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0 【介绍】: 明浙江仙居人,字惟修,号悟斋。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松江推官,摄府事。倭寇犯境,时来纳难民入城,善待客兵官长,使其部下守法。擢刑科给事中。劾罢严嵩私人兵部尚书许论等。三十七年,奉出使琉球之命,将行,劾嵩父子招权不法。被诬陷下狱。戍横州。隆庆初复故官。万历间官至左都御史。晚年不能自节,委蛇执政间,连被弹劾,乞休卒。有《悟斋稿》、《江防考》。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惟修,仙居人。嘉靖癸丑进士,历官右都御史掌院事谥忠恪有梧斋集
维基
吴时来(?—1590年),字惟修、维修,号悟斋,谥忠恪,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台州府仙居县(今浙江省仙居县),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嘉靖二十八年己酉科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登进士,礼部观政,授直隶松江府推官,参与府事,任内抵御倭寇进犯。升任刑科给事中,弹劾罢免严嵩党羽、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及巡按御史路楷。不久,命出使琉球,未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再次弹劾严嵩,因其为徐阶弟子,下狱后,张翀、董传策、吴时来三人被拷问谁是主使,三人均不承认。不久,吴时来被贬戍横州。隆庆初年,恢复吏科给事中,二月升吏科右,四月晋工科左给事中,举荐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人北上镇守边疆。出为抚治郧阳,弹劾佥都御史刘秉仁,十一月升顺天府府丞。以荐边才,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拜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隆庆四年三月,改为广东巡抚。但给事中光懋等弹劾他滥为举荐他人,五月吏部尚书高拱趁机贬吴时来为云南按察司副使。五年二月,再为高拱门生都给事中韩楫所劾,离职冠带閒住。万历帝即位,累荐不起。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月,以户科右给事中周世选举荐,起为湖广副使,十二月改任通政司左通政。万历十三年(1585年)六月升任大理寺卿,九月升刑部右侍郎。万历十四年二月改任吏部右侍郎。万历十五年三月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弹劾诚意伯刘世延怙恶抗旨。虽然吴时来早年弹劾权贵声震朝野,但是因这十馀年的挫折,他的晚年更多是在权贵间虚与委蛇。不久,东林党人饶伸、薛敷教、王麟趾、史孟麟、赵南星、王继光接连弹劾吴时来,吴时来被迫辞职,未离京师之前,就已经去世。明廷赠其为太子太保,谥忠恪。后礼部郎中于孔兼反对,被夺谥。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达城人。字行甫。号乐斋、晚悟堂、顾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王以悟,字惺所。河南陕县东凡人。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中进士,任邢台令。邢台遭荒灾,他上报朝廷求援,设粥棚、置棉衣,救济贫民。他亲自检查救灾事项,还用自己俸禄,赎回穷人卖掉的妻室儿女。天启元年(公元1622年),他调任山西参政,单车就道,行李简陋。后辞官回乡,隐居不仕,专门从事办学。他与张抱初、张春宇,吕豫石等文人学士培育了众多学生。他还著有《常惺惺稿》10卷,《解缚编》2卷。他教授学生著书立说,去世后,在陕州城内建有祠堂。
维基
王以悟(1557年—?),字幼真,号惺所,河南河南府陕州张茅镇人,军籍。师从尤时熙、孟化鲤二人门下学习心学。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河南乡试举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三十四年授邢台县知县,擢兵部主事,历员外、郎中,泰昌元年(1650年)由武库郎中升山西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甫三月,即告归。
