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待时(待時)  拼音:dài shí
等待时机。《文选。钟会。檄蜀文》:「今边境又清,方内无事,蓄力待时,并兵一向。」
《國語辭典》:韬晦待时(韜晦待時)  拼音:tāo huì dài shí
掩藏才华,隐匿行迹,等待时机而有所作为。如:「明哲保身,韬晦待时,是古人处乱世之道。」
《漢語大詞典》:遵养待时(遵養待時)
同“ 遵养时晦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害卿兄弟,独夫介立,遵养待时,臣节詎久。” 范祥雍 校注:“此言 尔朱荣 待有时机,即欲篡夺。”
《国语辞典》:待时而举(待时而举)  拼音:dài shí ér jǔ
等待适合的时机,才有所行动。也作「待时而动」。
《国语辞典》:待时守分(待时守分)  拼音:dài shí shǒu fèn
等待时机而暂时安守本分。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想咱人不得志呵,当以待时守分,何日是我那发迹的时节也呵!」
《國語辭典》:藏器待时(藏器待時)  拼音:cáng qì dài shí
语出《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比喻人平时应勤修学习,以待时机到来而一展长才。《梁书。卷二。武帝本纪中》:「若有确然乡党,独行州闾,肥遁丘园,不求闻达,藏器待时,未加收采。」
《國語辭典》:待时而动(待時而動)  拼音:dài shí ér dòng
等待适当的时机,才有所行动。《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明。张凤翼《红拂记》第二出:「扫秋云半生如梦,且渡江西去,朱门寄迹,待时而动。」也作「待时而举」、「观机而动」。
《國語辭典》:决不待时(決不待時)  拼音:jué bù dài shí
旧时对已判死刑的重刑犯,不待秋后而立即执行。《明史。卷九三。刑法志一》:「强盗肆行劫杀,按赃拟辟,决不待时。」《醒世恒言。卷三三。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准律:杀一家非死罪三人者,斩加等,决不待时。」
《漢語大詞典》:刻不待时(刻不待時)
谓时间紧迫。《天雨花》第二一回:“刻不待时遭大祸,叫我三人那裡奔。”
分類:时间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