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规磨(規磨)
犹差错。荀子·正论:“是规磨之説也,沟中之瘠也,则未足与及王者之制也。” 杨倞 注:“规磨之説,犹言差错之説也。规者,正圆之器,磨久则偏尽而不圆,失於度程也。”
分類:差错
《漢語大詞典》:失谬(失謬)
差错;谬误。韩非子·八奸:“功劳之臣不论,官职之迁失谬。”《艺文类聚》卷七四引 汉 应瑒 《奕势》:“时或失谬,收奔摄北,还自保固,完聚补塞。”
分類:差错谬误
《漢語大詞典》:违舛(違舛)
谬误;差错。宋书·刘穆之传:“ 司马元显 政令违舛, 桓玄 科条繁密。 穆之 斟酌时宜,随方矫正。”《隋书·律历志下》:“但因人成事,非其实録,就而讨论,违舛甚众。”新唐书·萧瑀传:“ 隋 季内史詔敕多违舛,百司不知所承。今朝廷初基,所以安危者繫号令。比承一詔,必覆审,使先后不谬,始得下,此所以稽留也。”
分類:谬误差错
《國語辭典》:误差(誤差)  拼音:wù chā
1.一般用来说明事实和事实真相之间的差距。
2.数学上指近似值与真值之间的差,称为「误差」。
《漢語大詞典》:乖差
(1).违异。《楚辞·刘向〈九叹·愍命〉》:“虽謇謇以申志兮,君乖差而屏之。” 王逸 注:“言己虽竭忠謇謇以重达其志,君心乃乖差而不与我同,故遂屏弃而不见用也。”
(2).差错。宋书·律历志中:“《景初》日中晷景,即用 汉 《四分法》,是以渐就乖差。”
分類:差错违异
《漢語大詞典》:疵谬(疵謬)
差错;谬误。 清 戴名世 《〈四书朱子大全〉序》:“近日 平湖 陆氏 、 长州 汪氏 为之抉摘其疵谬,以告於世。” 林纾 《译〈孝女耐儿传〉序》:“予不审西文,其勉强厠身於译界者,恃二三君子为余口述其词,余耳受而手追之……得文字六千言,其间疵谬百出。” 郭沫若 《蜩螗集·〈满江红〉词小引》:“ 宁乡 鲁君 实先 近成《驳议》一书,标举七事纠斥之,曰体例未精,曰校刊未善……曰立説疵谬。”
分類:差错谬误
《漢語大詞典》:左错(左錯)
差错。 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则见他恶歆歆伏着龙泉寻左错。” 元 无名氏 《满庭芳》曲:“五代史般聒聒炒炒,《八阳经》般絮絮叨叨,动不动寻人闹。罗织人左错,谁不怕俺娘焦。”
分類:差错
《漢語大詞典》:愆误(愆誤)
差错。 清 阮元 《文言说》:“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虑有愆误,则练句协音,以便记诵。”
分類:差错
《漢語大詞典》:爽失
差错;差失。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仇:“今之流俗,径读仇为讐,读尝为曾,读邀为要,殊为爽失。”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理》:“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分類:差错差失
《漢語大詞典》:差岐
差错。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二:“ 俞 氏 燮 谓 西藏 即古佛国,即 中印度 ,已皆差岐数千里。”
分類:差错
《漢語大詞典》:刺儿(刺兒)
(1).尖锐象针的东西。喻含有讥刺意味。 茅盾 《委屈》:“ 张老太太 老觉得 李二奶奶 那一对顾盼之间带着刺儿的眼睛,无休无止的在她身上溜来溜去。” 老舍 《四世同堂》九:“ 瑞宣 本不想得罪人,但是一遇到 冠先生 这路人,他就不由的话中带着刺儿。” 蒋子龙 《赤橙黄绿青蓝紫》:“ 解净 不搭腔,假装听不出他们话里的刺儿。”
(2).喻差错,缺点,毛病。《花城》1981年第3期:“可你说那诗文,种豆生蛆,种瓜得刺儿,落下一个罪名。”《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这是庄稼地?这是荒草滩!’ 吕氏 站在地头,一锄未动,却挑不尽的刺儿。”
《漢語大詞典》:缪错(繆錯)
差错。宋书·律历志中:“史官用《太初》 邓平 术,有餘分一,在三百年之域,行度转差,浸以繆错,琁璣不正,文象不稽。” 宋 苏轼 《赵郎中见和戏覆答之》:“我衰临政多繆错,羡君精采如秋鶚。”
分類:差错
《漢語大詞典》:僻错(僻錯)
(1).谓邪僻乖张。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 王文度 弟 阿智 ,恶乃不翅,当年长而无人与婚; 孙兴公 有一女,亦僻错,又无嫁娶理,因诣 文度 求见 阿智 。”
(2).差错。 唐 无名氏 《刘黑闼解嘲人语》诗:“水恶,头如镰杓尾如凿,河里搦鱼无僻错。”
《國語辭典》:一差二错(一差二錯)  拼音:yī chā èr cuò
差错、意外。《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倘或你父亲有个一差二错,又耽搁住了,或者有个门当户对的来说亲,还是等你回来,还是你太太作主。」也作「一差二误」。
《漢語大詞典》:贰忒(貳忒)
差错;失误。 蔡锷 《护国军政府布告》:“建此五义,奉以纲维,普天率土,罔或贰忒。”
分類:差错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