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9,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感怀
感召
感疾
感秋
感格
诚感
感发
感遇
感刻
感事
感知
深感
感念
感佩
感悦
《國語辭典》:感怀(感懷)  拼音:gǎn huái
内心有所感触。《红楼梦》第七六回:「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
《國語辭典》:感召  拼音:gǎn zhào
感化号召。如:「他受到政府的感召,毅然决心回国贡献己力。」
《國語辭典》:感应(感應)  拼音:gǎn yìng
1.互相感动相应。《易经。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
2.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情感和动作。《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西游记》第三六回:「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
3.人以精诚感动神明,神明自然会回应人。《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皆有神祇感应,然后营之。」
4.用于表示交互影响的物理现象,例如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
《漢語大詞典》:感疾
患病。后汉书·皇后纪下·桓思窦皇后:“太后母卒於 比景 ,后感疾而崩。”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清 姚鼐 《〈南园诗存〉序》:“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感疾以殞。”
分類:患病
《分类字锦》:感秋
刘侗促织志促织感秋而生其音商其性胜秋尽则尽
曹邺 桐树心孤易感秋。
分类:蟋蟀
《國語辭典》:感格  拼音:gǎn gé
感动、感化。《红楼梦》第五八回:「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
分類:于此
《漢語大詞典》:诚感(誠感)
谓精诚感动神祇,因而出现奇迹。晋书·束晳传:“ 太康 中,郡界大旱, 晳 为邑人请雨,三日而雨注,众谓 晳 诚感,为作歌。”南史·刘歊传:“母每疾病,梦 歊 进药,及翌日转有间効,其诚感如此。” 唐 孙逖 《太子右庶子王公神道碑》:“公克葬之日,雷雨顿歇於通衢;反虞之际,灵芝或生於灵寝。神明昭格,姻族嗟称,此又孝妻孝子之诚感也。”
《國語辭典》:感发(感發)  拼音:gǎn fā
情感动于心中而发于外。《红楼梦》第六一回:「不觉红了脸,一时羞恶之心感发。」
《國語辭典》:感遇  拼音:gǎn yù
1.感念知遇的恩惠。《晋书。卷七三。列传。庾亮》:「既今恩重命轻,遂感遇忘身。」《旧五代史。卷四○。唐书。明宗本纪六》:「琪,梁之故相,私怀感遇,叙彦威在梁历任,不欲言伪梁故也。」
2.感慨。唐。张九龄〈感遇〉诗一二首之一一:「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又有事物牵于外,情性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漢語大詞典》:感刻
感激之情,铭刻于心。 宋 苏轼 《与张元明书》之四:“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 明 李贽 《复夏道甫书》:“公何念我之甚也!感刻!感刻!” 明 屠隆 《綵毫记·难中相会》:“妾夫荷君活命之恩,我母子不胜感刻。”
《國語辭典》:感事  拼音:gǎn shì
经历某事而有感触。如:「唐朝诗人的感事之作,每能触动人心。」晋。郭璞 江赋:「及其谲变倏恍,符祥非一,动应无方,感事而出。」
分類:外界触动
《國語辭典》:感知  拼音:gǎn zhī
1.感激知遇。唐。李商隐〈为荥阳公上西川李相公状〉:「空吟风水,感知怀恋。」
2.外在客观的环境或事物,通过感官接收,所引发的感觉与知觉反应。
《漢語大詞典》:深感
深深感到。例如:深感遗憾。
分類:深深深感
《國語辭典》:感念  拼音:gǎn niàn
1.感激怀念。《红楼梦》第九○回:「真真的二奶奶和姑娘们的行事叫人感念。」
2.感伤思念。《文选。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之一》:「修身悼忧苦,感念同怀子。」
《國語辭典》:感佩  拼音:gǎn pèi
1.感激不忘,如佩不离身。唐。李商隐〈上尚书范阳公第三启〉:「感佩恩私,不知所喻。」《红楼梦》第九三回:「倘使得备奔走,糊口有资,屋乌之爱,感佩无涯矣。」
2.感动钦佩。如:「他奋勇救人、不顾危险的行为,实在让人衷心感佩。」宋。苏轼〈答临江军知军启〉:「感佩之至,笔舌难宣。」
《漢語大詞典》:感悦
亦作“感说”。 感动喜悦。《韩诗外传》卷一:“ 宋 人闻之,儼然感説,而 晋国 日昌。”后汉书·虞延传:“有囚於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 延 率掾,殯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南朝 宋 鲍照 《转常侍上疏》:“欣喜感悦,不敢伪让。”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上之爱才宥过,闻之者莫不感悦。”《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 景公 乃除去烦刑,发仓廪以贷贫穷,国人感悦。”
分類:感动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