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八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也。波罗夷译作断头,又作弃,谓犯此罪者,弃于佛法之边外也。楞严经八曰:「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同长水疏曰:「梵云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者永弃佛法边外,犹如死尸,大海不受,故名为弃。」(参见:八波罗夷)
【佛学常见辞汇】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摈弃于佛法的门外。
三弃罗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声明学处五经中第四经之称。(参见:毗加罗)
尸弃
【佛学大辞典】
(佛名)S/ikhin,又作式,式弃,式诘。大论作罽那尸弃。旧俱舍十三作剌那尸弃Ratnas/ikhin,新俱舍十八作宝髻增一阿含经四十四作式诘。优婆塞戒经作宝顶。本行经作螺髻。有二佛:一、值遇释迦佛初阿僧祇劫满之佛也。大论四曰:「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罽那尸弃,为初僧祇。」二、过去七佛中之第二佛也。同九曰:「贤劫之前第三十一劫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中略)贤劫中有四佛。(中略)四名释迦牟尼。」华严疏钞十六上曰:「尸弃亦云尸弃那,此云持髻。」梵网述记上曰:「尸弃亦名式,此云胜,亦名最上。」增一阿含经四十四曰:「式诘。」【又】大梵天王之名。译曰顶髻或火,以入火光定而断欲惑也,又以此天为劫末大火灾之顶上也。智度论一曰:「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式弃。」法华文句二曰:「尸弃者此翻为顶髻,又外国唤天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然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两人。依释论正以尸弃为王,今经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法华玄赞二曰:「尸弃者火灾顶,即初禅主,火灾之灾顶故。」
尸弃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参见:尸弃)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七佛中的第二尊佛。
【三藏法数】
梵语尸弃,华言火,又云持髻。谓无分别智最为尊上,处于心顶也。过毗婆尸佛三十劫后,而成正觉。(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谓为众智之本也。)
尸弃那
【佛学大辞典】
(佛名)(参见:尸弃)
尸弃毗
【佛学大辞典】
(佛名)乐神名。慧琳音义十二曰:「尸弃毗,音乐天名也,部属东方持国天王也。」
不可弃
【佛学大辞典】
(人名)小乘化地部之祖,传说生时母弃之井中,父救之,故名。初为婆罗门,通外道之诸义,后入于佛教。
四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比丘之四波罗夷罪谓之四弃。以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边外故也。(参见:波罗夷)。楞严经七曰:「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
般遮尸弃
【佛学大辞典】
(人名)Pan^cas/ikhin,仙人名。译曰五顶,五髻。唯识述记一末曰:「婆罗痆斯国有婆罗门,名摩纳缚迦,此云儒童。其儒童子名般遮尸弃,此言五顶,顶发五旋,顶有五角。」慧琳音义二十六曰:「般遮尸,此云五髻。」
舍家弃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家沙门之行法也。即离妻子眷属之爱著五欲之色味,而出家发心也。无量寿经下曰:「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陈弃药
【佛学大辞典】
(饮食)又云腐烂药。南山旧律家依僧祇四分所说谓为大小便,义净新律家依有部律谓为人所遗弃之医药。僧祇律四曰:「若被毒,医言应服大便汁。若自己许不须复受,若他许者当受。比丘病,医言当服小便者,不得取初后,应取中。若自己许承取即名受,若在地及他许当受。」四分律四十二曰:「尔时比丘病毒,医教服腐烂药。若是已腐烂药堕地者,应以器盛水和之,漉受然后服;若未堕地者,以器受之水和漉服之,不须受。」业疏三曰:「腐烂药者,世所同弃而实可收,即大小便也。有本说云陈弃药者,谓世间煮残渣滓可弃者,取重煮之,得疗即止。何须问本?」同济缘记曰:「腐烂制中有二释:初释中,小便治劳,大便解热,名黄龙汤。次释,则通众药,人所不用,故云陈弃。即腐烂异名。」义净师极斥之。寄归传三曰:「自有方处鄙俗久行,病发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便用猪粪猫粪,或堈盛瓮贮。号曰龙汤,虽加美名,秽恶斯极。(中略)陈弃之言,即是陈故所弃之药,意在省事,仅可资身。上价自在开中,啖服实成非损。梵云晡堤木底鞞杀社。晡提是陈,木底是弃,鞞杀社,译之为药,是陈弃药也。律开大便小便,乃是犊粪牛尿。(中略)正量部中说其陈弃,既是部别不可同斯。了论虽复见文。元非有部所学。」巴Pu%timutta(mu%tra)-bhesahjja(粪便药)。梵(义净)Pu%timukti-bhes!ajya(陈弃药)。
弃老国
【佛学大辞典】
(地名)杂宝藏经一曰:「佛言:过去久远,有国名弃老,彼国土中,有老人皆远驱弃(云云)。」记一大臣置老父于密室,由老父之智救国难之说话。
吃弃罗
【佛学大辞典】
(物名)Khakkhara,锡杖之梵名。寄归传四曰:「言锡杖者,梵云吃弃罗,即是鸣声之义。」
罽那尸弃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释迦修行中出初僧祇满位之佛名。智度论四曰:「从过去释迦文佛到罽那尸弃,为初阿僧祇。」旧俱舍十三作「刺那尸弃。」新婆沙一百七十七,新俱舍十八作「宝髻。」优婆塞戒经一作「宝顶。」菩萨本行经作「螺髻。」玄应音义九曰:「罽那居例切,秦言宝积,经本或作刺那,力达切。」梵Ratnas/ikhin。
八弃戒──尼八弃戒
【三藏法数】
(出楞严义海)
梵语尼,华言女。弃,却也。谓尼犯此八罪,弃却于佛法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三、淫〕,淫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著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
〔四、妄〕,妄乃虚妄不实也。谓尼隐覆实事,虚言诳他,是故为众所弃也。
〔五、触〕,触即触著。谓尼若与男身相触,起染欲心,是故为众所弃也。
〔六、八〕,八者,八事也。谓尼与染心男子,两手相捉,或捉其衣,或同入屏处,或屏处共坐,或共语,或共行,或相倚,或与相期。犯此八事,是故为众所弃也。(屏处者,僻静处也。)
〔七、覆〕,覆即遮覆也。谓尼与大众说戒作法之时,遮覆他罪,不肯对众陈露,是故为众所弃也。
〔八、随〕,随即依也。谓尼于大僧众中,未与作共住法,而随彼共住,是故为众所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