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师父(師父)  拼音:shī fu
1.老师的通称。《水浒传》第七三回:「师父可救弟子则个!」《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郭孝子把这刀和拳细细指教他,他就拜了郭孝子做师父。」
2.对僧尼、道士的敬称。《平妖传》第一三回:「老身有句私房话儿,叫两位师父权且闪开!」《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柳翠被月明师父连喝三遍,再不敢开言,慌忙起身。」
3.称有专门技艺的人。如:「木匠师父」、「拳术师父」。《儒林外史》第二五回:「这是五十两定银,鲍师父,你且收了,其馀的,领班子过去再付。」
《國語辭典》:老师父(老師父)  拼音:lǎo shī fu
1.年老的和尚。也作「老师傅」。
2.回教的掌教者。也作「老师傅」。
分類:僧侣尊称
《国语辞典》: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拼音:shī fu lǐng jìn mén,xiū xíng zài gè rén
(谚语)老师只管指点门路,真正学到本领,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如:「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只能提点门面功夫,最重要的诀窍还是要靠你自己去体会。」
《国语辞典》:各师父各传授(各师父各传授)  拼音:gè shī fù gè chuán shòu
各个师父的传授方法各不相同。比喻各有各的一套。《老残游记》第一三回:「各师父各传授,各把戏各变手。」
《漢語大詞典》:大师父(大師父)
大师傅。对厨师的称呼。 沙汀 《航线》:“喂!大师父,快饿过性了哟!”
分類:厨师称呼
《漢語大詞典》:师父娘(師父娘)
(1).旧称师父的妻子。 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这是我师父和师父娘在禪床上吃酒吃肉。”
(2).称女性老师。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女棋童 妙观 ﹞却是棋声传播,慕他才色的咽乾了涎唾,只是不能胜他,也没人敢啟齿求配。空传下个美名,受下许多门徒,晚间师父娘只是独宿而已。”
《國語辭典》:师范(師範)  拼音:shī fàn
1.模范。《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师范之功,昭于内外。」《北史。卷四一。列传。杨播》:「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2.教师。《西游记》第七七回:「保护唐僧,拜为师范。」《金瓶梅》第七一回:「原来家中教了十二名吹打的小厮,两个师范领著上来磕头。」
3.仿效、学习。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通变》:「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
4.师范学校的简称。参见「师范学校」条。
《國語辭典》:师徒(師徒)  拼音:shī tú
1.师生。指师父和徒弟。《韩非子。说疑》:「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师徒皆杀,仇已报矣。」
2.士卒、军队。《左传。襄公四年》:「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唐。元稹《莺莺传》:「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
《國語辭典》:师弟(師弟)  拼音:shī dì
1.师父和徒弟,老师和学生。如:「师弟二人下棋。」《西游记》第二六回:「镇元子正与唐僧师弟闲叙,闻报,即降阶奉迎。」
2.同一师门比自己年纪小或受业晚的男子。《水浒传》第五回:「我有一个师弟,见在东京大相国寺住持。」
3.指年龄比自己小的,老师的儿子。
《國語辭典》:师尊(師尊)  拼音:shī zūn
对老师的尊称。如:「徒儿就此叩别师尊,下山去了。」
《國語辭典》:师公(師公)  拼音:shī gōng
1.称老师的师父或父亲。《西游记》第一六回:「有两个徒孙,是他心爱之人,上前问道:『师公,你哭怎的?』」
2.厨师。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分茶酒店》:「凡分茶酒肆,卖下酒食品厨子,谓之『量酒博士、师公。』」也作「师工」。
3.台湾俗称道士为「师公」。
《國語辭典》:师兄(師兄)  拼音:shī xiōng
1.比自己早受业于同师门的人。《西游记》第一九回:「又与行者拜了,以先进者为兄,遂称行者为师兄。」《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次日,来道士到神乐观寻他的师兄去了。」也称为「师哥」。
2.老师的儿子若年纪比自己大,称为「师兄」。也称为「师哥」。
《國語辭典》:师祖(師祖)  拼音:shī zǔ
1.师法、效法。《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史臣曰》:「异轨同奔,递相师祖。」
2.祖师。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
3.称谓。称老师的父亲或师父的老师。《西游记》第一六回:「众僧道:『师祖来了。』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揖。』」
《国语辞典》:上师(上师)  拼音:shàng shī
藏语喇嘛的意译。但在汉语习惯上仅狭义的称自己依止的师父及传承上的祖师。
《國語辭典》:师伯(師伯)  拼音:shī bó
称谓。称老师的兄长或师兄。
分類: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