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判若天渊(判若天渊)  拼音:pàn ruò tiān yuān
形容相差极为悬殊。《清史稿。卷四九一。忠义传五。李福培传》:「恩绶无守土责,而视死如归,不特与草间偷活判若天渊,即较之城亡与亡亦分难易。」也作「判若云泥」。
分类:相差悬殊
《国语辞典》:太山鸿毛(太山鸿毛)  拼音:tài shān hóng máo
比喻轻重差别悬殊。语本《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也作「泰山鸿毛」。
分类:轻重悬殊
《国语辞典》:肩膀不齐(肩膀不齐)  拼音:jiān bǎng bù qí
身分地位相差悬殊,无法相配。《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谁知晁大舍道这班人肩膀不齐了,虽然也还勉强接待,相见时大模大样,冷冷落落。」
《国语辞典》: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拼音:yī guì yī jiàn,jiāo qíng nǎi xiàn
(谚语)比喻朋友之间,彼此身分地位悬殊,交情深浅、真假,便可以显现出来。《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黄胜巴不得杜绝马家,正中下怀。正合著西汉冯公的四句道是:『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国语辞典》:众寡莫敌(众寡莫敌)  拼音:zhòng guǎ mò dí
人少敌不过人多。形容彼此力量悬殊,无法匹敌。《周书。卷二五。李贤传》:「彼既同恶相济,理必总萃于我,其势不分,众寡莫敌。」也作「众寡不敌」。
《国语辞典》:众寡难敌(众寡难敌)  拼音:zhòng guǎ nán dí
人少敌不过人多。形容彼此力量悬殊,无法匹敌。明。沈采《千金记》第七出:「已曾选下精兵八千,远渡江东,诚恐众寡难敌,为此又行出榜。」也作「众寡不敌」。
《国语辞典》:众少不敌(众少不敌)  拼音:zhòng shǎo bù dí
人少敌不过人多。形容彼此力量悬殊,无法匹敌。《晋书。卷一二○。李特载传》:「连战二日,众少不敌。」也作「众寡不敌」。
《国语辞典》:褐藻  拼音:hé zǎo
属植物界,大部分为海生的藻类,为藻类中体型最大且大小最悬殊之一群,藻体最简单者为分枝之丝状体,最大者如昆布,其叶状体可长达数十公尺,多生于温带及较冷之海水中,基部著生于岩石上。除叶绿素外,并含有藻褐素、碘质及胡萝卜素,光合产物为昆布多糖,故常呈茶褐色。如海带、裙带菜等。
《国语辞典》:敌众我寡(敌众我寡)  拼音:dí zhòng wǒ guǎ
敌多我少。指我方的势力和人数与敌方相差悬殊。如:「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势必是一场硬仗。」
《漢語大詞典》:钩金舆羽(鉤金輿羽)
孟子·告子下:“金重於羽者,岂谓一鉤金与一舆羽之谓哉。”谓二者悬殊,不可作比。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此寸木岑楼、鉤金舆羽之説也。”
分類:悬殊不可
《國語辭典》:鸿毛泰山(鴻毛泰山)  拼音:hóng máo tài shān
比喻二者轻重悬殊,多指生命价值的重大和轻微。语本《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旧唐书。卷一二七。列传。彭偃》:「君子遇夷险之机,不易其节;小人昧逆顺之道,而陷于刑。鸿毛泰山,斯为至论。」
《漢語大詞典》:虫臂拒辙(蟲臂拒轍)
犹言螳臂挡车。比喻以小敌大,力量悬殊。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夫以尔之材力,而取彼之凶残,是犹以火焚枯,以石压卵,虫臂拒辙,鸡肋承拳,万万相殊,破之必矣。”参见“螳臂当车”。
分類:力量悬殊
《國語辭典》:螳臂当车(螳臂當車)  拼音:táng bì dǎng chē
螳螂举起双臂,想要阻挡车子。语本《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比喻不自量力。明。无名氏《四贤记》第一一出:「劝恩台装聋做哑,休得要螳臂当车。」《荡寇志》第四二回:「正是泰山压卵,不须辗转之劳,螳臂当车,岂有完整之理?」也作「螳臂挡车」、「螳臂当辕」。
《漢語大詞典》:乘云行泥(乘雲行泥)
比喻地位高下悬殊。《后汉书·逸民传·矫慎》:“虽乘云行泥,栖宿不同,每有西风,何尝不叹!”
《漢語大詞典》:偏担儿(偏擔兒)
两端轻重悬殊的担子。《西游记》第三三回:“只是正担好挑,偏担儿难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