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齿录(齒錄)  拼音:chǐ lù
1.列入、收录。《北史。卷六。齐世宗文襄帝本纪》:「请旧勋灼然未蒙齿录者,悉求旌赏。」
2.科举时代将同登一榜者的姓名、年龄、籍贯、三代汇刻成书,称为「齿录」。也称为「同年录」。
《漢語大詞典》:下殇(下殤)
人年龄在八至十一岁间死为下殇。仪礼·丧服:“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殤,十五至十二为中殤,十一至八岁为下殤,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丧。”《宋书·礼志二》:“今璽策咸秩,是成人之礼;羣后临哀,非下殤之制。” 唐 韩愈 《与李秘书论小功不税书》:“小功服最多,亲则叔父之下殤,与适孙之下殤,与昆弟之下殤。”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下殤用棺衣,自 史佚 始也。”
分類:年龄为下
《國語辭典》:高寿(高壽)  拼音:gāo shòu
1.长寿。《宋史。卷三一三。富弼等传。论曰》:「至于公忠宜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又皆享高寿于承平之秋。」。《三国演义》第二九回:「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
2.请问老人年龄的敬辞。如:「请问老伯今年高寿?」
《國語辭典》:年辈(年輩)  拼音:nián bèi
年龄和辈分。唐。韩愈 举钱徽自代状:「况时名年辈,俱在臣前。擢以代臣,必允众望。」宋。王谠《唐语林。卷一。言语》:「陆长源以旧德为宣武行军,司马韩愈为巡官,或讥年辈相悬。」
《國語辭典》:小相  拼音:xiǎo xiàng
1.傧相,辅助国君引导宾客的司礼官。《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尊称年轻的男子。《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差人道:『先生一向可同做南昌府的蘧家蘧小相儿相与?』」也称为「小相公」。
《漢語大詞典》:甲庚
科第与年龄。 元 杨弘道 《哭刘叔京》诗:“甲庚俱旧识,类聚不同方。”
分類:科第年龄
《漢語大詞典》:诸母(諸母)
(1).庶母。礼记·曲礼上:“诸母不漱裳。” 郑玄 注:“诸母,庶母也。” 孔颖达 疏:“诸母,谓父之诸妾有子者。”
(2).称与父亲同辈或年龄相近的妇女;老妇。史记·高祖本纪:“ 沛 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
(3).特指伯母、叔母。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诸母背我駡:健犊行破车。”
《國語辭典》:忘年交  拼音:wàng nián jiāo
不拘年岁行辈而结交为友。《南史。卷三三。何承天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也作「忘年之交」。
《漢語大詞典》:卑幼
指晚辈年龄幼小者。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此子眉目疏秀,进退不慑,惜其卑幼,可以劝学乎?” 宋 苏辙 《论禁宫酒札子》:“兼逐位尊长,爵齿并崇,多连宗字,而卑幼犯酒,不免取旨,若取旨而不行,则虽取何益?”
《國語辭典》:大男  拼音:dà nán
1.成年男子,称为「大男」。《管子。海王》:「终月大男食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
2.长子。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國語辭典》:弱小  拼音:ruò xiǎo
1.力量薄弱。《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太史公曰:「燕(北)〔外〕迫蛮貊,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閒,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
2.小孩、幼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匈奴颇杀人民,驱妇女弱小且千人去。」
《國語辭典》:大弟  拼音:dà dì
1.称谓。弟弟中排行最大者。
2.对朋友中年龄小于己者的亲切称呼。三国魏。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岂有恨哉!聊为大弟陈其苦怀耳。」《北齐书。卷三八。元文遥传》:「文遥尝谓思道云:『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
《漢語大詞典》:官年
具报官府的年龄。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实年官年:“士大夫叙官阀,有所谓实年、官年两説,前此未尝见於官文书。大抵布衣应举,必减岁数,盖少壮者欲藉此为求昏地;不幸潦倒场屋,勉从特恩,则年未六十始许入仕,不得不豫为之图。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或正在童孺,故率增抬庚甲有至数岁者…… 江 东提刑 李信甫 ,虽春秋过七十,而官年损其五,坚乞致仕,有旨官年未及,与之外祠。”
分類:官府年龄
《漢語大詞典》:齿序(齒序)
(1).按照年龄长幼所定的礼节。旧唐书·珍王諴传:“姻族闕齿序之义,舅姑有拜下之礼。”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冯皮匠》:“吾儕行规,不以齿序,惟财为雄。”
(2).年龄的次序。《水浒传》第五二回:“虽是军师严令,论齿序,他也是你哥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诚:“乃以齿序: 别驾 四十有一,为长; 诚 十六,最少; 訥 二十二,则伯而仲矣。”清史稿·定安亲王永璜传:“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
《漢語大詞典》:齿胄(齒胄)
指太子入学与公卿之子依年龄为序。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出龙楼而问竖,入虎闈而齿胄。” 李周翰 注:“公卿之子为胄子。言太子入学,以年大小为次,不以天子之子为上,故云齿胄。齿,年也。” 唐 韩愈 《贺皇帝即位表》:“爰自主鬯春宫,齿胄国学,孝友之美,实形四方。” 宋 徐铉 《文献太子挽歌词》之五:“綵仗清晨出,非同齿胄时。”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四:“太常丞 段顒 请国学五经博士各讲本经,以申横经齿胄之义,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