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激忿
犹愤怒。后汉书·郑训传:“诸 羌 激忿,相与解仇结婚,交质盟诅,众四万餘人,期冰合度 河 攻 训 。”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 陆希荣 的手指不易察觉地抖动了一下。他用激忿的脸色掩饰着自己的慌乱。”亦指刺激使愤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云南河口起义清方档案》:“ 滇 案宜速收束,以免激忿舆情。”
《國語辭典》:怫恚  拼音:fèi huì
忿怒、生气。《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太后方怫恚,一日,召群臣廷让曰:『朕于天下无负,若等知之乎?』群臣唯唯。」
分類:愤怒
《漢語大詞典》:怫怒
愤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白居易:“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姦党,遂失志。”
分類:愤怒
《漢語大詞典》:悔恚
犹愤怒。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王守仁》:“﹝ 岑伯高 ﹞使人言 苏受 须纳万金丐命, 苏受 大悔恚,言督府誑我,且仓卒安得万金,有反而已。”
分類:愤怒
《國語辭典》:拂袖  拼音:fú xiù
1.振动衣袖,表示不悦或愤怒。《宋史。卷二八五。刘沆传》:「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沾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出知潭州。」
2.拂动衣袖。南朝梁。元帝〈玄圃牛渚矶碑〉:「花飞拂袖,荷香人衣。」
《漢語大詞典》:金花
(1).指色彩金黄艳丽、不易败落的花朵。 北周 庾信 《玉帐山铭》:“玉策难移,金花不落。” 唐 王建 《宫中调笑词》之二:“胡蝶,胡蝶,飞上金花枝叶。” 明 王世贞 《人日病起作》诗:“柏忆金花煖,梅怜玉树新。”
(2).指器物衣履上雕刻、绣制的花饰。南史·鱼弘传:“有眠床一张……通用银鏤金花寿福两重为脚。” 唐 杜甫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诗之二:“绣段装簷额,金花帖鼓腰。” 宋 苏轼 《春帖子词·皇太后阁四》:“翠管银罌传故事,金花綵胜作新年。”
(3).指头晕眼花或愤怒时出现在眼前的像星星的小光点。 茅盾 《子夜》一:“‘邪魔呀’, 吴老太爷 似乎这么喊,眼里迸出金花。”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他从土里钻出来,只觉地像翻了个过儿,脑袋星星的,乱迸金花,一时想不起为什么跑到这儿。”
(4).见“ 金花银 ”。
(5).见“ 金花牋 ”。
(6).见“ 金花帖子 ”。
(7).见“ 金华夫人 ”。
《漢語大詞典》:金花银(金花銀)
指 明 清 赋征米谷折价上缴的银两。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又 浙江 等处,每岁夏秋麦米,共折银一百万有奇,即国初所谓折粮银,今所谓金花银是也。”明史·食货志二:“ 南畿 、 浙江 、 江西 、 湖广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米麦共四百餘万石,折银百万餘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亦省称“ 金花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今天下漕粟之费,数百万有奇,而上供御用者,名为金花,亦四百万有奇。”清史稿·世祖纪二:“国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未尝节省发施。”
《國語辭典》:金花笺(金花牋)  拼音:jīn huā jiān
绘有金花的信纸。唐。乐史《杨太真外传》:「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篇。」
《漢語大詞典》:金花帖子
唐 宋 以来科举考试登第者的榜帖。 宋 洪迈 容斋续笔·金花帖子:“ 唐 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綾为轴,贴以金花。”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国初,循 唐 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牋,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於帖面,而谓之牓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亦省称“ 金花 ”。 明 汤式 《赏花时·送友人应聘》套曲:“不负平生经济手,稳倩取金花玉酒。” 明 王锜 寓圃杂记卷上:“ 孟端 诸子连中进士为京官,同处一邸,书春题于壁曰:‘四壁金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回。’人多羡之。”
《漢語大詞典》:金华夫人(金華夫人)
