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心如坚石(心如坚石)  拼音:xīn rú jiān shí
形容人意志坚决。如:「本想说服他改变心意,无奈他心如坚石,任谁也劝不动。」也作「心如铁石」、「心如金石」。
《国语辞典》:在此一举(在此一举)  拼音:zài cǐ yī jǔ
成败决定于此次行动。多含有意志坚决,而不畏生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国语辞典》:指天誓心  拼音:zhǐ tiān shì xīn
指著天,对心发誓。表示人意志坚定,诚挚无欺。唐。张说〈为郭振让官表〉:「臣与一二贞士,指天誓心,枝梧群邪,捍城王室。」
《国语辞典》:百鍊之钢(百鍊之钢)  拼音:bǎi liàn zhī gāng
经多次锻鍊而成的精钢,比喻意志坚强、不屈挠的人。五代十国。王定保《唐摭言。卷七。知己》:「萧若百鍊之钢,不可屈抑。」
《国语辞典》:有准儿(有准儿)  拼音:yǒu zhǔn ér
1.有标的。如射箭、放枪等。也作「有准头」。
2.有把握。如:「他做事一向是有准儿才动手。」也作「有准头」。
3.意志坚定,不为人所动摇。如:「待人处事必须有准儿,才能立住脚。」也作「有准头」。
《國語辭典》:毁车杀马(毀車殺馬)  拼音:huǐ chē shā mǎ
比喻弃官隐居。参见「杀马毁车」条。宋。陆九渊〈与陈倅书〉:「元晦虽有毁车杀马之说,然势恐不容一出也。」
《國語辭典》:杀马毁车(殺馬毀車)  拼音:shā mǎ huǐ chē
汉代冯良为尉从佐时,在奉檄迎督邮的路上,突生感慨,而坏车杀马、毁裂衣冠,归隐山林一事。见《后汉书。卷五三。周燮传》。后比喻弃官归隐。宋。苏轼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诗二首之二:「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也作「毁车杀马」。
分類:弃官归隐
《漢語大詞典》:不挠不折(不撓不折)
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宋 刘炎 迩言:“夫观 钱塘江 潮,犹猛士之肝胆决裂,义士之怒髮衝冠。观 仙都 天柱 ,犹直臣之气,不挠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明 方孝孺 《王温子栗字说》:“慎哉栗乎!尔毋厉外而懦中也,必也挺拔特立如雪霜之松栢,不挠不折以固其节乎!”
《國語辭典》:百折不挠(百折不撓)  拼音:bǎi zhé bù náo
意志刚强,虽受尽挫折,仍能坚持不变,奋斗到底。汉。蔡邕 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可不夺之风。」也作「百折不回」、「百折不挫」。
《漢語大詞典》:石赤不夺(石赤不奪)
石质坚硬,丹砂色鲜红,均不可改变。比喻意志坚定不移。 汉 扬雄 《太玄·度》:“石赤不夺,节士之必。测曰:石赤不夺,可与有要也。” 范望 注:“石不可夺坚,犹丹不可夺赤也。守志如是,若节士之必专也。”
《漢語大詞典》:誓死不贰(誓死不貳)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宋书·邓琬传:“宜速处分,为一战之资,当停据 盆城 ,誓死不贰。”亦作“ 誓死不二 ”。 鲁迅 《华盖集·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國語辭典》:牢不可破  拼音:láo bù kě pò
牢固而不能破坏动摇。形容事情或观念已固定,难以破除或改变。唐。韩愈 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因五河人有个牢不可破的见识,总说但凡是个举人、进士,就和知州、知县是一个人。」也作「牢不可拔」。
《國語辭典》:坚忍不拔(堅忍不拔)  拼音:jiān rěn bù bá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宋。苏轼 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东欧女豪杰》第四回:「靠著各位热血至诚,坚忍不拔,百年一日,万人一心,将来定必有一个成功的日子。」
《國語辭典》:金石为开(金石為開)  拼音:jīn shí wéi kāi
比喻诚心诚意足以打动万物。汉。刘向《新序。卷四。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开,况人心乎?」《初刻拍案惊奇》卷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
《國語辭典》:灭此朝食(滅此朝食)  拼音:miè cǐ zhāo shí
等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饭。指急欲破敌。《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明史。卷一六九。王直传》:「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
《國語辭典》:雷打不动(雷打不動)  拼音:léi dǎ bù dòng
1.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如:「他下定决心出国深造,雷打不动。」
2.比喻做事严遵规矩,决不变更。如:「我一向信守承诺,雷打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