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综合(綜合)  拼音:zòng hé
1.总合起来。如:「综合大家的意见。」
2.将各别分项分类的事物或概念,依其共通性,总合归类而论之。相对于分析而言。
《漢語大詞典》:徵知
古代哲学概念。谓通过“心”的思维活动,对耳、目、鼻、口等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荀子·正名:“心有徵知。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者谓之当簿,传於心曰想,想者谓之徵知。”
《國語辭典》:世界观(世界觀)  拼音:shì jiè guān
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國語辭典》:构想(構想)  拼音:gòu xiǎng
预存于心中的想法。指对事情的实行所拟的腹案。如:「对于这个方案,你有什么构想。」
《國語辭典》:矛盾律  拼音:máo dùn lǜ
理则学上指既已肯定一事物,不能同时又否定它,若已否定它,也不得同时又肯定,即不能同时肯定又否定一事物。也称「不矛盾律」。
《國語辭典》:逻辑(邏輯)  拼音:luó jí
1.研究思想本质和过程的科学。为英语logic的音译。参见「理则学」条。
2.合乎一般常情的规律。如:「他的说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3.代数上指利用真假关系所处理的方法。
《漢語大詞典》:征知(徵知)
古代哲学概念。谓通过“心”的思维活动,对耳、目、鼻、口等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荀子·正名:“心有徵知。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者谓之当簿,传於心曰想,想者谓之徵知。”
《國語辭典》:唯物辩證法(唯物辯證法)  拼音:wéi wù biàn zhèng fǎ
由马克思(Karl Marx,西元1818~1883)提出,后经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西元1820~1895)等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形成的哲学体系。唯物辩證法虽受黑格尔(Georg W.F.Hegel,西元1770~1831)所提出的辩證法启发,但主张自然现象及社会经济变迁的根本法则在于物质,若物质变动,其他现象以及历史亦随之变动。其方法有对立统一法、质量互变法、否定之否定法。参见「辩證法」条。
《漢語大詞典》:想象力
指人的思维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漢語大詞典》:形式逻辑(形式邏輯)
关于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要思维形式和研究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是形式逻辑的内容。
《国语辞典》:丈夫有泪不轻弹(丈夫有泪不轻弹)  拼音:zhàng fū yǒu lèi bù qīng tán
(谚语)传统社会思维认为男子不轻易落泪。比喻男子汉绝不轻易向人示弱、屈服。明。李开先《宝剑记》第三七出:「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国语辞典》:第九艺术(第九艺术)  拼音:dì jiǔ yì shù
指漫画艺术。漫画作品以文字及图画的创作表达社会学、政治学、戏剧、环保等多层面思维,是仅次于第八艺术电影、电视的新时代艺术型式。
《国语辞典》:东想西想(东想西想)  拼音:dōng xiǎng xī xiǎng
比喻思维浮动,安静不下。如:「这件事情,我东想西想,还是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國語辭典》:概念  拼音:gài niàn
对事物的普遍而抽象的认识。通常都是指在同种类的多数事物中,将其共同性、普遍性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如白马、白雪、白衣等事物的「白」。
《漢語大詞典》:高级神经活动(高級神經活動)
大脑皮层的活动。人类的语言、思维和实践活动都是高级神经活动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