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压气(壓氣)
平息怒气。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怕一下子把你激恼了,打断了话头儿,所以才商量着不等你番,我就先番,好压下你的气去。”如:说几句好话给他压气。
《国语辞典》:灌救  拼音:guàn jiù
1.用水浇灭火苗,平息火灾。如:「这场大火在消防人员的全力灌救之下,终于被扑灭了。」
2.一种用药水灌入病人的肠胃,使其能排出有害物质,脱离危险的救治方法。
《国语辞典》:消火气(消火气)  拼音:xiāo huǒ qì
1.平息怒气。如:「王先生现正在气头上,我们还是等他消火气后,再去询问他吧!」
2.除去体内燥热的气息。如:「大热天走了那么远的路,我们先喝杯冰水消火气吧!」
《漢語大詞典》:略寝(略寢)
稍为平息。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自 汉 之初及其中兴,皆於金革略寝之后,然后凤闕猥閌,德阳并起。”
分類:稍为平息
《漢語大詞典》:平忽
平息,平静。 汉 王充 论衡·论死:“今夫妻死者寂寞无声,更嫁聚者平忽无祸,无知之验也。”
分類:平息平静
《國語辭典》:止戈为武(止戈為武)  拼音:zhǐ gē wéi wǔ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指合止戈二字为武字,因若止息干戈,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若乃五材并用,谁能去兵?七德兼施,止戈为武。」
《漢語大詞典》:豫寝(豫寢)
预先平息。 清 徐鼒 小腆纪年·清世祖顺治元年六月:“﹝ 姜曰广 ﹞疏曰:‘臣前见文武纷竞,既惭无术调和,近见逆案掀翻,又愧无能豫寝。’”
分類:预先平息
《漢語大詞典》:望峰息心
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南朝 梁 吴均 《与朱元思书》:“鳶飞戾天者,望峯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亦作“ 望岫息心 ”。南史·何点传:“ 豫章王 嶷 命驾造 点 , 点 从后门遁去。司徒 竟陵王 子良 闻之,曰:‘ 豫章王 尚望尘不及,吾当望岫息心。’” 明 袁宏道 《与管东溟书》:“猜嫌忽至,谤议遂成,足下深居避影,不肖亦望岫息心。”
《漢語大詞典》:危而不持
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國語辭典》:息事宁人(息事寧人)  拼音:xí shì níng rén
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后多指调停纷争,以使彼此相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三。滦阳续录五》:「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漢語大詞典》:熄讼(熄訟)
平息争议。 清 魏源 《〈大学〉古本叙》:“今虽熄讼,而补传未去,错简未復,则《大学》之谊不章。”
《国语辞典》:风休冰解(风休冰解)  拼音:fēng xiū bīng jiě
比喻化解平息。《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咱前日的事如风休冰解,休要疑惧。」
分类:化解平息
《国语辞典》:干戈载戢(干戈载戢)  拼音:gān gē zài jí
载戢,储藏存放。语本《诗经。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干戈载戢比喻战事停止平息,不再诉诸武力。《抱朴子。内篇。释滞》:「干戈载戢,繁弱既韬。」《旧五代史。卷一一八。世宗本纪五》:「即今南北才通,疆场甫定,是玉帛交驰之始,乃干戈载戢之初。」
《国语辞典》:解讼息争(解讼息争)  拼音:jiě sòng xí zhēng
化解争论,平息争执。如:「王老伯当了多年的里长,最善于解讼息争,替人排难解纷。」
《国语辞典》:馀波荡漾(馀波荡漾)  拼音:yú bō dàng yàng
事件结束后所留下的影响,暂时难以平息。如:「他们俩感情虽告结束,但还馀波荡漾,流言四起,其伤害之深,外人是无法了解的。」也作「馀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