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郑州管城人,字应之。邵雍门人。笃信好学,为人挺劲不屈。官至学士。自布衣至为官,均以未尝有求于人、亦未尝假人言色为标榜,极为程颐所称许。
全宋文·卷一六六二
杨国宝,字应之,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吕公著外甥,邵雍门人。官至学士。与弟环宝安贫乐道,笃信好学,为程颐称许。见《伊川集》卷七《祭杨应之文》,《伊洛渊源录》卷七,《宋元学案》卷三三,《宋史翼》卷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0—1124 【介绍】: 宋衢州常山人,字彦舟。王汉之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历杭州、越州教授。哲宗元祐三年为太学博士。九年请外,通判卫州。入朝编《两朝鲁卫信录》。徽宗立,以荐召对,言“求言非难,听之难;听言非难,察而用之难”。拜吏部员外郎,充国史院编修官。擢中书舍人。崇宁元年,进给事中、吏部侍郎。二年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道削职知舒州。淮右饥,赈活万人。入党籍罢,旋知广州,为广南东路经略安抚。在广三年,颇著声迹。大观元年召赴阙,寻出知洪、滁等州。以疾提举明道宫。恬于仕进,每云“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官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
全宋文·卷二八六一
王涣之(一○六○——一一二四),字彦舟,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元丰二年,未冠登进士第,特补武胜军节度推官。元祐中为太学博士,通判卫州,入编修《两朝鲁卫信录》。徽宗立,召对,拜吏部员外郎,擢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崇宁初进给事中,除吏部侍郎。入党籍,解职出知舒、广、滁、杭、扬诸州。张商英引为给事中、吏部侍郎。复出守,知中山府,以疾提举明道宫。宣和六年卒,年六十五。著有文集三十卷。见程俱《王汉之墓铭》(《北山集》卷三○),《京口耆旧传》卷二,《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伯修,号闲乐。神宗熙宁间进士。知临安县。为监察御史,上言时政,帝善其言。以反对进士习律,出知宿迁县。哲宗元祐初,用苏轼荐,为秘书省校书郎。徽宗立,拜殿中侍御史,上疏为司马光讼冤,又论蔡京等为国之深患,请逐之于外。出知颍、庐、滑三州。坐党籍,监衡州酒税,又削官置郴州。与陈瓘齐名,时号“二陈”。有文集。
全宋诗
陈师锡,字伯脩,时称閒乐先生(《庄简集》卷一六《閒乐先生奏议序》),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民国《建阳县志》卷七)。知临安县,为监察御史。哲宗元祐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加秘阁校理,提点开封县镇。罢知解州,历知宣州,苏州。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俄出知颍、庐、滑三州。坐党论,监衡州酒,又削籍安置郴州。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全宋文·卷二○三一
陈师锡,字伯修,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熙宁进士。调昭庆军掌书记,郡守苏轼器之,倚以为政。知临安县,为监察御史。出知宿迁县。元祐初,以苏轼荐,入为秘书省校书郎,迁工部员外郎,加秘阁校理,提点开封县镇,罢知解州。以考功员外郎知宣州、苏州。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改考功郎中,出知颍、庐、滑三州。坐党论,监衡州酒,又削官置郴州,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祥符人,字持正。第进士。累官太常博士,治狱苛峻。迁江淮发运、陕西转运副使,知广、潭、庆州。哲宗绍圣中,召为卫尉、大理卿,迁工部侍郎。俄知开封府、瀛州、成都府。徽宗立,上书颇诋时政。后为南京留守,坐上书言事落职。入党籍,卒。
全宋文·卷二五七一
路昌衡,字持正,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起进士,元丰二年为太常博士,四年为开封府司录参军。八年为江淮发运。元祐元年为陕西转运副使,继知广州,徙荆南、潭州、庆州。绍圣中召为卫尉、大理卿,迁工部侍郎。元符元年以宝文阁待制知开封府。出知瀛州,徙永兴军,进直学士、知成都。徽宗朝,坐李清臣狱事,责居郢州。起知滁州、定州、复知开封府,徙南京留守。又坐前上书事,落职入党籍,卒。见《宋史》卷三五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双流人,字伯修。登进士第。为荣州推官。熊本经制梓夔,辟为干当公事。凡攻讨招袭,建南平诸城寨,皆出其画。以功擢提举秦凤路常平,徙两浙。徽宗时累官户部侍郎。建言陕西止输边粮于州,而令量取道里费助边籴,岁省籴价五百万,公私便之。后历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
全宋文·卷二二一三
宇文昌龄,字伯修,成都双流(今四川双流)人。举进士甲科,调荣州推官。熊本经制梓夔,辟昌龄干当公事,以功擢提举秦凤路常平,改两浙。神宗以司农寺图籍不肃,选官釐整,以昌龄为主簿,遂拜监察御史。历官尚书比部、吏部员外郎、京西转运副使、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直秘阁。后历知梓、寿州、河中府及邓、郓、青等州。徽宗立,召为刑部侍郎,徙户部,以宝文阁待制知开封府,历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宋史》卷三五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2—1127 【介绍】: 宋应天府谷熟人,字择之。神宗元丰间进士。授永州东安县令。徽宗时历任监察御史、尚书右丞等。与童贯议不合,落职知蕲州。久之,以显谟阁直学士知颍昌府,复为童贯所挤夺职。宣和中除侍读。曾上《备边御戎》十策,累官观文殿大学士。钦宗立,金兵犯京师,储粮列备以抗金。累拜太宰兼门下侍郎,旋罢。高宗建炎初起为大名尹、北道都总管,卒于任所。
全宋文·卷二八七一
