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种心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心内相,心之本性清净平等也。二、心外相,心随诸缘生种种之对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三藏法数】
(出占察经)
〔一、心内相〕,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遍一切处,是名心内相。
〔二、心外相〕,谓心随有所念,种种境界皆悉现前,是名心外相。
三心相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真见道之后,更发后得智,以三心观二空之理之位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相见道之中有二种:一、三心相见道。二、十六心相见道。三心相见道者:一、观生空而起断粗大烦恼障之智也。二、观法空而起断所知障之智也。三、合观二空而起合观微细二障之智也。见唯识论九等。
心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之行相。即见分也。又为肉团心。即心脏之相貌。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者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往生要集十本曰:「如来心相如红莲华。」
【佛学常见辞汇】
1。心的行相。2。心脏的相貌。
心相应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一切之心所法也。是与心王相应俱起,故曰心相应。是有为法,故曰行。
【佛学常见辞汇】
与心王相应而起行之法,即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十六心相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于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于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三界之苦谛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證真如之解脱道智也。三、苦类智忍,前二智各别内證之无间道智也。四、苦类智,审定印可苦法智忍之解脱道智也。集灭道之三,其例亦然。故此虽为所取(是理)能取(是智)之十六心,亦谓之总作之十六心,是限于菩萨之观相也。已上三心十六心,皆生于真见道根本智之后,后得智上分别之思想也。见百法问答抄。
心心相印
【俗语佛源】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以此佛的心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意在开示迷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庭事苑》卷八:「心印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卷上:「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金石萃编·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后多用以指彼此思想感情完全投合,如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五五首:「路隔千里,不约而同,真可谓文章有神,心心相印矣。」又指彼此会意,如《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抚台看了,彼此心心相印,断无驳回之理。」(禹振声)
方是心相
【三藏法数】
方即方法,相即轨持也。谓无边法相,恒沙性德,皆由此心轨持含摄。故云方是心相。
恶心相续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唯起恶心,增长恶事,昼夜相续,无有间断,是以流转生死也。
舍心相续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