神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神语·金华夫人:“ 广州 多有 金华夫人 祠。夫人字 金华 ,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死湖中,数日不坏,有异香,即有一黄沉女像容貌絶类夫人者浮出,人以为水仙,取祠之。”亦作“ 金花夫人 ”。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金花夫人:“ 广东 金花夫人 庙最多,其説不一。”亦省称“ 金花 ”。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金花夫人:“ 明 张参政 詡 诗云:‘玉颜当日覩 金花 ,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无心还片片,晚风吹落万人家。’”
分類:金花
《國語辭典》:怒号(怒號)  拼音:nù háo
大声呼嚎。多用来形容大风狂吹。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國語辭典》:变色(變色)  拼音:biàn sè
1.因恐惧或愤怒而面色失常。《左传。僖公三年》:「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主人见众人有些变色,取了珠子,急急走到里边,抬出一个缎箱来。」也作「变颜」。
2.物的颜色改变。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漢語大詞典》:扬眉(揚眉)
(1).举目。列子·汤问:“ 离朱 子羽 方昼拭眥,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 宋 苏轼 《戏子由并次慎老韵》之二:“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济颠化缘疏:“一举手,一低头,只此便是 弥陀佛 ;或扬眉,或謦欬,何处更参慈世尊。”
(2).形容得意、忧愁、愤怒等貌。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见一善则盱衡扼腕,遇一才则扬眉抵掌。” 唐 杜甫 《晚晴》诗:“未怪及时少年子,扬眉结义 黄金臺 。”《剪灯新话·富贵发迹司志》:“发跡司判官忽扬眉盱目,咄嗟长叹而谓众宾曰:‘诸公各守其职,各治其事……大难将作,虽诸公之善理,其如之奈何!’”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自然就不能不闹到扬眉裂眦,拔刀相向起来。”《天安门诗抄·扬眉剑出鞘》:“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3).谓摄提星星光闪烁。汉书·翟方进传:“今提扬眉,矢贯中。”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提,摄提星也。扬眉,扬其芒角也。” 王先谦 补注引 沈钦韩 曰:“摄提两星颊曲,人眉似之。”
《國語辭典》:冲冠(衝冠)  拼音:chōng guān
头发把帽子冲起。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分類:帽子愤怒
《國語辭典》:愤激(憤激)  拼音:fèn jī
愤怒激动。晋。张华〈壮士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南史。卷一。宋本纪。武帝》:「丹诚未宣,感慨愤激。」
《國語辭典》:勃然  拼音:bó rán
1.发怒冲动的样子。《孟子。万章下》:「王勃然变乎色。」《战国策。赵策三》:「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也作「勃如」。
2.兴起、奋起的样子。《淮南子。兵略》:「有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以浊为清,以危为宁。」
3.突然。《庄子。天地》:「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
《國語辭典》:怒气(怒氣)  拼音:nù qì
发怒的气势。汉。赵晔《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今蛙虫无知之物,见敌有怒气,故为之轼。」《三国演义》第八一回:「诸将以酒劝解,酒醉,怒气愈加。」
《國語辭典》:众怒(眾怒)  拼音:zhòng nù
群众的愤怒。如:「他的卖国行为,引起众怒。」
分類:众人愤怒
《漢語大詞典》:痛愤(痛憤)
(1).悲痛愤怒;痛心愤慨。 唐 杜甫 《草堂》诗:“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踰。”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论:“ 武后 斵丧王室,潜移龟鼎, 越王 贞 父子痛愤,义不图全。”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十二:“ 杨衢云 被暗杀的消息,传到 日本 , 孙先生 在 横滨 闻信,深为痛愤。”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 春姑 :(痛愤欲绝)啊,人的良心何在呀!”
(2).极端愤恨。新唐书·姦臣传下·卢杞:“既得志,险贼寖露,贤者媢,能者忌……其狙害隐毒,天下无不痛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