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思维(思維)  拼音:sī wéi
1.思量。唐。李德裕 赐黠戛斯书:「每欲思维先恩好意,不更疑惑,便是明诚。」也作「思惟」。
2.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将外在所得的表象、概念,经由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步骤的认识活动的过程。也作「思惟」。
分類:思维
《國語辭典》:思惟  拼音:sī wéi
1.思量。《汉书。卷五九。张衡传》:「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三国志。卷一○。魏书。荀攸传》:「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也作「思维」。
2.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将外在所得的表象、概念,经由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步骤的认识活动的过程。也作「思维」。
《高级汉语词典》:思维能力  拼音:sī wéi néng lì
思维的本能或能力;尤指合乎逻辑地进行思维的能力
分类:思维能力
《国语辞典》:反覆思维(反覆思维)  拼音:fǎn fù sī wéi
一次又一次的思量。《三国志。卷一○。魏书。荀攸传》:「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分类:思量
《漢語大詞典》:抽象思维
即“逻辑思维”。
《漢語大詞典》:创造性思维
创造新形象或新事物的思维形式。主要表现为,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像、活跃的灵感和新颖的表述等。
《漢語大詞典》:逻辑思维(邏輯思維)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它同形象思维不同,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也叫抽象思维。
《國語辭典》:神思  拼音:shén sī
1.神随意往的意思。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2.精神、心思。《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觉神思昏迷,伏几而卧。」《红楼梦》第五三回:「敢是吃多了饮食,不然,就是劳了神思。」
3.《文心雕龙》的篇名。
《漢語大詞典》:创造性(創造性)
指人们的思维或实践活动具有的创新特性。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其实就是科学活动也不能不需要想象,不能不发挥综合的创造性。”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起来说,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
《國語辭典》:精神  拼音:jīng shén
1.天地万物的灵气。《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2.心神、神志。《儒林外史》第五回:「精神颠倒,恍惚不宁。」《红楼梦》第二五回:「精神渐长,邪祟稍退,一家子才把心放下来。」
3.思想或主义。如:「民主精神」、「科学精神」。
4.气力、精力。《汉书。卷五一。邹阳传》:「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红楼梦》第六回:「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
5.心理学上指意识、思维或一般的心理状态。相对于物质或肉体而言。
《漢語大詞典》:语言(語言)
告诉、嘱咐。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李善 注引 汉 陈琳《止欲赋》:“欲语言於玄鸟,玄鸟逝以差池。”
《國語辭典》:脉络(脈絡)  拼音:mài luò
1.血管的统称。如:「人体全身都有脉络分布。」
2.条理。《宋史。卷四二八。道学列传二。杨时》:「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一八。文章》:「盖古人作文,俱有閒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漢語大詞典》:心耳
(1).心与耳。泛指思维与感觉器官。左传·昭公元年:“於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 南朝 宋 鲍照 《赠傅都曹别》诗:“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 唐 李白 《题元丹丘山居》诗:“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红楼梦第七七回:“可知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
(2).生理学名词。指心房上部圆锥形的突出物。
《國語辭典》:思想  拼音:sī xiǎng
1.思念、怀念。三国魏。曹植〈盘石篇〉:「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金瓶梅》第三四回:「不期阮三在家,思想成病。」
2.想法、念头。《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我想我们一个人脑子是顶要紧的,一切思想都从脑筋中出来。」
3.思维的结果,或指认知的心理历程。
《國語辭典》:天君  拼音:tiān jūn
1.心。因心为思维器官,故称为「天君」。《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2.天神。《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何况我同你都不曾叩谢过天君佛祠,我两老怎好便受你的头。」
3.主祭天神的人。《后汉书。卷八五。东夷列传。三韩》:「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
《國語辭典》:判断(判斷)  拼音:pàn duàn
1.断定是非曲直、吉凶善恶。《北齐书。卷四三。许惇传》:「惇清识敏速,达于从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断,见知时人,号为入铁主簿。」《儒林外史》第一四回:「这是他们请仙判断功名大事,我也进去问一问。」
2.掌理、主管。宋。陈亮〈彩凤飞。大立玉〉词:「这些儿、颖脱处,高出书卷,经纶自入手,不了判断。」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吕夷简上云)调和鼎鼐理阴阳,两手揩磨日月光,判断山河挥翰墨,权衡秉政辅朝纲。」
3.欣赏。唐。南卓《羯鼓录》:「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也作「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