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8,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悲伤
泣血
血泪
哀鸣
失声
轸念
凄楚
含悲
悲酸
悽悽
痛定
号天
心酸
痛切
悲愤
《國語辭典》:悲伤(悲傷)  拼音:bēi shāng
哀痛。《三国演义》第七九回:「却说曹丕之母卞氏,听得曹熊缢死,心甚悲伤。」《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这是他各人的寿数,你们不必悲伤了。」
《國語辭典》:泣血  拼音:qì xuè
形容非常的悲恸。《礼记。檀弓上》:「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國語辭典》:血泪(血淚)  拼音:xiě lèi
1.血水和泪水。多用于比喻辛酸悲痛。如:「血泪史」。唐。白居易〈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2.哭泣到眼泪几已枯乾,而流出血来。形容悲泣至极。唐。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血泪盈襟,词竟不屈。」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
《国语辞典》:哀鸣(哀鸣)  拼音:āi míng
悲痛哀伤或凄厉的鸣叫。《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獑胡豰蛫,栖息乎其间,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國語辭典》:失声(失聲)  拼音:shī shēng
1.因悲伤过度以至泣不成声。《孟子。滕文公上》:「相向而哭,皆失声。」
2.不由自主的发出声音。《红楼梦》第五六回:「话未说完,李纨姊妹等禁不住都失声笑出来。」《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毓生看到此处,失声一笑,把个下颚笑得脱了。」
3.失去声音。
《國語辭典》:轸念(軫念)  拼音:zhěn niàn
悲切思念。南朝梁。沈约〈郊居赋〉:「思幽人而轸念,望东皋而长想。」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往者,先帝轸念潢池,不忍尽戮;剿抚互用,贻误至今。」
分類:悲痛思念
《國語辭典》:凄楚(淒楚)  拼音:qī chǔ
凄凉悲苦。《红楼梦》第七八回:「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回至园中,猛然见池上芙蓉。想起小丫鬟说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著芙蓉嗟叹了一会。」也作「悽楚」。
《國語辭典》:含悲  拼音:hán bēi
内心怀著悲伤。《文选。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怀故叵新欢,含悲忘春暖。」《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对繁弱以流涕,望曲阜而含悲。」
《國語辭典》:悲酸  拼音:bēi suān
悲哀辛酸。唐。韩偓 寄远诗:「空房展转怀悲酸,铜壶漏尽闻金鸾。」元。黄潜〈效古〉诗:「读书莫吊古,吊古多悲酸。」
分類:悲痛辛酸
《国语辞典》:悽悽  拼音:qī qī
凄凉悲痛。唐。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悽悽,春半如秋意转迷。」
《漢語大詞典》:痛定
(1).见“ 痛定思痛 ”。
(2).谓悲痛的心情趋于平静。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國語辭典》:痛定思痛  拼音:tòng dìng sī tòng
语本唐。韩愈 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指事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而更加伤心。《隋唐演义》第九八回:「到后来痛定思痛,凡身之所经,目之所睹,耳之所闻,无一不足以助其悲思。」
《漢語大詞典》:号天(號天)
对天号泣。言极其悲痛。庄子·则阳:“至 齐 ,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菑,子独先离之。’”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万里故乡,幼孤在前,相顾不归,泣血号天。” 宋 苏轼 《祭石幼安文》:“携手同归,相视华颠,孰云此来,拊膺号天。”
分類:悲痛
《國語辭典》:心酸  拼音:xīn suān
心中悲痛。《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不由的一阵心酸,流出许多眼泪来。」《红楼梦》第二九回:「袭人见他两个哭,由不得守著宝玉也心酸起来。」
分類:心中悲痛
《國語辭典》:痛切  拼音:tòng qiè
1.沉痛迫切。《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刘向》:「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文明小史》第二六回:「况且内中有人到过云南,晓得那里官府待百姓的暴虐,说得何等痛切!」
2.悲伤哀切。三国魏。吴质 答魏太子笺:「诚如来命,惜其不遂,可为痛切。」《三国演义》第九一回:「读毕祭文,孔明放声大哭,极其痛切。」
《國語辭典》:悲愤(悲憤)  拼音:bēi fèn
悲伤愤怒。《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董祀妻》:「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三国演义》第二一回:「于是董承取衣带诏令观之,玄德不胜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