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06,分408页显示 上一页 390 391 392 393 394 396 397 398 399 下一页
张锡鸿
张元济(字 筱斋 号 菊生 )
张启藩
张濂
张相文(字 蔚西 号 沌谷 )
张称达(字 季旷 号 二谷老人 )
张继良
张一麟(字 仲仁 号 公绂、民佣、大圜居士、红梅阁主、召全国 )
张树筠(字 莲塘 号 相臣 )
张瑞芬
张隽(字 啸侪 )
张鸿(名 澄 字 隐南 号 璚隐、燕谷老人 )
张鹤龄(字 长儒、长孺 号 啸圃、筱圃 )
龚春台( 章年、张章年 )
其它辞典(续上)
张致安张锡鸿
张元济(字 筱斋 号 菊生 )
张启藩
张濂
张相文(字 蔚西 号 沌谷 )
张称达(字 季旷 号 二谷老人 )
张继良
张一麟(字 仲仁 号 公绂、民佣、大圜居士、红梅阁主、召全国 )
张树筠(字 莲塘 号 相臣 )
张瑞芬
张隽(字 啸侪 )
张鸿(名 澄 字 隐南 号 璚隐、燕谷老人 )
张鹤龄(字 长儒、长孺 号 啸圃、筱圃 )
龚春台( 章年、张章年 )
人物简介
维基
张致安,贵州遵义人,清末地方官员,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三甲一百九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官湖南永定县知县。
人物简介
维基
张锡鸿,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25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字筱斋,号菊生,男,浙江海盐人,中国出版家,为宋朝张九成的裔孙。张元济出生于名门望族,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任刑部主事,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甲午战争后,积极投身维新运动,组织陶然亭集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北京创办溪学堂。戊戌变法时,被徐致靖推荐给光绪帝,变法失败后被清廷革职,任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元济投资上海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倡议设立编译所,聘蔡元培为所长,主持编定教科书,并延请夏曾佑编《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张元济长期主持商务印书馆,后来任董事长。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一文评价:“张先生把商务看成是他的终生事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张元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次年,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8月14日于上海逝世。上海福寿园内有其铜像。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启藩,安徽省泗州直隶州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二甲53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张相文(1866-1933),字蔚西,号沌谷。宿迁泗阳人。在上海南洋公学、北京大学等长期任教。
人物简介
维基
张称达(1866年—1939年),字季旷,号二谷老人,湖南永绥(今属吉首)人。清末进士,书画家。清同治五年(1866年),张称达生于永绥厅城。幼年家贫,苦读进学,在辰州考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殿试,位列三甲一百四十一名。辛亥革命后,张称达回归故里。民国二年(1913年),在县城创办务正小学,后因生计日绌,只身去常德以卖字和授徒为生,后患风症返回。张称达工诗文,善书画,字体苍劲,别具一格。晚年仰慕唐代李昌谷和宋代黄山谷,遂自号“二谷老人”,并汇集平日诗文成册,定名《二谷老人诗文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家中病逝,享年73岁。
人物简介
维基
张继良,湖北汉阳府黄陂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二甲9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绪二十四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人。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与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经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人物简介
清州搜玉
张树筠(1867—1933在世),字莲塘,号相臣,青县张家营村(今属沧县)人。业医,有声,历充北洋总统府医官。著有《蘡奥轩主人咏怀引玉集》不分卷。以下唱酬之作亦见此书。
人物简介
维基
张瑞芬(1867年—1923年),顺天府宝坻县广林木村人,进士出身,官至长清县知县。光绪十六年,会试中式,但覆试四等,罚停殿试一科。光绪十八年(1892年),补殿试,登二甲112名进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官山东长清县知县。致仕还乡后,将俸禄与养廉银全部捐出,用以修缮宝坻县学和文庙。此事经李鸿章奏表后,光绪帝准奏,并下旨夸奖。在其原七品退休官阶上,赏加六品衔。致士后其与兄同在村中开办学堂,名为养正子堂,免费教授乡间子弟和辅导家中子侄读书。兄张瑞芳,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科会试同榜中式,成进士,曾任大清银行陕西总办。
人物简介
简介
张隽,博罗人,字啸侪,居罗浮山中。家贫力学,博通今古,著作宏富。获一衿,老而不遇。癸巳、甲午秋闱,余两荐之,均见摈于主司。张文达公视学岭南,奏保绩学之士三人,君其一也。特旨赏教职,补东莞县学官。闻余难作,殷忧废食,甲辰春遂不起,年五十九。今读其序,手墨如新,为之出涕。睫闇识。
人物简介
简介
张鸿(1867-1941),初名澄,字隐南,号璚隐、蛮公、别号燕谷老人,常熟人。22岁中举人,37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外务部郎中、记名御史、驻日本长崎、神户及朝鲜仁川领事。民国五年(1916),称病归乡,住燕园。倡办塔前小学、孝友中学。在燕园创苦儿园,收养孤苦孩子。与夫人一起创办刺绣女校。先后担任常熟县通俗教育馆长、县体育场场长、县图书馆馆长等职。常熟沦陷后,举家迁桂林,后经香港移居上海,逝于上海,归葬虞山。电子稿校录:小化斋、绡塘,以《蛮巢诗词稿》(《清代诗文汇编》第七九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一版)、《游仙诗》(民国22年刻本)、《政学报》(东亚译书会商务报馆,1902年第二期)、《徐兆玮日记》(黄山书社,2013年9月第一版)为底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7—1908 【介绍】: 清江苏阳湖人,字长儒,号啸圃。光绪十八年进士。官至奉天提学使。工文章,通中外掌故。辛丑后规画京师大学堂章程。又主张废美国粤汉铁路借款合同以保国权。晚晴簃诗汇·卷一七八
张鹤龄,字长孺,号筱圃,阳湖人。光绪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户部主事,历官奉天提学使。维基
张鹤龄(1867年—1908年),字筱圃,江苏武进人,清末民初教育家、进士出身。张受书之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7 【介绍】: 清湖南浏阳人,原名章年,又作张章年(一说谢再英或谢再兴)。本为哥老会成员,受同盟会影响后组织洪江会。光绪三十二年发动萍、浏、醴起义,被推为中华革命军南军革命先锋队都督,失败后逃至湖南,被清吏捕获杀害。一说1912年病死于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