苏守一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苏守一,字际受,号悟台,福建晋江县人。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福建乡试第三十四名举人。会试屡次不第。万历二十年(1592年)方登壬辰科三甲一百九十二名进士。授滋阳县知县,后改任仪真县知县、升任户部主事、刑部主事卒。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悟宗,姓傅氏,闽人也。出世学道,苦行精进。万历间,结茅于鼓山之凤池,深山峭谷,人迹罕至。每当中夜,风凄露冷,有声呦呦啁啁,似蛩似鹿,若泣若诉。悟宗持诵《华严》,了无恐怖。久之见光荧荧,自前峰飞来,至庵而止。时或散作金光数百道,朗耀烛天,如是数数。乃依不光处迹之,披榛五里许,得石,穿石披土,土尽而得洞。其上而小者为海音洞,下而广袤如覆钟如削玉者为白云洞。洞前空青隆起为佛头岩,岩石稍平者为说法台,台傍为潭,所谓三潭九井之一也。而石之仰者为钵,立者为杖,皆以形似名之。登洞则日月亏蔽,云霞从足底起伏,江流如带,沧海若污。无诸城郭隐见烟中,一蚁垤耳。悟宗性行超凡,慧心独运,鸠工蒐材,创立寺宇。而同时有善卜者,伽蓝神凭焉,言应如响。于是远近云集布舍,物力毕具,金像绀垣,香厨精舍,不日而成,矗然林表。然下视绝崖,殊难攀跻,则又凿石千武,县梯万仞。起于平地,为三天门,蛇屈而登,跨龙背渡,吼雷湫,印月潭,踰金刚石数百级,至化龙桥,观瀑布如线,散入,桥下天梯矗云峨峨然。王懋复太史为题“白云洞天”。初有巨石横亘洞前,下临绝壑,石工相与谋曰:“此石凿断,我辈且齑粉矣。”因释工而卧,夜分大声轰然,如天地崩烈,岩谷震动,众惊视,石已断矣,以为神感云。悟宗后居郡之罗山,有法海寺,为势家所夺。且一甲子,历数主矣。悟宗为引法曲谕,顿令檀越发心舍宅还寺,不及三载,金碧珠林,焕复旧观,护教宏法,愿力尤深。长乐谢肇浙为碑文,并题三绝。《白云洞》云:“白云不生灭,古洞无开闭。僧卧云亦还,松风吹岩际。”《海音洞》云:“法海本无音,空洞自䆗窱。谁为大知识,凿此浑沌窍。”《三天门》云:“鸟道蟠石罅,危梯不可度。下有面壁僧,上有通霄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常州府宜兴人,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崇祯中住持天童寺。有《天童语录》。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密云。姓蒋。宜兴人。生即端严。总角时。念世无常。勤持佛号。偶见坛经。宗门向上一路。觉有入处。凡山行及穿城历市。咸事参究。一日负薪过山。触积薪而省。闻禹门传。演法龙池。往侍薙染。阅三年。每自勘心境对立。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语。请益。往往被诃。抱愤成疾。因闭关。池过关前。话及有心无心之旨。师呈偈云。心心即自心。有无皆自心。有无皆自心。无心无自心。池未许可。又三年。命监院务。奋发精进。忽于铜官山顶。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遂往觐龙池于都门。池心折之。因以无住法。嘱师南游。自双径。两目。天台。为诸名宿。开发积疑。莫不惊叹。得未曾有。迨池归。叩师以扶持佛法。师呈赏罚都与三十棒之偈。池笑付拂。未几。池迁化。师感法乳恩深。心丧三年。茕茕在疚。触目注存。大明万历丁巳。远涉匡衡。还息于天台通玄寺。宗风大播。次年应金粟请。依荆榛。餐葵藿。龙象竞归之。不踰时。轮奂𨔛起。悉具丛林规制。食以万指。凡师。所过。缁素瞻礼者。喧填杂沓。每至遮道不得行。其山川阻隔。从数千里外。勤尺寸以请者。师为之发蒙导滞。一如亲承热棒。而声教四讫。崇祯庚午冬。自黄檗归金粟。四方归依者益众。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司李黄元公。请住天童。昔天童山。巍冠五山。及到。因洪水漂没。丹崖翠璧之间。遗构萧萧。遂任缔造之役。积十年。台阁崇隆。堂室复叠。望之若云蒸霞郁。瓢笠济济。三倍金粟。师修列祖塔竟。即有退藏之志。一生开示。举从前千七百则公案。悉落麈尾。而斩葛藤。拨开云雾。其接引者。自王公长者。以至厮隶末流。五比丘。十弟子。以及一阐提辈。统以慈光摄受。如偶成偈云。十方世界恣横眠。那管东西南北天。惟我独尊全体现。人来问著只粗拳。其著述者。为法證辨。如钟声镜影。不堕语言文字之障。共创复者法幢所贲即为宝坊。而一杖一拂。飘然物外。绝不作一住相。崇祯辛巳。田太傅。承皇贵妃田氏命。躬赍紫衣入山。祈师演法。因请住留都大报恩寺。师以衰迈力却之。是年七月之七日。示疾。跏趺而逝。全身塔于天童南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禅师。讳圆悟。字觉初。自号密云。宜兴人也。明嘉靖丙寅。生于蒋氏。师生八岁。知世相无常。年二十六。发宿慧。二十七负薪有省。三十弃家。又四岁为僧。四十桐棺悟道。又六岁。得受记莂。五十二开化龙池。于是。六建法幢。示寂之年。七十有七。然生不为家。四海归之。老不奉诏。朝廷慕之。及不忘慈。今古戴之。窣堵不虚尊。人天共享之。实为龙池之真乳。溯滹沱而拓曹溪。远绍鸡足之正裔也。师初弃家。赤手空肩。走事幻有传禅师。传嘉其志节。