此之难。若佛果佛眼死心灵源之嗣。固已光明于世。独湛堂开法日浅。未有继其高躅者。然览其遗编。想其𮌎次。信馀子未易跂及也。觉范称准于真净之门。所谓家名辩才气宇逸群者。抑知言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祥(一○六二~一一三二),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俗姓傅。住隆庆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大沩真如慕哲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七十一。《嘉泰普灯录》卷八、《僧宝正续传》卷四、《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景祥。建昌南丰傅氏子。父翼终。信州永丰令。母上官。梦入王室方暑。得壶浆饮之。如甘露。已而孕。又诸父梦。绛幡皂纛。拥一伟丈夫。至其家。称塞上将军。翌日而育。师因以塞上翁名之。少警敏嗜学。务记览。于书无所不窥。永丰公亡。追悼罔极。非出世间法无以报。即志舍家。会沙门有琦。说法于灵鹫。往听之。豁有省。遂依之落发具受。遍参知识。最后见大沩哲禅师。资缘契会。遂执侍焉。随入京师。哲公去世。负其骨归葬沩山。夜梦梵僧丈馀。授以法句。义甚微妙。师得之研味。心法盆明。归临川。得古屋数楹于人境之外。闭影不交人事者十年。大观中。同参自遵住东林。厚礼致之。命居第一座。分席接衲。未几泐潭虚席。南昌守张司成。雅闻师高道。勤请至。使者四往返。师坚卧不答。因属九江守津遣。乃始赴命。初大沩嘱师。年五十乃可师人。至是五十有四矣。及居泐潭宗风大振。衲子常五千指。规度严明。礼数雍穆。四方翕然推重。至禀承之。以为丛林华彩焉。示众曰。凡为善知识。应机利物。须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则缁素不分。邪正不辨。不堪与人天为眼目。不能决断是非。如车单轮。如鸟只翼。不能高飞致远。何谓十智同真。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参。四同真智。五同遍普。六同是非。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诸禅老。祖师言句。横且十方。天下老僧机缘不少。那一句语。是同一质同大事。什么处是同生杀。乃至同得入于此。拣辨得出。方有衲子。本色公验不为流俗。阿师于此未明无辨。验诸方眼目。不识学者病源。病源不识。则不断疑根。疑根不断。是谓生死根本。放幞不著处。不遇咬猪狗手脚。便将寻常知解劈头罩却。劈脚击住。谓祖佛出来。无过于此。久参高士。相共證明。晚学初机无待﨟岁穷年。却顾己躬。一无所是。则追悔不及也。师居泐潭。垂十年。道望闻于京师。宣和中。有旨。移金陵之蒋山。未几迁九江圆通。岁馀江西帅将夺之主黄檗。师知之。遁入同安山中。二刹迹至其所。争迎致。竟为黄檗得之。建炎末。退归泐潭。庵于秀峰。因以为号。卜终焉计。会期马南渡。避地天台。绍兴二年。从闽帅。大吉山之请。行未越境。为范丞相挽留。奏居鸿福。先是高庵禅师受鸿福命。未及入寺而化。师与高庵。素厚善。迨继其后居浮山。相距未阅月。即示疾。出古衲并书。付其嗣法德升。十月七日。趺坐告众而逝。寿七十一。腊五十二。阇维。目睛及数珠不烬。舍利葬本山。分其半塔于秀峰。初真点𮌎。以迈往不羁之度。超放自如。及其嗣法真如。则玉立峭峙。行深履高。生未尝以帛为衣。胁不至席者。逾四十年。师继其道。律己尤严。凡丛林规范。诸方所不能行者。师优为之。生不积馀长。殁无完衣。或欲为求章服名号者。则谢绝之曰。借使持来。政堪天明作枕耳。其法语偈句。辞致浑厚。奄有作者之风焉。 赞曰。初秀峰在灵鹫。为童子时。闻二老宿夜语。举古德偈云。征轮轧轧过江南。暂把微躯寄泐潭。秦岭烟沙犹未息。月明空锁定僧庵。即感悟泣下。老宿问故。答曰。比梦中得此偈。当是前身所为者。老宿曰。审尔他日。必为泐潭主人。其后秀峰由泐潭避地天台。终于韶国师庵。果如其言。教称凡报土。皆宿习愿力所现。举有定分。岂不然哉。世以庸妄。相乘区区。苟合于声利之末。虽者且死。而莫之安分者。其闻秀峰之风。益可愧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43 【介绍】: 宋南剑州顺昌人,字用中,号高峰。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少从陈瓘、杨时学。宣和初为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秉直敢言,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为右正言。高宗绍兴元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历起居舍人、给事中、刑部侍郎,御史中丞,论奏不避利弊。金人叛盟,以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忤秦桧,终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致仕。有《高峰文集》。
全宋诗
廖刚(一○七一~一一四三),字中用,号高峰居士,南剑州顺昌(今属福建)人。少从陈瓘、杨时学。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由漳州司录召为太学录,擢监察御史。以忤蔡京,出知兴化军。钦宗立,以右正言召。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福建路提点刑狱,旋招为吏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兼侍讲,除给事中。六年,出知漳州。八年(《宋史》作七年,此据本集绍兴八年漳州乞致仕表),召拜御史中丞。因论事为秦桧衔,以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次年致仕。十三年卒,年七十三。有《高峰文集》十二卷传世。事见张栻《工部尚书廖公墓志铭》(《南轩集》卷三公),《宋史》卷三七四有传。 廖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林佶家藏抄本,校以清林佶藏抄本(简称林本,原藏丁丙八千卷楼,今藏南京图书馆)。编为二卷。
