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总相念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次项间。
总相念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译家谓之总相念住。小乘三贤之第三,一切之有漏法,于总相观为苦空无常无我也。是非别别观四念处后则不能也。(参见:四念处观)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行人修四念处时,每作一观,即并作其馀三观,如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是。
总神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法华讲最胜讲等之讲式,为除魔障,劝请天神地祇,于其神祇之总体,供养法乐,读般若心经为法。(参见:神分)
神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说法明眼论曰:「若供养佛菩萨像,以开眼为始。若赞叹法宝,以神分为初。」神分者。于法事之初,对于五类诸天两神,诵般若心经一卷也。是一以除却恶魔邪鬼。一以请善神之拥护。其神分之文曰:「抑日来之间,降临道场,所随喜善根,天神地祇重奉法乐庄严,威光倍增。」次为总神分般若心经一卷。明眼论曰:「问:何故神分唯用般若?答:虽可任用何经,然别指一经,此殊难定。其用般若经者,实有深意,其深意谓第六天魔王,叹三界众生数灭,拟回种种方便,使众生轮回六道,故人发善心修佛事,必出三界,出三界,必其数灭,以是在修佛事所,成其障碍。如来悲此事,于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说无色声香味触法。魔民闻此说时,深成禁忌,念言:佛陀说无六根六境六识,而佛是三达大圣,不妄语真人,如来说无十八界,我等欲妨障何物,作是念时,魔王三业柔和,退还本宫,此时善神欢喜,听受法味,守护施主也。」
总报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情之果报有二种:若生于人趣,则彼此之人类,受同一人界之果报,名为总报。如彼此之众生,六根有好丑,寿命有长短,各自别别,名为别报。因而业因又有二。其招总报之业因为总报业,感别报之业因为别报业。
【佛学常见辞汇】
招感总报的业因。
总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有总愿别愿。如四弘誓愿为总愿。如药师十二愿,阿弥陀四十八愿为别愿。止观七曰:「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藏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皆有别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立四弘誓,密教立五大愿。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有总愿和别愿二种,如四弘誓愿是总愿,如药师十二愿和弥陀四十八愿是别愿。
总观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十六观中第六观也。观宝地宝树宝池,观宝楼阁,而观报土之全体终,故谓为总观想。见观无量寿经。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一。
大藏总经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尝见行脚禅和。佩带小摺经目。奉为法宝。阅其名目卷数。与藏内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检西游记。见有唐僧取经目次。即此摺所由来矣。按西游记系邱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于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后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虽禅林修士。亦莫辨其真伪。良可浩欢。馀既知其源流。遂记之以告夫来者。见等不等观杂录。
总相三宝
【佛学常见辞汇】
佛法僧三宝都在一个会上现相,不是在几处分开现相,叫做总相三宝。
总说四劫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四劫者,历成、住、坏、空之四相也。
一、成劫 一成劫,有二十增减。初一增减之间,由初禅天下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增减之间,光音天中有情,次第降生。最后下生,无间地狱,即器世间有情世间之成立,是谓之成劫。
二、住劫 存住于二种世间安稳之时,其间亦经二十劫。
三、坏劫 亦有二十增减,其中初之十九增减,初禅天至地狱之有情,各随其业因,或生于二禅以上,或移于他界,至有情世间终坏为止。其后一增减,发大火灾,荡尽初禅以下,谓之坏劫。
四、空劫 即坏劫之后,空无一物也。此空劫亦具二十增减,凡言增减者,皆依住劫所立之数量也。一增减者,即一小劫,二十增减,即二十小劫也。
总别二相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有为法,有总别之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则通于一切,谓之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谓之别相。
一、就共同说
一、总别二报 有情之果报有二种:若生于人趣,彼此人类,同一受人界之果报者,曰总报。彼此之众生,如六根之好丑,寿命之长短,各自分别者,曰别报。
二、同别二业 众生为同分之业因,随之感同分之果,谓之同业。如人趣总报,乃一切人之共业所感而得者也。众生为殊别之业因,随之感各异之果,谓之别业。如各人苦乐,乃各人之别业所感而得者也。
二、就各个说
一、引满二果 引业所感之果,谓之引果。满业所感之果,谓之满果。
二、引满二业 引发各个总报之业因曰引业,成满各个别业之业因曰满业。
虽辨因果之理,须达总别之道,若但知总而不知别,因果之义亦晦矣。
总列法相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众生之心所生之一切法,由分合之不同,而有十八界、十二处、六入、五蕴、名色、七十五法等,详略之诸名相。
总愿别愿
【佛学次第统编】
总愿别愿者:
一、总愿 四弘誓是总愿。
二、别愿 如药师之十二愿。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普贤之十愿。弥陀之四十八愿。释迦之五百愿。誓愿之力,亦曰本愿力。智度论曰:「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
总性
【三藏法数】
谓一切诸法,性本空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入无出,故名总性。
总持无碍
【三藏法数】
谓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种种恶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语诸法分别悉知,皆不忘失,无所挂碍,是为总持无碍。
入总持门
【三藏法数】
谓菩萨入诸善法,持令不忘;遮诸恶法,持令不生。于诸众生,运大慈与乐之心,即持善也;起大悲拔苦之心,即遮苦也,是为入总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