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惭愧(慚愧)  拼音:cán kuì
1.羞愧。《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三公子满心惭愧,叫请了四老爷和杨老爷出来。」《文明小史》第四○回:「说得陆天民很觉惭愧,脸都红了。」
2.侥倖、难得。常用作自谦之词。宋。苏轼 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词:「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小生惭愧,有缘遇这个小娘子,许我明夜再会。」
《国语辞典》:惭愧无地(惭愧无地)  拼音:cán kuì wú dì
羞愧的无地自容。《西游记》第三一回:「公主闻此正言,半晌家耳红面赤,惭愧无地。」
《國語辭典》:愧怍  拼音:kuì zuò
惭愧。《聊斋志异。卷六。云翠仙》:「我又不能御穷、分郎忧,中岂不愧怍?」
分類:惭愧
《國語辭典》:愧恧  拼音:kuì nǜ
惭愧。《南史。卷三六。江夷传》:「耸动愧恧,形于容貌。」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序〉:「章句繁芜,心神愧恧。」
分類:惭愧
《國語辭典》:赧颜(赧顏)  拼音:nǎn yán
羞惭而脸红。《红楼梦》第一○九回:「宝玉想著早起之事,未免赧颜抱惭。」
《國語辭典》:抱愧  拼音:bào kuì
心中怀存愧意。《新唐书。卷九六。列传。房玄龄》:「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
《漢語大詞典》:腼惭(靦慙)
惭愧。 宋真宗 《批答〈进翊圣保德真君事迹表〉》:“勉从勤请,良积靦慙。嘉尚之怀,寤兴无捨。所请宜依。”
分類:惭愧
《漢語大詞典》:腼愧(靦愧)
惭愧。 唐 常衮 《谢端午赐衣及器物等表》:“徘徊渥恩,靦愧朝列。” 前蜀 杜光庭 《封李真人告词》:“而芝泥露篆,愿表勤诚,循省冲襟,良多靦愧。” 宋 余靖 《免转工部侍郎状》:“内揆空踈,第深靦愧。”
分類:惭愧
《漢語大詞典》:腼怍(靦怍)
惭愧。 唐 上官仪 《为卢岐州请致仕表》:“敢请骸骨,心颜靦怍。”
分類:惭愧
《漢語大詞典》:渐恧(漸恧)
犹惭愧。渐,用同“ 惭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 傅 面颈发赤,渐恧不语,回顾 正彦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友爱昆仲:“王渐恧病发,上往视疾,执手痛曰:‘朕以汝年少,故稍如拭拂以格汝性,何期汝愧恧之若此?’” 沈从文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女人们心中都有所渐恧,而拍掌遮掩了自己的弱点。”
分類:惭愧
《國語辭典》:无愧(無愧)  拼音:wú kuì
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明。胡广《文天祥从容就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漢語大詞典》:自惭(自慚,自慙)
亦作“ 自慙 ”。自己感到惭愧。 唐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自慙居处崇,未覩斯民康。” 唐 白居易 《初罢中书舍人》诗:“自惭拙宦叨清贯,还有痴心怕素餐。” 宋 苏辙 《谢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表》之一:“自惭迂拙之餘,併荷宠光之及。”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自慙苦窳姿,一顾成硕果。”
分類:自己惭愧
《國語辭典》:惶恐  拼音:huáng kǒng
1.恐惧不安的样子。《北史。卷二二。长孙嵩传》:「容貌魁伟,音声如钟,大为鲜卑语,遣人传译以答问。客惶恐不敢仰视。」也作「皇恐」。
2.惭愧。亦用以表示谦逊。元。范康《竹叶舟。楔子》:「自谓功名唾手可拾,岂知累科下第,惶恐难归。」
《漢語大詞典》:无惭(無慚,無慙)
亦作“ 无慙 ”。
(1).无所惭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神之来格,所贵无惭。”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惭困翮垂。”
(2).引申指不逊于或当得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於斧斤,事美而制於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枰中举国莫争先,女将驰名善战。玉手无慙国手,秋波合唤秋仙。高居师席把棋传,石作门生也眩。”
(3).不知羞愧。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惟孜孜以安闲不扰为务,而不肯斯须就劳者,故圣人斥之为无惭人。”
《漢語大詞典》:感愧
既感激又惭愧。亦指感激或感谢。晋书·孝友传·孙晷:“时年饥穀贵,人有生刈其稻者, 晷 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宋 苏轼 《与黄洞秀才书》之一:“寄示石刻,感愧雅意。”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慨然以尊斋相借,令弟感愧无地。” 叶圣陶 《席间》:“乃蒙我师奖赞,为之作序,感愧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