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养成(養成)  拼音:yǎng chéng
培养形成。如:「养成良好习惯。」
《國語辭典》:长大(長大)  拼音:cháng dà
形貌壮硕。《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唐。孔颖达。正义:「王肃云,举形貌壮大者。」《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身长大,肥白如瓠。」
《國語辭典》:成立  拼音:chéng lì
1.成长到可以自立。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成就。《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3.建立、创设。如:「本会成立于六十年前,迄今已有一甲子的历史。」《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列传。竟陵文宣王子良》:「脩治塘遏,可用十一万八千馀夫,一春就功,便可成立。」
4.开会时议案经议决通过。如:「在全体委员投票表决通过后,本议案宣告成立。」
5.推论议题时,对论点或假设的肯定。如:「你这样的假设,是可以成立的。」
《國語辭典》:后起(後起)  拼音:hòu qǐ
1.后来兴起。《战国策。齐策五》:「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
2.新近出现的人,后进之人。《汉书。卷八五。谷永传》:「今之后起,天所不飨,什倍于前。」
《國語辭典》:培养(培養)  拼音:péi yǎng
1.长期依照一定的目标加以策划和训练。如:「培养人才」、「培养信心」、「培养读书风气」。
2.照料。《红楼梦》第五三回:「晴雯此症虽重,幸亏他素昔是个使力不使心的,……如今劳碌了些,又加倍培养了几日,便渐渐的好了。」
3.以人工方法在培养基上培育微生物或动、植物的细胞或组织。英文为culture。
《漢語大詞典》:长筵(長筵)
宽长的竹席。多指排成长列的宴饮席位。 三国 魏 曹植 《名都篇》:“鸣儔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晋 潘岳 《闲居赋》:“席长筵,列孙子。” 明 文徵明 《腊日追怀去腊午门赐燕》诗:“去岁嘉平燕紫宫,长筵错落午门东。”
《國語辭典》:成熟  拼音:chéng shú
1.植物的果实长到可以收穫的程度。《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商之为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
2.事机酝酿已达完善的程度。如:「事情尚未成熟,不便对外公布。」汉。王充《论衡。量知》:「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也。」
3.心理学上指个体的行为或心智功能发展,不是经由学习,而是透过生理的成长所造成的结果。
《國語辭典》:拱把  拼音:gǒng bǎ
拱,两手合围。把,一手所握。拱把表示物体不粗。《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國語辭典》:养育(養育)  拼音:yǎng yù
扶养教育。《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我虽无三年养育之苦,也有十五年抬举之恩,却休忘我夫妻两口儿。」
《國語辭典》:紫竹  拼音:zǐ zhú
植物名。禾本科毛竹属,常绿乔木。秆高达二至三公尺,圆柱形而细,新秆绿色,渐变为紫黑色至黑褐色。叶互生,长披针形,二至三枚一簇。箨淡紫色,有带红色或灰白色细斑纹。可供观赏,茎可制竹器;秋冬之际,生笋,可食用。也称为「黑竹」、「乌竹」。
《國語辭典》:珠胎  拼音:zhū tāi
蚌中尚未剖取的珠。《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唐。张说〈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诗:「合浦识珠胎,白发因愁改。」后比喻妇人怀孕。如:「珠胎暗结」。
《國語辭典》:弄璋  拼音:nòng zhāng
璋,玉器。古时拿玉给男孩玩,期望将来有如玉一般的品德。语本《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后指生男孩为弄璋。唐。白居易 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诗见示因以二绝和之诗:「弄璋诗句多才思,愁杀无儿老邓攸。」
《漢語大詞典》:发荣(發榮)
(1).(草木)生长茂盛。 汉 张衡 《南都赋》:“芙蓉含华,从风发荣,斐披芬葩。” 宋 梅尧臣 《拟宋之问〈春日剪綵花应制〉》诗:“不是将春竞,天心重发荣。” 明 刘基 《旅兴》诗之四六:“今晨视郊原,草木皆发荣。”
(2).开花。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之二:“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 明 张宁 《方洲杂言》:“祝曰:‘倘吾子获荐,花其发荣。’淹宿盛开,香气满室。”
(3).泛指成长壮大。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只想她怎样使他欢喜,怎样给他安慰,怎样将护他生命的发荣。”
《国语辞典》:脱壳(脱壳)  拼音:tuō ké
1.部分动物脱去旧壳的成长过程。如:「金蝉脱壳」、「螃蟹脱壳」。
2.去掉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外壳。如:「稻谷收成后要先乾燥才能脱壳。」
《漢語大詞典》:小甲
(1).植物初成长时的嫩叶。 唐 李贺 《南园》诗之四:“三十未有二十餘,白日长饥小甲蔬。”
(2).封建时代承办乡里事务的甲长。《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于良 走去报知老人 邵强 与地方牌头小甲等,都来看了。”