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卷,高丽义天作。录经论之钞疏。内题为东海有本见行录。
广教总管府
【佛学大辞典】
(职位)元文宗至顺二年二月,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府凡十六所,分布诸道诸路,设达噜噶齐总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人,宣政院选流内官拟注以闻,惟总管则以僧为之。顺帝元统二年革罢之,别置行宣政院于扬州,亦不逾两年而废之。见续文献通考。
总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释,别释。总相,别相。总业,别业。即宽狭之一双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总释和别释。2。总相和别相。3。总业和别业。
总别二义安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通佛教全体之安心与特异之安心也。如净土宗以厌欣心,菩提心为总。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为别。
总即别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开山之名为一切宗祖之总名,而别名各宗之开祖,如大师之称通于一切之大师,而别名某某大师色蕴总体之中,别于眼根所对之境,与以色之名者,皆此例也。俱舍光记一馀曰:「虽标总称即受别名。」
总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供养本尊,供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之五种者,称之为别供,供已,更以印明,行普供之法。从此印明出无边广大之供物,供养一切海会之圣众,故名之为总供。
总明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俱舍论之异名。俱舍论颂疏一曰:「千部之内俱舍论是其一焉。斯乃包括六足,吞纳八蕴。义虽诸部,宗唯以正,故得西域学者号为总明论也。」
总制院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参见:宣政院)
宣政院
【佛学大辞典】
(职位)元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十人,同知副使佥院各二人,同佥院判各三人,参议经历各二人,都事三人,照磨管勾各一人,僧俗并用。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人。以后增省不一。至天历二年,定置如前。详于续文献通考。
总门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位各别,不立唯识之义,以一切诸法不离识之一义,说唯识之理也。
总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陀罗尼Dha%ran!i,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使起之义,以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忌谓之持。」嘉祥法华疏二曰:「问:以何为持体?答:智度论云:或说念,或说定,或说慧。今明一正观随义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总一切法和持一切义的意思,是梵语陀罗尼的译义。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陀罗尼,译言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起之义。口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维摩经注曰:「总持者,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忘,谓之持。」菩萨总持之德无量,姑举四种:
一、法总持 又名闻总持,于佛之教法,闻持不忘也。
二、义总持 于诸法之义理,总持不失也。
三、咒总持 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除众生之灾患也。
四、忍总持 菩萨之实智忍,持法之实相而不失也。
真言陀罗尼者,此中之咒总持也。故密教总总持门,只就第三言耳。
总持尼
【佛学大辞典】
(人名)梁武之女,就达磨得法。祖庭事苑八曰:「总持号也,讳明练。梁武之女,事达磨为弟子。悟道示灭,塔去少林五里许。事具褚询望所写塔碑。」
总持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持之法门。总有法义咒忍四种。然密教所称者,别就第三之咒总持而言。指咒之一,而谓为总持门。总即别名也。因而亦指密教总体曰总持门,或曰陀罗尼藏。(参见:总持)
【佛学常见辞汇】
总持的法门,亦即密教的法门。
总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乘方广总持经之略名。
总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有为法,有总别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通于一切,故谓之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谓之别相。见智度论三十一。【又】六相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有为法都有总别的二种相,如无常无我,通于一切,叫做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叫做别相。
【三藏法数】
谓说世间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故名总相。
【三藏法数】
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总相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三聚戒十善戒,谓之总相戒。如二百五十戒,十戒,谓之别相戒。
【佛学常见辞汇】
如三聚戒与十善戒等叫做总相戒,如二百五十戒与十戒等则叫做别相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