徐处仁(一○六二——一一二七),字择之,应天府谷熟(今河南商丘东南)人。登元丰八年进士甲科,为东安县令。历宗正寺丞、监察御史、右正言、给事中。大观初迁尚书右丞,忤童贯落职。宣和中拜侍读,旋出知扬州。起尹应天、大名二府,特升观文殿大学士。靖康元年拜相,不半年罢为中太一宫使,退居乡里。次年卒,年六十六。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一,《宋史》卷三七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咸平人,字祖德。登进士第。神宗元丰中,历任大理评事、监察御史等。哲宗时,累官殿中侍御史。与杨畏合攻苏颂、刘挚、范纯仁,乞进用章惇、安焘、吕惠卿。章惇为相,擢侍御史,进刑部侍郎。后出知蔡州。卒年四十八。
全宋文·卷二三五四
来之邵,字祖德,开封咸平(今河南开封)人。登进士第,由潞州司理参军为刑部详断官。元丰中改大理评事,七年,御史中丞黄履荐为监察御史。哲宗时为太府丞,提举秦凤常平、利州成都路转运判官。入为开封府推官,复拜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绍圣初,章惇相,擢为侍御史,进刑部侍郎,以直龙图阁出知蔡州。卒,年四十八。《宋史》卷三五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常州晋陵人,字醇夫。胡宿从子。以荫登第,为编修敕令官。哲宗绍圣初,累进宝文阁待制。为熙河帅,遣将击羌郎阿章,皆败死,时转运判官秦希甫议弃湟、鄯州,宗回持不可。会徽宗弃鄯州,夺宗回职,知蕲州。因兄宗愈入元祐党籍,罢郡。后起知秦州,进枢密直学士,徙永兴军等。大观中卒,谥敏节。
全宋文·卷二一一一
胡宗回,字醇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宿从子。用荫登第,为编修敕令官、司农寺干当公事、京西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京东陕西转运使、吏部郎中。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坐系平民死,降集贤殿修撰、知随州,改秦州、庆州,复为待制。帅熙河,夺职知蕲州。还,为待制。历庆、渭、陈、延、澶。以兄入党籍罢郡。未几录其坚守湟、鄯之议,起知秦州。进枢密直学士,徙永兴、郑州、成德军,复坐事去。大观中卒,赠银青光禄大夫。《宋史》卷三一八有附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郭时亮,字明仲(《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五《晋祠题名》)。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为定州教授、颍州团练推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二)。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为河东路提举常平。四年,权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事(同上书卷四九二)。元符元年(一○九八),召为秘阁校理(同上书卷五○一)。二年,权发遣河东转运副使(同上书卷五○五)。
全宋文·卷二二三八
郭时亮,临江军新淦(今江西新干)人。熙宁六年登进士第。元丰中知繁昌县、充定州州学教授。后为海州通判、河东转运副使等。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一,《栾城集》卷二九,道光《福建通志》卷九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字敦礼。神宗熙宁三年进士第一。哲宗绍圣中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性狠愎,喜谀附,尝密言王圭于册立时有异论,圭遂追贬。坐举王回出知济州,徙洪州,以牟利黩货闻。曾布引为吏部,布罢而出知定州。徽宗政和末卒。
全宋诗
叶祖洽,字敦礼,邵武(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集贤殿校理。三年,提点淮南西路刑狱(同上书卷三九一、四一四)。七年,知海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六)。绍圣中,入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济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八)。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以曾布荐,为吏部侍郎(《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四三)。布罢,黜提举建州武夷山冲佑观(同上书职官六七之三八)。久之,起知洪州,改亳州。政和末,卒。《宋史》卷三五四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二七一
叶祖洽,字敦礼,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熙宁三年策进士第一,签书奉国军判官,判登闻鼓院,知湖州。元祐中历职方、兵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进礼部郎中。因对策讪及宗庙,出提点淮西刑狱。七年知海州。绍圣中入为左司郎中,起居郎,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权吏部尚书。元符二年出知济州,徙洪州,改瀛州。崇宁元年入为尚书吏部侍郎,旋罢,为集贤殿修撰,提举建州武夷山冲佑观,出知定州。大观元年十二月再知洪州,改亳,加徽猷阁直学士。政和末,卒。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职官六七之三八,《宋史》卷三五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葛次仲(一○六三~一一二一),字亚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四),调海陵县尉,迁吉州州学教授,提举京西南路常平,除国子司业兼嘉王侍讲。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除直龙图阁、提举中太一宫专讲事(《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三一)。宣和元年(一一一九),除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同修国史,升翊善。二年,除大司成,致仕。三年,卒,年五十九。有集句诗三卷,已佚。事见《丹阳集》卷一五《太中大夫大司成葛公行状》。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永丰人,字梦授。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历知穰县。哲宗元祐六年,召为监察御史,疏言苏轼指斥先帝,出为湖北转运判官,改知临江军。绍圣初,复为监察御史,极力斥去议主元祐者。历迁侍御史,坐事出知兴国军,徙江州。徽宗即位,召为左谏议大夫,极言蔡京、蔡卞过恶,迁户部侍郎。卒年六十九。