喜而度之。为大沙门。当机辄不爽旨。众皆惊异。师终不自肯。心苦神劳。且代众役。不知有己。偶过桐棺山顶。豁然大悟。情与无情。焕然等现。觅纤毫过患不可得。时传公已居燕都。师即趋省传公。公见乃大喜。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经二载辞还。南上天台探禹穴。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本色相见。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越之有道缁素。争识师焉。传公还龙池。师因归省。公问。你到诸方。会见甚么人。师顿脚拍膝。以对公。公笑曰。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师曰。和尚疑则别参。公挝鼓集众。付师衣拂。复召入杨前。以扶持佛法。勉师力行。以报先宗师。即呈偈曰。若据某甲扶佛法。任他○○○○○。都来总与三十棒。莫道分明为赏罚。时年四十有六矣。三载传公迁化。又三载。众请继席龙池。自是意缘移徙。酬香之会。有六。计二十六年。掀翻露布。洞示真元。座下蹴踏。常足万馀指。师则当轩据座。威震狮猊。海内英灵。饮气自失。凡刹竿树对。成大宝坊。不许门下干倚王公。尝语学者。贞观响道欲瞻风彩。上表逊谢。往返三四。引颈就刃。神色俨然。吾敬道信大师。茅茨石室。累烦圣主。且请前行。吾从别道。澡身净发。结跏趺逝。吾敬汾阳无业。休心息念。断绝攀援。赐紫及号。力陈昔誓。收付有司。恬然受刑。吾敬芙蓉道揩。牢著草鞋。腰包住院。去就之间。轻同学子。不为蚖蛇恋彼窟穴。吾敬应庵华祖故。师生平。意有不可。撩衣即行。首住龙池五载。一日因事上堂曰。者里无人證明。且向别处寻讨。下座。便去。次住天台古通玄寺。茅堂草座。法政冰霜。晨暮参请。间不容发。虽三载而日新。海盐金粟。使符至再。师悯其迫切。曳杖赴之。居六载。无作无为。崇成大厦。床历几满千辈。名卿达士。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掉臂而去者夥矣。有挟贵而问道者。师辄掌之。贵人曰。和尚独不欲获法乎。师曰。山僧法也无。护个甚么。又连掌之。断际故山曰。黄檗者。鼓寂钟沉。闽人来请。师不忍先迹零落。篮舆度岭。仅五阅月又拂衣。则明州黄司理端伯。以鄮峰育王寺。而待驾焉。黄公又考。太白名山。为历祖庭。废之已久。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先以意容。恐师腊高。师慨然移锡。至天童古佛殿基曰。虚空作殿。日月为灯。且道。是甚么人境界。还会么。设或未会。且看新长老。撒开坐具。大展三拜。于是十一载。天龙失守之区。历祖藏身之处。无不斩新扶起。壮甲东南。翼集鳞宗。蔚为僧海。其得髓之子。一十二人。然点胸自许。招手横趋者。不可胜计。崇祯辛巳。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赍香赐紫。徵住金陵报恩寺。师固以老辞。退卧通玄峰顶。天下图其顶相。书其名号。而亲之。壬午七月七日辰。犹巡寮视务。午刻宴然示化。塔于天童南山。缁素奔送者万人。临圹恸而失声。声震山谷。清顺治庚子。住天童门人弘觉禅师道忞。编师六会语录。进颁大藏。 赞曰。斗柄东指。鼓腹讴歌。于不识不知之中。即释氏儒童。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外据大宝坊。横说竖说者。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其世十七。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其间法利之普。如师者几何人哉。今丛林公论。以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类师始末。呜呼虽实录也无。乃琼枝析玉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圆悟,字觉初,亦号密云,姓蒋氏,宜兴人也。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悟生而渊穆,不逐尘戏,八岁便知佛号,稍长樵耕给养,归则独处,颇切世相无常之想。既冠,诵经怿然默记,尝负薪入市,释肩横陈,积柴面前侧立,竟日若不见人。壮岁置妻孥,从龙池山禹门寺幻有传祝发,数载勤劳,多所未彻。一日,过铜官山顶,秋爽天高,豁焉开朗,凝膺涣释。时传已入都北来,觐之。二祀而归,礼天台,探禹穴。海门周公汝登唱道东南,以宗传證圣学,与悟深相契结。祭酒陶公望龄、司空王公舜鼎,交参扣击,悟之道法遍于东海,自兹始也。传归龙池且老,以衣付悟。由是六坐道场,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临济之传称中兴焉。初之金粟也,梦旂亭下有大井,可饮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师住处。”盖金粟故千人井。悟居六年,食指盈万,果符斯兆。