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吓 → 嚇吓”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胁恐(脅恐)
威胁恐吓。史记·张丞相列传:“其时 京兆 尹 赵君 ,丞相奏以免罪,使人执 魏丞相 ,欲求脱罪而不听,復使人胁恐 魏丞相 。”
分類:威胁恐吓
《国语辞典》:哄吓骗诈(哄吓骗诈)  拼音:hǒng hè piàn zhà
用恐吓、诈欺的手法诱骗人。《文明小史》第二六回:「他们那里头的人,我虽不认得,也有几个晓得他们来历。那有什么热心,不过哄吓骗诈。」
《国语辞典》:狐藉虎威  拼音:hú jiè hǔ wēi
比喻凭恃有权势者的威势恐吓他人、作威作福。参见「狐假虎威」条。《宋书。卷九四。恩倖传。序》:「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
《国语辞典》:虎威狐假  拼音:hǔ wēi hú jiǎ
凭恃有权者的威势恐吓他人、作威作福。参见「狐假虎威」条。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或以隼翼鴳披,虎威狐假;沾渍锋镝,脂膏原野。」
《国语辞典》:恐怖主义(恐怖主义)  拼音:kǒng bù zhǔ yì
蓄意运用暴力、威胁压迫,作为制造恐怖、恐吓或强迫社会的手段,以达成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
《国语辞典》:虚声恫吓(虚声恫吓)  拼音:xū shēng dòng hè
虚张声势,恐吓他人。如:「他为了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一向以虚声恫吓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国语辞典》:要人好看  拼音:yào rén hǎo kàn
给人难堪。带恐吓语气。一般用「要你好看」、「要他好看」。如:「讨债集团这一连串的示威动作,显然是要人好看!」
《国语辞典》:吓怕(吓怕)  拼音:xià pà
因恐吓而内心害怕。《文明小史》第五三回:「饶鸿生是吓怕的了,慌得一团糟。」
《国语辞典》:吓跑(吓跑)  拼音:xià pǎo
因恐吓而逃跑。《文明小史》第一○回:「教士恐人多不便,便把刘伯骥手里的棍子取了过来,朝著这些人假做要打,才把众人吓跑。」
分类:恐吓逃跑
《国语辞典》:恐吓罪(恐吓罪)  拼音:kǒng hè zuì
刑法上以恐吓为犯罪手段者,包括恐吓危害个人安全罪、恐吓公众罪、恐吓取财罪。一般主要系指以加害生命、身体、自由、名誉、财产之事,通知他人,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因而成立之恐吓危害个人安全罪。
《國語辭典》:恫吓(恫嚇)  拼音:dòng hè
虚张声势,恐吓他人。《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康太尊帮著他说了许多好话,又拿话恫吓制台,要求制台立刻请令。」也作「恫喝」。
《漢語大詞典》:恫胁(恫脅)
恐吓威胁。明史·孙传庭传:“士大夫厌苦 传庭 所为……相与危语恫胁之曰:‘ 秦 督不出 关 ,收者至矣。’” 郭沫若 《羽书集·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 日本 人就因为得到了这些甜头,他常常得寸进尺,一步一步地来压迫我们,恫胁我们。”
分類:恐吓威胁
《國語辭典》:恫疑虚喝(恫疑虛喝)  拼音:dòng yí xū hè
虚张声势,使人疑惧不安。《宋史。卷四○二。安丙传》:「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恫疑虚喝,以攻为守,威声甚著。」也作「恫疑虚猲」。
《漢語大詞典》:赫诈(赫詐)
恐吓诈骗。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二:“有家人婚配、生育多年,復揑奸抢誑告,希图赫诈者,虽各坐问遣,漫无警惧。”赫,一本作“ 吓 ”。 清 李渔 《怜香伴·冤褫》:“后面开了赫诈秀才的款单,件件都有赃据。”
分類:恐吓诈骗
《漢語大詞典》:打单(打單)
(1).独身,无配偶。多指男人。 张天翼 《温柔制造者》:“公园那些地方全是些人:女的男的一对对紧挟着走,生怕对手逃去似的。一些打单的家伙可不怎么舒服,叹口长气。”
(2).方言。恐吓勒索。 黄谷柳 《虾球传·郁雷》:“ 红毛顺 本来是闻名百里的地头蛇,谁敢惹他?十八岁的 袁虾九 真胆大,他竟向 红毛顺 投信打单二百两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