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全图(全圖)
(1).旧时线装本通俗小说,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节图画的,称“全图”。 鲁迅 《且介亭杂文·连环图画琐谈》:“ 明 清 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有画每回故事的,称为‘全图’。”
(2).犹宏图。 殷夫 《我们的诗·前灯》:“展在面前是无限的前途,负在脊上是人类的全图。”
《國語辭典》:笑剧(笑劇)  拼音:xiào jù
这一类戏剧最原始粗糙的型式是Slap-stick,原义是剖开的棍子打起来会响。故戏中大部分是通俗、誇张的滑稽动作,并充满跌打翻滚的动作,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戏剧。
《國語辭典》:高潮  拼音:gāo cháo
1.潮汐当中,水位到达最高时,称为「高潮」。
2.比喻事情最紧张热烈之处。如:「这场球赛,真是高潮不断。」
3.小说或戏剧中,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之处。如:「报上的连载小说,总在高潮处收笔,真是吊人胃口。」
《國語辭典》:大戏(大戲)  拼音:dà xì
大型的戏剧。情节与角色都较为复杂、严整,异于杂耍小技。如:「这出大戏,不论情节与角色都十分丰富、精采。」
《國語辭典》:剧情(劇情)  拼音:jù qíng
戏剧中的情节。如:「这出戏的剧情很感人,使不少观众掉泪。」
《國語辭典》:细节(細節)  拼音:xì jié
琐碎而不重要的事或项目。《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國語辭典》:穿插  拼音:chuān chā
小说、戏曲中添加某些情节以衬托主题,或是表演台上安排一些填补空档、缓和观众注意力的节目。如:「这部战争片穿插著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一档舞台秀除了有众多天王巨星登台表演外,还穿插著惊险的特技。」
《漢語大詞典》:斗笋(鬥筍)
亦作“鬭笋”。
(1).谓连接和拼合榫头。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报恩塔:“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甎十数块凑成之,其衣摺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鬚眉不爽忽,鬭笋合缝,信属鬼工。”
(2).比喻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阮圆海戏:“余在其家,看《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三剧,其串架鬭笋,插科打諢,意色眼目,主人细细与之讲明,知其意味,知其指归,故咬嚼吞吐,寻味不尽。”《三侠五义》第九四回:“书中有缓急,有先后。敍事难,鬭笋尤难。必须将通身清理,那里接着这里,是丝毫错不得的。”
亦作“鬭笋”。 见“ 斗笋 ”。
《国语辞典》:悬疑(悬疑)  拼音:xuán yí
令人非常关心故事情节后续进展的紧张心理状况。如:「这是一部非常紧张刺激的侦探悬疑影片。」
《漢語大詞典》:说表
评弹演员叙述故事情节和模拟故事中人物口吻的说白。《光明日报》1982.12.20:“评弹的语言比较其他曲艺来得精练、细腻,特别是具备了说表的特点。”
《國語辭典》:案情  拼音:àn qíng
关于案件的情节,称为「案情」。《老残游记》第一九回:「案情太大,他断不肯轻易承认。」
《國語辭典》:细情(細情)  拼音:xì qíng
事件的琐细情节,如:「它的细情,我一概不知。」
《漢語大詞典》:保辜
古代刑律规定,凡打人致伤,官府视情节立下期限,责令被告为伤者治疗。如伤者在期限内因伤致死,以死罪论;不死,以伤人论。叫做保辜。急就篇卷四:“疻痏保辜謕呼号。” 颜师古 注:“保辜者,各随其状轻重,令殴者以日数保之,限内致死,则坐重辜也。”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你道我家狗咬着你,众街坊试看咱。若是我家狗咬他,我便写与你保辜文书;若不曾咬着,你便陪我缸来。”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被殴伤风方:“ 纪文达 师又曰:‘凡被殴后以伤风致死者,在保辜限内,於律不能不拟抵。’”参阅唐律疏义·斗讼·保辜
《國語辭典》:场面(場面)  拼音:cháng miàn
1.场合、局面。《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头一件得帮助你中个举人,会上个进士,点了翰林,先交代了读书这个场面。」
2.表面的排场。《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我要撑这个场面,除非有个大阔人的靠山,人家方不能鄙薄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又算定到了那天,有几个客来,屈著指头,算来算去,什么都有了,连外国人都可以设法请几个来撑持场面,炫耀邻里。」
3.称旧戏剧中奏乐的文场和武场。文场指管弦乐器,武场指打击乐器。
4.一种影片结构形式。将若干个镜头进行有意义的安排,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动作或思想。
《國語辭典》:暗场(暗場)  拼音:àn cháng
戏剧中或有一节故事,不必在舞台前演出,仅由剧中人用言语代过,观众便可会意,称为「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