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9,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知感
感荷
感会
感德
感服
孝感
自感
感惧
悲感
无感
应感
交感
怀感
感铭
感触
《漢語大詞典》:知感
知恩感德。南史·顾越传:“二宫恩遇,有异凡流,木石知感,犬马识养,臣独何人,敢忘报德。”《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承蒙相公夫人抬举,人非木石,岂不知感?”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这一门亲,蒙老哥亲家相爱,我做兄弟的知感不尽。”
《漢語大詞典》:感荷
感谢。 南朝 宋 鲍照 《拜侍郎上疏》:“祇奉恩命,忧愧增灼,不胜感荷屏营之情。” 唐 卢仝 《月蚀诗》:“再得见天眼,感荷天地力。” 明 方孝孺 《与邵真斋书》之四:“远貽药物,感荷厚意,曷日而忘。”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 乔峰 事蒙如此郑重保证,不胜感荷。”
分類:感荷感谢
《漢語大詞典》:感会(感會)
感应会合。后汉书·梁统传论:“夫宰相运动枢极,感会天人,中於道则易以兴政,乖於务则难乎御物。”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总得居士寿》词:“英雄当日感会,餘事了寰区。” 明 高启 《顾荣庙》诗:“羣贤悉收奬,道謁真感会。”
分類:感应会合
《國語辭典》:感德  拼音:gǎn dé
感激恩德。如:「这正是感德报恩的表现。」明。李贽〈与焦弱侯〉:「闻有欲杀我者,得兄分剖乃止。此自感德。」
《國語辭典》:感服  拼音:gǎn fú
感动、佩服。宋。苏轼〈谢副使启〉:「感服于󽬿,笔舌难尽。」《红楼梦》第三七回:「湘云听了,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得周到。」
《漢語大詞典》:孝感
旧谓孝行的感应。晋书·王祥传:“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復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幙,復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北史·孝行传·王颁:“﹝ 颁 ﹞夜中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疮不痛。时人以为孝感。”宋史·孝义传·易延庆:“ 延庆 居丧摧毁,庐於墓侧,手植松柏数百本,旦出守墓,夕归侍母。紫芝生於墓之西北,数年又生玉芝十八茎。本州将表其事, 延庆 恳辞。或画其芝来京师,朝士多为诗赋,称其孝感。”
分類:孝行感应
《国语辞典》:自感  拼音:zì gǎn
1.自己感觉。如:「自感悲伤」。
2.指当闭回路导体中的电流变化时,因周围的磁场随著改变,使导体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感惧(感懼)
感激惶恐。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过堂:“状元出行致词云:‘今月日,礼部放榜,某等幸忝成名,获在相公陶铸之下,不任感惧。’”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感惧之怀,不知所措。”
分類:感激惶恐
《國語辭典》:悲感  拼音:bēi gǎn
心情悲伤。《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李夫人孝武传》:「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红楼梦》第三四回:「袭人见王夫人这般悲感,自己也不觉伤了心,陪著落泪。」
《漢語大詞典》:无感(無感)
无憾。感,“ 憾 ”的古字。逸周书·大戒:“使众之道,抚之以惠,内姓无感,外姓无讁。” 孔晁 注:“感,古憾字。”
不为情感所动;没有感触。《文选·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张铣 注:“无感,谓哀乐不能在怀也。”晋书·王坦之传:“﹝ 坦之 ﹞著《废庄论》曰:‘……夫独构之唱,唱虚而莫和;无感之作,义偏而用寡。’”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躑躅不敢言。”
《國語辭典》:应感(應感)  拼音:yìng gǎn
1.文艺创作过程中因外物而产生灵感的现象。《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文选。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2.特指天人感应。北魏。张渊〈观象赋。序〉:「寻其应感之符,测乎冥通之数,天人之际,可见明矣。」
《國語辭典》:交感  拼音:jiāo gǎn
1.互相感应。唐。韩愈 祭董相公文:「五气叙行,万汇顺成,交感旁畅,圣贤以生。」
2.性交。《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此后恍恍惚惚,合眼就梦见吴氏来与他交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遂欣然留与同宿,交感之际,一如人道。」也作「交会」。
《國語辭典》:怀感(懷感)  拼音:huái gǎn
1.怀念感恩。如:「如此浓情高谊,不禁令人怀感。」
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专修净土法门,通释关于往生净土的疑难。对唐代净土宗的发展,贡献很大。著有《释净土群疑论》七卷。
分類:心怀感激
《漢語大詞典》:感铭(感銘)
感激而铭记于心。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张 感铭致谢,释然如旧交。” 宋 陈师道 《答陈先辈书》:“书问见貽,感铭斯切。”
分類:感激铭记
《國語辭典》:感触(感觸)  拼音:gǎn chù
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触动内心的感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有所感触,恻怆心眼。」《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传。邵雍传》:「雍于凡物声气之所感触,辄以其动而推其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