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40,分323页显示  上一页  211  212  213  214  215  217  218  219  22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拜觐
豹尾班
暴主
宝绶
八彩眉
恩允
凤邸
大皞
大鹿
帝扃
天军
天旆
天钺
天亶
唐明皇
《漢語大詞典》:拜觐(拜覲)
朝见君主或拜见长者。晋书·温峤传:“公自还輦轂,入辅朝政,闕拜覲之礼,简人臣之仪,不达圣心者莫不於邑。”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四郎:“向居 王屋山 下洞,今将往 峨嵋山 ,知叔到此,故候拜覲。”
《國語辭典》:豹尾班  拼音:bào wěi bān
皇帝的属车中有豹尾车,后以豹尾班比喻职位很高,可以在皇帝属车后面随行的人。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当日离豹尾班多时分,今日在狗腿湾行近远。」
《國語辭典》:豹尾车(豹尾車)  拼音:bào wěi chē
皇帝的属车,车上载朱漆竿,竿首缀豹尾,通常是车队中的最后一辆。汉。蔡邕〈独断下〉:「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法驾半之,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史。卷一四九。舆服志一》:「豹尾车,古者军正建豹尾。汉制,最后车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唐贞观后,始加此车于卤簿内,制同黄钺车。上载朱漆竿,首缀豹尾,右武卫队正一人执之。驾两马,驾士十五人。」
《漢語大詞典》:暴主
(1).暴虐的君主。管子·七臣七主:“暴主迷君非无心腹也,其所取舍非其术也。” 宋 秦观 《国论》:“若以功业言之,则 始皇 之英伟杰特又非 武帝 之可比也,然而万世之下号 始皇 为暴主,称 武帝 为贤君。”《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故 桀 、 紂 、 嬴政 、 杨广 ,所以称为暴主者,以其不行仁政而有损於民也。”
(2).泛指凶恶蛮横的人。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孩子﹞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漢語大詞典》:宝绶(寶綬)
帝王、皇后的印玺。 唐 令狐楚 《郑尚书贺册皇太后表》:“献宝綬于内朝,宣玉册于中禁。”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夏四月, 温 ( 徐温 )奉玉册,宝綬尊 隆演 ( 杨隆演 )即 吴王 位。”
《漢語大詞典》:八彩眉
旧谓命世圣人或帝王之眉。 前蜀 贯休 《古镜词上刘侍郎》诗:“不是十二面,不是百鍊金。若非八彩眉,不可輒照临。” 宋 晁端礼 《鹧鸪天》词:“八彩眉开喜色新,边陲来奏捷书频。”参见“ 八采 ”。
分類:圣人帝王
《漢語大詞典》:八采
亦作“ 八彩 ”。亦作“ 八綵 ”。
(1).八种彩色。 梁 沈约 《内典序》:“莫不龙章八采,琼花九色。”新唐书·南蛮传下·骠:“裙襦画鸟兽草木,文以八綵杂华。”
(2).孔丛子·居卫:“昔 尧 身修十尺,眉分八采。”后因以“八彩”指 尧 眉或形容帝王容颜。 宋 柳永 《御街行·圣寿》词:“九仪三事仰天颜,八彩旋生眉宇。” 清 邹容 《革命歌》:“但要救民登衽席,不须八彩与重瞳。”
(3).谓 隋 卢思道 作 北齐 文宣帝 挽歌十首,被采用八首。 唐 元稹 《重酬乐天》诗:“百篇书判从饶 白 ,八采诗章未伏 卢 。”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卢思道 ﹞时人称为‘八米卢郎’,‘米’字盖‘采’字之误也。十首中采八首耳。”参见“ 八米卢郎 ”。
《漢語大詞典》:恩允
称皇帝准许的敬词。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行将关税定额,陆续请减,未必不蒙恩允,国家断断不恃榷关所入,矧所损细所益大。”
《國語辭典》:凤邸(鳳邸)  拼音:fèng dǐ
帝王即位前的旧居。《旧唐书。卷三○。音乐志三》:「西京凤邸跃龙泉,佳气休光钟在天。」
《漢語大詞典》:大皞
亦作“ 大皞 ”。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即 伏羲氏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帝 大皥 ,其神 句芒 。” 郑玄 注:“ 大皥 , 宓戏氏 。” 陆德明 释文:“皥,亦作昊。”左传·昭公十七年:“ 大皞氏 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一本作“ 大皥 ”。
《漢語大詞典》:大鹿
(1).广大的山林。尚书大传卷一下:“五作十道,孝力为右,秋养耆老,而春食孤子,乃浡然《招》乐兴於大鹿之野。”
(2).谓领录天子之事。隶释·魏受禅表:“帝王遗事,义莫显於禪德,美莫盛於受终。故陈‘纳于大鹿’。”按,今本尚书·尧典作“大麓”。参见“ 大麓 ”。
《漢語大詞典》:大麓
犹总领,谓领录天子之事。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孔 传:“麓,録也。纳 舜 使大録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 刘昭 注引 汉 桓谭 新论曰:“昔 尧 试於大麓者,领録天子事,如今尚书矣。”一说为广大的山林。《淮南子·泰族训》:“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 高诱 注:“林属於山曰麓。 尧 使 舜 入林麓之中,遭大风雨不迷也。”
分類:总领帝王
《漢語大詞典》:帝扃
犹言皇帝宫阙。指朝廷。扃,门户。魏书·常景传:“虽縻爵帝扃,焉得而寧之?虽结珮皇廷,焉得而荣之?”
《漢語大詞典》:天军(天軍)
(1).帝王的军队。 唐 刘言史 《赋蕃子牧马》诗:“蕃落多晴尘扰扰,天军猎到 鸊鵜泉 。”
(2).称 太平天囯 的军队。《太平天囯时期的歌谣·随天军》:“幸得天军来,人人逐开颜。”《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洪杨带兵过瑶寨》:“众位原是天兄的兄弟姐妹,今受 清 妖压迫,贫苦不堪,天军当为报仇雪恨。”
(3).星名。晋书·天文志上:“羽林四十五星,在营室南,一曰天军,主军骑,又主翼王也。”
《漢語大詞典》:天旆
帝王仪仗中的旗帜。借指皇帝。 宋 李纲 《起居道君太上皇帝表》:“神京不守,坐失金汤。天斾啟行,越在草莽。”
《漢語大詞典》:天钺(天鉞)
天子所用大斧。书·牧誓“王左杖黄鉞” 孔颖达 疏引《太公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鉞。”后用以比喻帝王的兵威。 南朝 梁简文帝 《与魏东荆州刺史李志书》:“今皇师外扫,天鉞四临。”
《漢語大詞典》:天亶
《书·泰誓上》:“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蔡沉 集传:“亶,诚实无妄之谓。言聪明出於天性然也。”后因谓帝王的天性为“天亶”。明史·儒林传序:“﹝ 太祖 ﹞虽天亶英姿,而诸儒之功不为无助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我主天王长予九龄,予只知其天亶圣聪,目不再诵,十二三岁经史诗文无不博览。” 李大钊 《史观》:“即偶有重视王者、圣人、英雄、豪杰而崇之以为具有旋乾转坤的伟力神德者,亦皆认他们为聪睿天亶,崧生岳降,仰托神灵的庇佑以临治斯民。”
《國語辭典》:唐明皇  拼音:táng míng huáng
帝号。指唐代中兴君主李隆基。参见「李隆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