天童古刹,岁久荒芜,悟为完饰,高檐触云,连阁四周,金田香界随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轮舶交至,南诏北貊,重译炷香,近古以来所未有也。崇祯癸巳,天步方艰,物多疵疠,国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随赍紫衣赐悟。又以南都大报恩寺属悟住持,以老病辞。逾年,寂于天台通玄,还塔天童南山下。清室龙兴,嗣法弟子道忞于顺治乙亥应召入京,奏悟道行,天语咨嗟,有生不同时之叹。又进曾鲸所绘遗像呈入御览,复命供奉。王国材临摹二帧,世祖雅善丹青,亲为著墨,赐藏天童,谕所编语录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康熙四十四年,赐谥曰“慧定禅师”。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鹅洲人。字亨甫。号晚悟。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六五○
谢长文(一五八八—?),字伯子,号花城。番禺人。明思宗崇祯四年(一六三一)贡生。素有文名,曾参与陈子壮所开南园诗社,又和黎遂球《黄牡丹诗》十章,名曰《南园花信诗》。八年(一六三五)任惠州府训导,历平远县、博罗县教谕。由教职升涢阳知县。广州拥立,授户部主事,历仕户部员外郎。明亡,不复出。晚年事释函是于雷峰,名今悟,字了閒。有《乙巳诗稿》、《雪航稿》、《秋水稿》、《谢伯子游草》。清李福泰修同治《番禺县志》卷一一、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有传。
李仪古 朝代: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李仪古(?—1663年),号悟西,直隶任丘县人。同进士出身。顺治六年(1649年),登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官至侍读学士。康熙二年(1663年)病卒,有《尚友山房文集》,《纶音汇记》。
释悟祯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九
又悟祯,字友山,姚安高氏子,出自华胄。性契禅修,因弃职出家,创建昙华寺,精修梵行。数十馀年,凡经古刹名蓝,偶见破坏者,无不矢愿重修,必使栋宇增华,佛像光辉而后已。积诚所感,卒偿其愿。清康熙己巳秋,吉祥而寂。 Dynasty清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青松人。字圣凝。号梦悟斋。
东悟本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随流本者,字东悟,姓陈氏,吴人也。父曰久康,母虞山高氏,尝祷于神,乞子而生二女,神示兆曰:“此子足传宗矣。”本生而聪颖,幼好读书,性至孝母,笃信佛故。本矢志不字,托迹空门,絜养蒸蒸,久而弥敬,得法于维摩山为费隐禅师四世法裔。尝礼峨眉,游补陀,历九华,朝五台,四至京师,所止之处,如摩尼圆照,令人钦慕。于石梅辟智林法苑,立净业于尘埃之表。晚复卓锡燕都齐化郭外灵官庵,蒲团静摄间,为吟咏以写性真,或绘佛像、山水、花卉,藉资禅悦,而潇洒活泼之致,时流露于楮墨。著有《语录南帙》九卷,及《鉴云》、《留迹》诸集,都十馀卷。其《自题荆州寓庵求画西湖》云:“移将江浙置荆州,咫尺西湖任所游。神入妙时天地阔,意融通处水山优。云烟每歛开林道,霞彩频兴拥殿楼。一带芳堤春正好,三潭印月又堪秋。”又题《智林庄严阁图》:“融融丽日洞天幽,一种清华近宝楼。香篆去从朝彩接,白云来自晓风收。泉流竹叶将成筏,霞覆桐枝欲化虬。瑞气满峰花满麓,直教斗室作神洲。”乾隆庚午,辅国公如嵩乾庵为作《鉴云录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释明悟,字丙元,黄冈人。早岁出家仁寿庵,遍参诸方。了悟心法,历主吴江长庆、苏州珠明、石门崇庆、罪亭佛日诸寺。晚居龙兴,精修净业,昼夜无间。乾隆十七年正月九日,语众曰:“吾当去矣,不及观上元镫也。”果于十四日作偈,有“自入涅盘门,不露真消息”之语。因取汤沐浴易衣,称佛至午而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2—1811 【介绍】: 清僧。遵化直隶州丰润人,字彻悟,一字讷堂,别号梦东,俗姓马。少通经史,出家后遍历讲席,博通性相二宗。后习天台教法,继参广通、粹如,提倡禅净双修。未几,退居红螺山资福寺,一心弘宣净土。一时受其化者,遍于南北。后世尊为净土第十二祖。有《彻悟禅师语录》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七
