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行六度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行位五品之一。(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术语)观行位五品之一。(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布萨犍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Pos!adhakhan!d!a,犍度为篇聚之名,律中集布萨之法于一处,谓之布萨犍度。四分律二十犍度中谓之说戒犍度。说戒者就其作法而名,布萨者就其功能而名耳。
(术语)Pos!adhakhan!d!a,犍度为篇聚之名,律中集布萨之法于一处,谓之布萨犍度。四分律二十犍度中谓之说戒犍度。说戒者就其作法而名,布萨者就其功能而名耳。
尼犍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Bhiks!un!i^-khan!d!a,四分律二十犍度之一。明比丘尼戒律之篇章名。犍度有聚之义,蕴之义。篇章之异名也。
(术语)Bhiks!un!i^-khan!d!a,四分律二十犍度之一。明比丘尼戒律之篇章名。犍度有聚之义,蕴之义。篇章之异名也。
皮革犍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Carmavastuskhanda,四分律所说。二十犍度之一。明皮屐,皮卧具等之制戒者。
(术语)Carmavastuskhanda,四分律所说。二十犍度之一。明皮屐,皮卧具等之制戒者。
北度
【佛学大辞典】
(杂语)师居北位度弟子,弟子而北作礼,即师弟之礼,谓为北度。智者别传上曰:「导以律仪,摄以北度。」
(杂语)师居北位度弟子,弟子而北作礼,即师弟之礼,谓为北度。智者别传上曰:「导以律仪,摄以北度。」
巧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之观法,谓之拙度。故菩萨之观法。谓之巧度。度者梵语波罗蜜,渡生死之一切行法也。
(术语)小乘之观法,谓之拙度。故菩萨之观法。谓之巧度。度者梵语波罗蜜,渡生死之一切行法也。
必至灭度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愿,又名證大涅槃之愿。往生净土,即誓必到达涅槃之大果也。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愿,又名證大涅槃之愿。往生净土,即誓必到达涅槃之大果也。
衣犍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犍度为梵语Khad!n!a,译曰蕴聚等。以名经论之篇章。四分律有二十犍度,说法衣之篇章,称为衣犍度。
(术语)犍度为梵语Khad!n!a,译曰蕴聚等。以名经论之篇章。四分律有二十犍度,说法衣之篇章,称为衣犍度。
印度
【佛学大辞典】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腊India(国名),Indus(河名),旧称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新称印度,印特伽,译曰月。西域记二曰:「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中略)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慈恩传二曰:「印特伽国,谓印度也。」是月之名与Indu混也。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腊India(国名),Indus(河名),旧称身笃,身毒,贤豆,天竺等。新称印度,印特伽,译曰月。西域记二曰:「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云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者,唐云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中略)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慈恩传二曰:「印特伽国,谓印度也。」是月之名与Indu混也。