全宋诗
董敦逸,字梦授,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清同治《永丰县志》卷一五)。历知穰县、弋阳县。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召为监察御史,以事出为湖北转运判官,改知临江军、兴国军、江州。元符三年(一一○○),知荆南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一)。召为左谏议大夫,迁户部侍郎,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三五五有传。
全宋文·卷一七六二
董敦逸,字梦授,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嘉祐八年进士及第,历知穰、弋阳县、梓州转运判官。元祐六年,召为监察御史。弹奏程颐,又论苏轼、苏辙谤毁先帝、违拒君命,乞减杀「川党」太盛之势。坐中伤大臣,元祐八年罢,出为湖北运判。绍圣初,复除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左司谏、侍御史,凡议论主元祐者斥去之。后以谏废孟后,迕哲宗意,四年末,出知兴国军,徙江州。徽宗即位,加直龙图阁、知荆南,召入为左谏议大夫,极言蔡京、蔡卞过恶。迁户部侍郎,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三五五有传,又见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江陵人,字士宣,一字君益。唐介子。神宗熙宁中以辟召为司农管勾文字、管当公事。从曾孝宽使河东,还奏利害以闻,擢湖南转运判官。因事免归。哲宗元祐中起知齐州,以文彦博荐加集贤修撰,帅荆南,转湖北转运使,讨降杨晟秀。官终知颍昌府。
全宋文·卷一七四九
唐义问,字士宣,江陵府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介次子。熙宁中以辟召为司农管勾文字,从曾孝宽使河东,还奏事,擢湖南转运判官。元祐中,起知齐州,提点京东刑狱,河北转运副使。文彦博荐,加集贤殿修撰,帅荆南,后拜湖北转运使。进直龙图阁,知广州。章惇秉政,贬舒州团练副使。久之,复故官,建中靖国元年知颍昌府,卒。《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孙鳌抃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一四
孙鳌抃,字才父,扬州(治今江苏扬州)人。熙宁间为宋城县尉。熙宁八年差秀州司法参军,改熙河路市易司干当公事。崇宁大观间,累迁朝散大夫、直龙图阁、提举成都府等路茶事、兼陕西等路买马监牧公事。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一六、职官四三之四九、四三之八六、四三之九○,李复《潏水集》卷六,慕容彦逢《摛文堂集》卷七,《兰亭考》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5—1127 【介绍】: 宋开封人,字嵇仲。少喜言兵,以荫补兰州录事参军。历知襄城、陈留县及舒、海、泰州。徽宗大观中,为开封少尹,赐进士出身。再知海州,镇压宋江起义军。后知济南府、青州。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下,领南道都总管,与子张伯奋、张仲熊领三万人勤王,转战至京师,进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与金兵力战受伤。京师陷,从二帝北上,绝食,至白沟扼吭而死。谥忠文。
全宋诗
张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嵇仲,永丰(今江西广丰)人。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历知襄城、陈留县,安肃军,舒、海、泰三州。徽宗大观中,为开封少尹。四年(一一一○),赐进士出身(明嘉靖《永丰县志》卷一)。历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给事中。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移宣州、济南府,以功进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金人南下,知邓州兼邓州南道都总管,帅兵入援京师,擢签书枢密院事。翌年,随徽、钦二帝入金,道中绝食而死,年六十三。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文。事见《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六,《宋史》卷三五三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九一三
张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稽仲,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耆孙。少喜言兵,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历知襄城、陈留县,舒、海、泰州。大观中为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以献文召试,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之,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中书舍人、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复为京所忌,再知海州,降宋江,徙知济南府、青州。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徙邓州,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与二子领兵转战入卫,进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开封陷,父子犹力战。建炎元年五月,与徽宗等被俘而北,至白沟扼吭而死,年六十三。谥文忠。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朱熹《旌忠悯节庙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宋史》卷三五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