全宋文·卷二九九○
廖刚(一○七○——一一四三),字用中,号高峰,学者称古溪先生,顺昌(今福建顺昌)人。少从陈瓘、杨时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宣和初,由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绍兴初,除福建路提刑,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权吏部侍郎兼侍讲,除给事中,迁刑部侍郎。六年,求补外,出知漳州。九年,拜御史中丞。改工部尚书,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十三年正月卒,年七十四。著有《诗经注解》、《高峰先生文集》。见张栻《工部尚书廖公墓志》(《南轩文集》卷三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宋史》卷三七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瓯宁人,字顾道。神宗熙宁六年进士。累官知开封府,迁工、户二部侍郎。徽宗朝历知苏州、陈州、河中、成都府。除兵部侍郎,再知成都,改知郓州中山府。徽宗尝称其清谨循良。
全宋诗
吴栻(一作拭),字顾道,瓯宁(今福建建瓯)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清康熙《瓯宁县志》卷六)。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为金部员外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八)。徽宗崇宁中为开封府推官。以给事中使高丽,还,知开封府。四年(一一○五),坐事出知单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一一)。大观初,历知苏州、陈州、河中府。政和元年(一一一一)知成都(《全蜀艺文志》卷三四《铜壶阁记》)。召拜兵部侍郎,寻除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成都。后知中山府,卒。清康熙《瓯宁县志》卷八有传。今录诗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二二三八
吴栻(或作拭),字顾道,号庵峰居士,建州瓯宁(今福建建瓯)人。熙宁六年进士及第,为开封府推官。元符二年,进金部员外郎。崇宁初,以给事中出使高丽,还知开封府。历工部、户部侍郎。四年,坐累,削秩知单州。大观中,历知苏州、陈州、河中、成都府。召入奏事,除兵部侍郎。寻除龙图阁直学士。政和元年,再知成都。二年,徙知江宁。后知郓州卒。著有《鸡林记》二十卷、《蜀道纪行诗》三卷、《庵峰集》一卷、《论语十说》。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一一,《宋史》卷二○三、二○八、四八七,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北宋经抚年表》卷四、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廷,号九峰。苏辙族孙。幼孤力学,长于《春秋》,善属文。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历汉州教授、西京国子博士、通判彭州。累官太常少卿。外和内劲,不妄与人交。言者论元老苏轼从孙,且为元祐邪说,其学术议论,颇仿轼、辙,不宜在中朝。罢为提点明道宫,未几卒,年四十七。有《九峰集》。
全宋诗
苏元老(一○七八~一一二四),字在廷,号九峰,眉山(今属四川)人。轼从孙。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调广都主簿,迁汉川教授,西京国子博士,通判彭州。除国子博士,历秘书正字、将作少监,比部考功员外郎。出为成都路转运副使。宣和六年,因元祐党禁罢,提点明道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一四),未几卒,年四十七。有《九峰集》,已佚。《宋史》卷三三九、《宋史新编》卷一一三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二八二二
苏元老(一○七八——一一二四),字在廷,号九峰,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轼从孙。崇宁五年进士,调广都簿,历汉州教授、西京国子博士,通判彭州。寻除成都路转运副使,为军器监、司农、卫尉、太常少卿。宣和六年以元祐党籍罢,提举明道宫,未几卒,年四十七。著有《九峰集》。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一四。《宋史》卷三三九《苏辙传》有附传。
杨公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湘潭人,字元宏,号玉峰。杨训子。徽宗政和间进士。历福建提举常平司主管,丞相赵鼎尝荐其才。有劝其往见秦桧者,公度谢绝。尝摄潭州事,会军兵谋乱,立诛首恶数十人,事得平。有《玉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