印度佛教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印度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众圣点记之说,可知为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度一圆之地,其被教化之最厚者,为室罗伐底,与摩揭陀之二地域。据小乘之传说,释尊住室罗伐悉底时最多,据大乘之记录,则常住摩揭陀。此两国在释尊时代,为东西之两大国,在印度中,为最枢要之地域,及佛化之密被两国,其为事实,可断言也。释尊为迦毗罗城主净饭大王之太子,降诞于蓝毗尼园,成正觉于尼连禅河畔,以波罗奈国鹿野苑为初转法轮之地,其后游行各处,为人天洒甘露之法雨,遂以八十岁为一期,于拘尸那揭城边娑罗双树林间,寂然入于泥洹,是为佛教开立之初元。佛陀入灭后未几,摩诃迦叶与阿难等,共于摩揭陀国七叶树窟,行第一回之结集。阿阇世王厚遇之,使大法得合,此在原始之佛教史上,亦为重要之事实。自是以后,至阿育王出世之间,记传之说各异,南方传谓其中间年次为二百十馀年,北方传谓为百馀年。北方传明迦叶以下五师之传灯,南方传亦举优波离以下五师之相承。或有谓阿育王有达磨阿育与迦罗阿育之二人,欲调和南北所传之乖离者。或有谓阿育王之第三结集,与吠舍釐城之第二结集,实为一事复传者。此一段史乘,在佛教史上,最为黑闇不明,然阿育王出世,为西历纪元前第三世纪之中叶,可据泰西学者之考證而明之。佛教于此时代,始大发展。王派遣传道僧,亘东西两大陆,活动颇极盛观,彼末田地入迦湿弥罗,开萨婆多部之愿,当在此时,摩哂陀游锡于锡兰。或亦在此时。据北方所传谓育王时上座大众二部分裂,南方所传,无此记载。但无论如何,阿育王尽力于佛教之效绩,实为不可掩者,印度之佛教,以此时传播四方,且至开南北佛教之基。阿育王没后,约经三百年,至迦腻色迦王出世之间,为史家所谓小乘二十部分裂时代,阿育王时代分裂之上座大众两部,其兴废之迹,于此可考。大众部之佛教,似与阿育王统同其消长,大体自中印度涉南印度而流行,其盛时在阿育王时代并王殁后百馀年间,上座部之佛教,以末田地之罽宾开教为始,其教线不在中印度。似常以北方迦湿弥罗为中坚。就时代言之,上座部于中印度大众部佛教亡灭时代,渐接兴隆之机运,阅百馀年,至迦腻色迦王出现,于是见婆沙结集之盛事,迦腻色迦王之出现,在西历纪元第一世纪之末,王亦力图佛教兴隆。有名之大毗婆沙,编纂于此时代。胁,世友,法救,妙音,觉天,那迦斯那,马鸣等之杰僧,亦与此王前后辈出,教学上呈空前之伟观,迦腻色迦王观后之佛教,主传播于犍驮罗以北之中央亚细亚,西历纪元二三世纪顷,从此地大输入佛曲于支那。当时中印度地方全为他教徒所占。西历纪元第三世纪之初,龙树出现,复兴前已湮没之大众部佛教,于引正王保护下,以憍萨罗国为中心,宣布中观佛教,至其弟子提婆,更扩张教线于中印度,对抗外道,举破邪之实。同时又有鸠摩逻多,诃梨跋摩等诸论师,于咀叉始罗,朅盘陀,疏勒等地方,施教化。降及西纪第五世纪之初,笈多王统之毗讫罗摩阿迭多王时,有无著世亲兄弟出,专以阿踰陀国为中心,鼓次瑜伽佛教,同时迦湿弥罗国,有塞建地罗,僧伽跋陀罗等英才,相次而兴,宣提毗婆沙之教义,世亲以后,继承其教法者,有德慧,安慧,护法,难陀,亲胜,火辨,德光,无垢友等。其中护法于西纪第六世纪之中叶出世,以摩揭陀为中心,弘宣世亲之教系。得尸罗阿迭多王之归依,住那烂陀寺,亦大于中印度师子吼。后世称之为那烂陀寺隆盛时代。同时又有陈那,天主,清辩,智光之徒,鼓扬龙树之教系,又大发挥因明之精髓。于印度佛教史上,称为掉尾之隆运。尔后未机,佛教为印度教所蹂躏,至西历一千年回教又侵入印度,佛教遂殆绝迹。要之印度为佛教之发生地,故大小半满权实显密等各种教理,悉有其萌芽,固勿论,而佛灭五六年百年间,小乘教隆盛时代,既生本末二十部之分立,相次出发智,六足,婆沙等之绚烂作物,对于宇宙及人生之原始的考察,殆达于其极,及龙树提婆出世,始启大乘教勃兴之机运,中观佛教,为其丰富之著述所发挥,已无遗憾。寻而无著世亲,鼓吹瑜伽佛教,印度之大乘,于是生空有二宗之别,他日于支日本等,作一乘三乘两宗之基。其中龙树提婆所唱者,为大众部的,可认为说假部一说部等之发展。无著世亲主张者,为是座部的,可认为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之发展。亲光之佛地经论四,谓声闻藏于佛去世百年已后,即分多部,而菩萨藏千岁已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诤,千岁已后,乃兴空有二种之异论。又最胜子之瑜伽师地论释,谓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有龙猛菩萨,提婆菩萨,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百论等。以除彼之有见。然由是众生复著于空见,故无著菩萨,事大慈尊,请说瑜伽师地论,显遍计所执为情有理无,依他圆成为理有情无,观此可知印度之佛教,一方带理论的倾向,鹜深远之思索。又一方守戒律,立意实践修道,为上座部之一派,现今锡兰,缅甸,暹罗等流播之南方佛教即是,与支那日本等流布之北方教思索的,大异其趣。
