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流幽州

相关人物
共工


《尚书》卷三〈虞书·舜典〉~40~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尧本纪〉~28~
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尚书》及《大戴礼》皆作『幽州』。《括地志》云:『故龚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

例句

膺图受禅登明堂,共流幽州鲧死羽。 韩愈 永贞行

韩珩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代郡人,字子佩。为袁绍别驾。曹操计破袁尚,尚部将焦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背袁向曹,杀白马盟誓以胁众,独珩不从。曹操高其节,屡辟不至。卒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0 【介绍】: 十六国时后燕范阳涿人。卢玄从祖兄。后燕慕容宝之末,总摄部曲屯于海滨,杀其乡姻祖氏十余人,杀幽州刺史,自称征北大将军、幽州刺史,攻掠郡县。道武帝天兴三年派兵破之,获溥,送京师车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隋唐时襄州襄阳人,寓居京兆云阳,字子延。性刚愎不仁,勇攻战。善用槊。隋大业中以战功补虎贲中郎将,驻守涿郡。大业十二年起兵,取柳城、怀远等地,自称幽州总管。唐高祖武德元年归唐,赐姓李,封燕郡王。助唐败刘黑闼,任天节将军,镇守泾州。太宗贞观元年率兵反唐,入据幽州,后败逃至乌氏为左右所杀。
《國語辭典》:幽州  拼音:yōu zhōu
地名。古代九州之一,约今河北省一部分及辽宁省地。《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幽州。」
《漢語大詞典》:幽并
幽州 和 并州 的并称。约当今 河北 、 山西 北部和 内蒙古 、 辽宁 一部分地方。其俗尚气任侠。因借指豪侠之气。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三:“ 幽 并 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举子 尉迟匡 , 幽 并 耿概之士也。”金史·文艺传下·元好问:“歌謡慷慨,挟 幽 并 之气。”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排阁一少年,其气为 幽 并 。”参见“ 幽并儿 ”。
《漢語大詞典》:幽并儿(幽并兒)
古代 幽 并 二州多豪侠之士,故用以喻侠客。语出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借问谁家子? 幽 并 游侠儿。” 唐 杜甫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高生 跨鞍马,有似 幽 并 儿。” 朱琦 《狼兵收宁波失利书愤》诗:“迴军与角者为谁? 巴州 都士 幽 并 儿。”
分類:豪侠侠客
《國語辭典》:四裔  拼音:sì yì
四方边远的地方。《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禦螭魅。」《文选。班固。西都赋》:「原野萧条,目极四裔。」
《漢語大詞典》:幽蓟(幽薊)
幽州 和 蓟州 的并称。 唐 杜甫 《夏日叹》诗:“浩荡想 幽 蓟 ,王师安在哉。”
分類:幽州
《漢語大詞典》:捧土
东汉 初, 朱浮 为大将军 幽州 牧,负责讨定北边。 渔阳 太守抗命, 朱浮 写信给他说:“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 渔阳 而结怨天子,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 孟津 ,多见其不知量也。”见《后汉书·朱浮传》。后以“捧土”喻不自量力,或反用其意。 唐 李白 《北风行》:“ 黄河 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清 唐孙华 《过淮阴见数百人舁土置城下问之云河堤欲溃将以土塞城门》诗:“精卫衔石心已尽, 孟津 捧土谁能壅。”
《漢語大詞典》:并州儿(并州兒)
指北方边地的豪侠少年。 并州 、 幽州 为我国古代北方重镇,民风崇尚游侠,多勇义之士,故有此称。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借问谁家子, 幽 并 游侠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人为之歌曰:‘ 山公 时一醉,径造 高阳池 。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復能乘骏马,倒著白接䍦。举手问 葛彊 :何如 并州 儿?’…… 彊 是其爱将, 并州 人也。” 唐 李白 《少年行》之一:“经过 燕 太子,结託 并州 儿。”
《漢語大詞典》:奚养(奚養)
古 幽州 湖泊名。说文·艸部:“藪,大泽也。从艸数声。九州之藪: 杨州 具区 …… 幽州 奚养 。”周礼·夏官·职方作“貕养”,汉书·地理志上作“豯养”。故址在今 山东 莱阳县 东。参阅汉书·地理志上“ 琅琊郡 长广 ”注。
《国语辞典》:刘蕡下第(刘蕡下第)  拼音:liú fén xià dì
刘蕡,字去华,幽州昌平人,生卒年不详,唐代进士。性沉健善谋,通晓春秋,常言古代兴亡诸事,有救世之心。唐文宗年间,于举贤良对策时,极力劝谏皇帝诛杀权奸、宦官,惜不为皇帝赏识,遂落第。典出《新唐书。卷一七八。刘蕡传》。比喻考试不中,名落孙山。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刘蕡下第千年恨,范丹守志一生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