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奸慝  拼音:jiān tè
1.邪恶。《明史。卷二五八。姜埰传》:「士子作文,高谈孝悌仁义,及服官,恣行奸慝,此科目之病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也作「奸慝」。
2.邪恶之人。唐。陈子昂 祃牙文:「奸慝窃命,戎夷不龚,则必肆诸市朝。」也作「奸慝」。
《國語辭典》:奸慝(姦慝)  拼音:jiān tè
1.邪恶。《北齐书。卷六。孝昭帝纪》:「帝性颇严,尚书郎中剖断有失,辄加捶楚,令史奸慝,便即考竟。」也作「奸慝」。
2.邪恶的人。《书经。周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国语。鲁语下》:「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也作「奸慝」。
《漢語大詞典》:淑慝
犹善恶。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 孔 传:“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表异其居里。”《旧唐书·懿宗纪》:“凡合诛锄,审分淑慝,无令胁从横死,元恶偷生。” 宋 司马光 《迩英阁读毕〈后汉书〉蒙恩赐御筵》诗:“兴衰炳辙跡,淑慝粲龟符。” 章炳麟 《官制索隐》:“且暴露愈甚,则观之者益奋兴。岂非以 汉 官威仪,於此得其放物,故弗计事状之淑慝耶。”
分類:善恶
《國語辭典》:谗慝(讒慝)  拼音:chán tè
邪恶的人,或邪恶的言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吕氏春秋。慎大览。贵因》:「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
《國語辭典》:隐慝(隱慝)  拼音:yǐn tè
1.隐藏事实。《左传。僖公十五年》:「震夷伯之庙,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2.藏匿。如:「他为了躲避仇家,已隐慝多年。」
《漢語大詞典》:群慝
群奸,群小。汉书·礼乐志:“行乐交逆,簫勺羣慝。” 颜师古 注:“言制定新乐,教化流行,则逆乱之徒尽交欢也。慝,恶也。” 唐 刘禹锡 《唐故相国李公集纪》:“惟 唐 以神武定天下,羣慝既讋,骤示以文。”
分類:群小
《漢語大詞典》:凶慝(兇慝)
犹凶恶。亦指凶恶的人。史记·五帝本纪:“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 浑沌 。”晋书·景帝纪:“姦臣 李丰 等靖譖庸回,阴构凶慝。” 唐 王圭 《咏淮阴侯》诗:“ 秦王 日凶慝,豪杰争共亡。” 清 唐甄 潜书·考功:“ 舜 承斯命以摄位,朝诸侯,命众职,明天时,修庶政,兴礼乐,除凶慝,咸底於绩。”
凶残邪恶。亦指凶残邪恶的人。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 固 等既没,宦党受封,快兇慝之心,张豺狼之口。”北史·隋庶人杨秀传:“包藏兇慝,图谋不轨。”新唐书·韦陟传:“衔国威命,纠合三垂,翦除兇慝,好恶同之,毋有异志。”
《高级汉语词典》:邪慝
奸恶
《漢語大詞典》:邪慝
犹邪恶。《孟子·尽心下》:“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后汉书·窦何传赞:“上惛下嬖,人灵动怨。将纠邪慝,以合人愿。”明史·吕大器传:“ 士英 、 大鋮 ,臣不谓无一技长,而奸回邪慝,终为宗社无穷之祸。” 清 秦笃辉 《平书·经学上》:“心术不正,则所谓明经术者,皆邪慝也。”
分類:邪恶
《國語辭典》:引慝  拼音:yǐn tè
引咎自责。《书经。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唐。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焉,德之厚也。」
《國語辭典》:苛慝  拼音:kē tè
残暴凶恶。《左传。昭公十三年》:「苛慝不作,盗贼伏隐。」《文选。谢朓。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
分類:暴虐邪恶
《漢語大詞典》:阴慝(陰慝)
(1).阴气为害。逸周书·时训:“小暑至。苦菜不秀,贤人潜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小暑不至,是谓阴慝。”
(2).指阴气。《后汉书·马融传》:“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林衡戒田,焚莱柞木。” 李贤 注:“左传曰:‘唯正月之朔,慝未作。’ 杜 注云:‘慝,阴气也。害作言阴气肃杀,害於百草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煖气始盛,蛊蠹并兴,以灰藏旃裘毛毳之物。” 宋 朱熹 《寄题宜春使君定叟张兄隐斋》诗之五:“阳嘉既涤荡,阴慝失封闭。”
(3).阴险邪恶。新唐书·韦皋韩弘等传赞:“ 皋 弘 虽阴慝,卒能以诚言自解,长没天年,宜哉!” 明 唐顺之 《晋斋说》:“君子之於学也,本之以深沉。有所不为,而发之以果决,有所必为,是以能伐其阴慝而长其阳德,其於进也几矣。” 清 方苞 《书〈直隶新安张烈妇荆氏行实〉后》:“其勃谿於舅姑,傲很於娣姒,残刻於僕婢者,皆阴慝之作也。”
(4).指邪佞之人。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史二》:“伏望陛下奋发乾纲,消此阴慝,拿送法司,明正其罪。”
《漢語大詞典》:作慝
作恶。《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无俾作慝。” 毛 传:“慝,恶也。”《魏书·萧衍传》:“自伪 晋 之后, 刘 、 萧 作慝,擅僭一隅,号令自己。”
分類:作恶
《漢語大詞典》:蒐慝
隐慝。隐瞒为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靖譖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 杜预 注:“蒐,隐也。”
分類:隐瞒
《漢語大詞典》:纠慝(糾慝)
惩处邪恶。 宋 程大昌 考古编·象刑五:“夫象以典刑,揆诸《舜典》,则在流赎之先。而加桎梏,去冠饰,质之司寇,顾在五刑纠慝之外。” 明 李东阳 《封孺人张母姚氏墓志铭》:“御史公既取进士,有官守,劾姦纠慝,不復顾家。”
分類:惩处邪恶
《漢語大詞典》:淫慝
邪恶。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为大戮,於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 汉 刘向 说苑·政理:“后宫不荒,女謁不听,上无淫慝,下不阴害。”隋书·经籍志三:“法者,人君所以禁淫慝,齐不轨,而辅于治者也。”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东莱南轩书说:“至於恶淫慝而絶夫妇,吾儒则去其淫慝而已。” 清 姚莹 《噶玛兰台异记》:“民皆手创其业,艰难未忘,室家未阜,而不敢有淫慝之思也。”
分類: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