(杂语)印度为佛陀之降诞地,占佛教史上最重要之地位。佛陀释迦牟尼开佛教,距今几何年,东西学者,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其入灭时,则据众圣点记之说,可知为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六年。佛陀成道后四十五年间之行化,以摩揭陀,室罗伐悉底,为中心,而润泽憍赏弥,拘尸揭罗,吠舍厘等中印度一圆之地,其被教化之最厚者,为室罗伐底,与摩揭陀之二地域。据小乘之传说,释尊住室罗伐悉底时最多,据大乘之记录,则常住摩揭陀。此两国在释尊时代,为东西之两大国,在印度中,为最枢要之地域,及佛化之密被两国,其为事实,可断言也。释尊为迦毗罗城主净饭大王之太子,降诞于蓝毗尼园,成正觉于尼连禅河畔,以波罗奈国鹿野苑为初转法轮之地,其后游行各处,为人天洒甘露之法雨,遂以八十岁为一期,于拘尸那揭城边娑罗双树林间,寂然入于泥洹,是为佛教开立之初元。佛陀入灭后未几,摩诃迦叶与阿难等,共于摩揭陀国七叶树窟,行第一回之结集。阿阇世王厚遇之,使大法得合,此在原始之佛教史上,亦为重要之事实。自是以后,至阿育王出世之间,记传之说各异,南方传谓其中间年次为二百十馀年,北方传谓为百馀年。北方传明迦叶以下五师之传灯,南方传亦举优波离以下五师之相承。或有谓阿育王有达磨阿育与迦罗阿育之二人,欲调和南北所传之乖离者。或有谓阿育王之第三结集,与吠舍釐城之第二结集,实为一事复传者。此一段史乘,在佛教史上,最为黑闇不明,然阿育王出世,为西历纪元前第三世纪之中叶,可据泰西学者之考證而明之。佛教于此时代,始大发展。王派遣传道僧,亘东西两大陆,活动颇极盛观,彼末田地入迦湿弥罗,开萨婆多部之愿,当在此时,摩哂陀游锡于锡兰。或亦在此时。据北方所传谓育王时上座大众二部分裂,南方所传,无此记载。但无论如何,阿育王尽力于佛教之效绩,实为不可掩者,印度之佛教,以此时传播四方,且至开南北佛教之基。阿育王没后,约经三百年,至迦腻色迦王出世之间,为史家所谓小乘二十部分裂时代,阿育王时代分裂之上座大众两部,其兴废之迹,于此可考。大众部之佛教,似与阿育王统同其消长,大体自中印度涉南印度而流行,其盛时在阿育王时代并王殁后百馀年间,上座部之佛教,以末田地之罽宾开教为始,其教线不在中印度。似常以北方迦湿弥罗为中坚。就时代言之,上座部于中印度大众部佛教亡灭时代,渐接兴隆之机运,阅百馀年,至迦腻色迦王出现,于是见婆沙结集之盛事,迦腻色迦王之出现,在西历纪元第一世纪之末,王亦力图佛教兴隆。有名之大毗婆沙,编纂于此时代。胁,世友,法救,妙音,觉天,那迦斯那,马鸣等之杰僧,亦与此王前后辈出,教学上呈空前之伟观,迦腻色迦王观后之佛教,主传播于犍驮罗以北之中央亚细亚,西历纪元二三世纪顷,从此地大输入佛曲于支那。当时中印度地方全为他教徒所占。西历纪元第三世纪之初,龙树出现,复兴前已湮没之大众部佛教,于引正王保护下,以憍萨罗国为中心,宣布中观佛教,至其弟子提婆,更扩张教线于中印度,对抗外道,举破邪之实。同时又有鸠摩逻多,诃梨跋摩等诸论师,于咀叉始罗,朅盘陀,疏勒等地方,施教化。降及西纪第五世纪之初,笈多王统之毗讫罗摩阿迭多王时,有无著世亲兄弟出,专以阿踰陀国为中心,鼓次瑜伽佛教,同时迦湿弥罗国,有塞建地罗,僧伽跋陀罗等英才,相次而兴,宣提毗婆沙之教义,世亲以后,继承其教法者,有德慧,安慧,护法,难陀,亲胜,火辨,德光,无垢友等。其中护法于西纪第六世纪之中叶出世,以摩揭陀为中心,弘宣世亲之教系。得尸罗阿迭多王之归依,住那烂陀寺,亦大于中印度师子吼。后世称之为那烂陀寺隆盛时代。同时又有陈那,天主,清辩,智光之徒,鼓扬龙树之教系,又大发挥因明之精髓。于印度佛教史上,称为掉尾之隆运。尔后未机,佛教为印度教所蹂躏,至西历一千年回教又侵入印度,佛教遂殆绝迹。要之印度为佛教之发生地,故大小半满权实显密等各种教理,悉有其萌芽,固勿论,而佛灭五六年百年间,小乘教隆盛时代,既生本末二十部之分立,相次出发智,六足,婆沙等之绚烂作物,对于宇宙及人生之原始的考察,殆达于其极,及龙树提婆出世,始启大乘教勃兴之机运,中观佛教,为其丰富之著述所发挥,已无遗憾。寻而无著世亲,鼓吹瑜伽佛教,印度之大乘,于是生空有二宗之别,他日于支日本等,作一乘三乘两宗之基。其中龙树提婆所唱者,为大众部的,可认为说假部一说部等之发展。无著世亲主张者,为是座部的,可认为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之发展。