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赞明(讚明)
亦作“讃明”。 佐助彰明。《孔子家语·本姓》:“﹝ 孔子 ﹞制作春秋,讚明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利害:“已达也,为宠爱之所嘉,其功足以讚明计虑。”
分類:佐助彰明
《國語辭典》:发性(發性)  拼音:fā xìng
发脾气。《雅俗稽言。卷二一。人物发性》:「俗呼暴怒曰发性,笠泽丛书:『先主性猾急,遇事发作,辄不能忍,寻复悔之。』」
《漢語大詞典》:畏明
(1).谓畏惧明法。《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郑玄 笺:“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罚。” 孔颖达 疏:“当用正法刑罚而禁止之。” 陈奂 传疏:“明,犹法也。不畏明法,即是寇虐,言为政者用以遏止之。”
(2).谓事态彰明才知所戒惧。管子·霸言:“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尹知章 注:“愚人近火方知热,履冰乃知寒,故曰畏明也。”参见“ 畏微 ”。
《漢語大詞典》:畏微
看到苗头就知所警惕。管子·霸言:“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尹知章 注:“圣人能知吉凶之先见,故曰畏微。” 石一参 今诠:“圣人洞见先几,见微而知著,故畏在事先。”
《國語辭典》:便章  拼音:biàn zhāng
辨别明白。《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九族既睦,便章百姓。」也作「平章」。
分類:辨别彰明
《漢語大詞典》:掩息
(1).受遮蔽而不彰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视化劝后也。”
(2).止息;休息。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纔莠蔑闻,攘争掩息。” 元 袁桷 《昌上人游京师》诗之三:“掩息端如鸡抱子,爱闲屡见竹生孙。”
《漢語大詞典》:昭旧(昭舊)
彰明旧制。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孔子》:“昭旧以正其体,抗辞以拒其侮。”
分類:彰明旧制
《漢語大詞典》:昭祉
彰明福禄。《后汉书·郎顗传》:“陛下若欲除灾昭祉,顺天致和,宜察臣下尤酷害者,亟加斥黜,以安黎元。”
分類:彰明福禄
《漢語大詞典》:雕雕
彰明貌。荀子·议兵:“雕雕焉县贵爵重赏於其前。” 杨倞 注:“雕雕,章明之貌。”荀子·法行:“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雕雕章章,皆文采宣著之貌。”
分類:彰明
《漢語大詞典》:昭德塞违(昭德塞違)
彰明美德,杜绝错误。左传·桓公二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 孔颖达 疏:“昭德,谓昭明善德,使德益彰闻也;塞违,谓闭塞违邪,使违命止息也。”《天津日报》1979.12.31:“要选择典型,广泛进行宣传,予以表扬,昭德塞违,以正党风。”
《漢語大詞典》:彰往考来(彰往考來)
谓彰明往事,考察未来。语本易·繫辞下:“夫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孔颖达 疏:“往事必载,是彰往也;来事豫占,是察来也。” 高亨 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来,观察来事也。”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若夫制作之文,所以彰往考来,情见乎辞。”
《漢語大詞典》:彰明昭著
犹彰明较着。
分類:彰明
《国语辞典》:明德止善  拼音:míng dé zhǐ shàn
语本《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彰明道德,止于至善。《西游记》第一二回:「今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门。」
《国语辞典》:敷教明伦(敷教明伦)  拼音:fū jiào míng lún
普施教化,彰明人伦。常用于教育界的题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