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丰润人,本姓马。历主京师广通、觉生寺、红螺山资福寺。有《梦东禅师遗集》。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别号梦东。姓马氏,丰润人也。幼通经史,薙染后,褊历讲席,博贯性相,而于法华三观、十乘之旨,尤为心得。参广通粹如纯明向上事,师资道合,乃心印焉。后粹如迁万寿,醒遂继席。广通策励后学,每谓“永明延寿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期生安养,况今末代,尤宜遵承。”于是专主莲宗。寻迁觉生寺,未几,退居红螺山资福寺,衲子依恋追随甚众。醒率性真实,为法为人中心诚恳,始终无厌,平昔示众,一以净土为教。每当讲演辨析两土圣贤苦折乐摄之思,或至泪随声落,而听受之者,亦未尝不涕泗沾襟也。尝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行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难免堕落。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故当痛念生死,发大菩提心也。且示八事:“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行愿,持佛名号,是净土正宗。三、摄心专注而念,是下手方便。四、折伏现行烦恼,是修心要务。五、坚持四重戒法,是入道根本。六、种种苦行,是修道助缘。七、一心不乱,是净行归宿。八、种种灵瑞,是往生验證。此八事,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心随常分,任连作受,即为业缚。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也。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也。若前境未报,一定之时,忽发广大心,修其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未报,定而不定。又若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未报,不定而定。盖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今以重心而修净业,故净业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尽命终,定往西方,不生馀处矣。何为重心信深愿切,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如古德时临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见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时临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可为修净业之金鉴矣。或谓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同是一梦,修之何益,不知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梦眠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但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沈迷。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所以永明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此真实语也,学者幸勿忽诸。”嘉庆十五年二月,预知时至,辞诸檀护,曰:“幻缘不久,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相见也。”临寂前旬日示微疾,命众相助号佛,见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告众曰:“净土示相,吾将西归。”至期面西端坐合掌,凝睇曰:”称一声洪名,见一分好相。”手结弥陀,安详而逝。众闻异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茶毗获舍利甚多,以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示寂,世寿七十。拈花寺沙门体宽为之传,所著有《念佛伽陀》一卷,《语录》二卷,中多开示念佛法门。武林钱伊庵居士得之,于其友陈复斋重刻于浙中,其道遂南,读其书而起发其行愿者不少,盖莲池、思齐后,一人而已。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七
悟开,字豁然,吴县人。荆溪显亲寺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