亲光之佛地经论四,谓声闻藏于佛去世百年已后,即分多部,而菩萨藏千岁已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诤,千岁已后,乃兴空有二种之异论。又最胜子之瑜伽师地论释,谓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著有见。有龙猛菩萨,提婆菩萨,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百论等。以除彼之有见。然由是众生复著于空见,故无著菩萨,事大慈尊,请说瑜伽师地论,显遍计所执为情有理无,依他圆成为理有情无,观此可知印度之佛教,一方带理论的倾向,鹜深远之思索。又一方守戒律,立意实践修道,为上座部之一派,现今锡兰,缅甸,暹罗等流播之南方佛教即是,与支那日本等流布之北方教思索的,大异其趣。
自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度自身也。(参见:自调)
(术语)唯度自身也。(参见:自调)
自恣犍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十犍度之一。(参见:犍度)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二十犍度之一。
(术语)二十犍度之一。(参见:犍度)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二十犍度之一。
犍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Skandha,巴Khandha,又作乾度。译曰聚,蕴,积,藏,结,节。论律中篇章之名。南山戒疏一下曰:「受法戒法,各别聚处,名为犍度。」法砺四分律疏七本曰:「西音犍度,此方称聚,诸法之中当分说故称为聚,而存梵音总为犍度。」饰宗记七本曰:「西音犍度者,梵音塞犍陀。或云塞犍图,此翻为蕴,蕴即聚也。」玄应音义四曰:「犍度,此言讹也,正音娑犍图,此云聚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梵语犍度,此云法聚,即篇品之名。」演密钞五曰:「犍度云藏。」【又】婆薮槃豆法师传曰:「八伽兰他Grantha,即此间云八乾度。伽兰他,译为结,亦曰节。谓义类各相结属,故云结。又摄义令不散,故云结。义类各有分限,故云节。」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聚、蕴、结等,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节之义。
(术语)Skandha,巴Khandha,又作乾度。译曰聚,蕴,积,藏,结,节。论律中篇章之名。南山戒疏一下曰:「受法戒法,各别聚处,名为犍度。」法砺四分律疏七本曰:「西音犍度,此方称聚,诸法之中当分说故称为聚,而存梵音总为犍度。」饰宗记七本曰:「西音犍度者,梵音塞犍陀。或云塞犍图,此翻为蕴,蕴即聚也。」玄应音义四曰:「犍度,此言讹也,正音娑犍图,此云聚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梵语犍度,此云法聚,即篇品之名。」演密钞五曰:「犍度云藏。」【又】婆薮槃豆法师传曰:「八伽兰他Grantha,即此间云八乾度。伽兰他,译为结,亦曰节。谓义类各相结属,故云结。又摄义令不散,故云结。义类各有分限,故云节。」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聚、蕴、结等,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节之义。
自调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自调项。
(术语)同自调项。
自调自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自调项。
(术语)同自调项。
自调自净自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自调项。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自调)
(术语)同自调项。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自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