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酸骨
酸痛刺骨。形容愤恨、悲伤。 唐 韦应物 《往富平伤怀》诗:“衔恨已酸骨,何况苦寒时。” 唐 韩愈 《答张彻》诗:“愁狖酸骨死,怪花醉魂馨。”
《漢語大詞典》:愤耻(憤恥)
(1).积久之耻辱。 唐 李翱 《论事疏表》:“窃见陛下即位以来,招怀不廷之臣,诛寇贼十餘事,刷五圣之愤耻,为后代之根本,自古中兴之盛,孰有及者?”
(2).愤恨羞耻。 张孝若 《辛亥革命前后》第一节:“自见乙未 马关 订约,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
《國語辭典》:气愤(氣憤)  拼音:qì fèn
生气愤怒。《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于禁见此画像,又羞又恼,气愤成病,不久而死。」《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为什么要借外兵来杀中国人,气愤不过,所以要放枪打死了你。」
《國語辭典》:泄愤(洩憤)  拼音:xiè fèn
发泄内心的愤恨。《聊斋志异。卷七。邵女》:「日夜切齿,将伺柴出而后泄愤于女。」也作「泄愤」、「泄恨」、「泄恨」。
《國語辭典》:倒头(倒頭)  拼音:dǎo tóu
1.去世、死亡。《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为此日夕算计,结交官府。只要父亲一倒头,便思量摆布这庶母、幼弟,占他家业。」
2.躺倒。《红楼梦》第六三回:「别耍钱吃酒,放倒头睡到大天亮。」
《國語辭典》:忿悁  拼音:fèn juàn
易怒而不能容忍。《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
分類:怨怒愤恨
《漢語大詞典》:惭愤(慚憤)
羞愧愤恨。晋书·慕容垂载记:“ 垂 惭愤欧血,因而寝疾。”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 苏子美 为赛神会, 李 欲与, 苏 以其任子也,却之。 李 惭愤,致兴大狱。” 郭沫若 《今津纪游》四:“禅师自若,而美人惭愤,跳入庭前池水中,化为大蛇,蟠松而逝。”
分類:羞愧愤恨
《國語辭典》:该死(該死)  拼音:gāi sǐ
所做所为应受到死亡的惩罚。是自责或责备他人的话,多表示厌恶、怨恨或惶恐。《儒林外史》第三回:「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卑职实在该死,只求大帅栽培。」
《漢語大詞典》:愤结(憤結)
愤恨抑郁。北史·韩麒麟传:“ 显宗 既失意,遇信向 洛 ,乃为五言诗赠御史中尉 李彪 ,以申愤结。”
分類:愤恨抑郁
《漢語大詞典》:忧恚(憂恚)
忧愁愤恨。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术 夺 日磾 节,拘留不遣”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晔 《献帝春秋》:“﹝ 马日磾 ﹞既以失节屈辱,忧恚而死。”太平广记卷三○九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四人忧恚啼泣,而 四郎 谓 遵言 曰:‘勿忧惧,此辈不能戾吾。’” 宋 苏轼 《小圃五咏·人参》:“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傅文忠 因之忧恚而卒。”
分類:忧愁愤恨
《漢語大詞典》:啮齿(嚙齒,齧齒)
咬牙切齿。形容怒极。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 赵立 ﹞视 金 人如仇,每言及,必嚙齿而怒。”
齧齒:1.咬牙切齿。表示极其愤恨。语本南史·韦叡传:“初, 胡景略 与前军 赵祖悦 同军交恶,志相陷害, 景略 一怒,自啮其齿,齿皆流血。”《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共 胡嵩 啮齿,仗剑来杀 费仲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其啮齿受玷,由力不敌,非节之不固也。”
(2).咬。佛说灌顶经卷二:“昔有比丘名 般若提婆 ,诵习经法,中诸寒冷,遂为虫所啮齿。”
《國語辭典》:发忿(發忿)  拼音:fā fèn
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到家并发忿加意用功。府考、院考的时候,你再来见我。」也作「发愤」。
《漢語大詞典》:愤愧(憤媿)
愤恨惭愧。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韩彦古》:“ 仁甫 虽愤媿不平,而亦幸蒙其成,竟用以进。”
分類:愤恨惭愧
《漢語大詞典》:疑忿
疑忌愤恨。《旧唐书·高骈传》:“何乃疑忿太深,指陈过当,移时省读,深用震嗟。”
分類:疑忌愤恨
《漢語大詞典》:愤邑(憤邑)
亦作“ 愤悒 ”。 愤恨忧郁。《后汉书·应劭传》:“岂繄自谓必合道衷,心焉愤邑,聊以藉手。”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自非知命,谁能不愤悒者哉!”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时人咸以 濬 功重报轻,为之愤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章阿端:“妾 章氏 ,小字 阿端 ,误适荡子,刚愎不仁,横加折辱,愤悒夭逝,瘗此二十餘年矣。”
分類:愤恨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